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2.
3.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指直径10mm以上、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其中包括颗粒集簇样病变及非颗粒型病变。LST内镜下易漏诊,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为LST患者36例,LST直径10~20 mm患者14例为实验1组;直径20 mm患者22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2组12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予常规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治疗,实验1组与实验2组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区愈合时间、出血量、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比较理想,且实验1、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1组与实验2组术后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短(P0.05),但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1组与实验2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MR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并降低患者出血量,促进创口愈合,降低复发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切除前内镜超声检查(EUS)的价值。方法 SMT71例中食管36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肠各3例,64例(90.1%)治疗前行EUS检查。SMT大小6~20mm,平均14.2mm。55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黏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6例先用圈套器在SMT基底部勒紧,再注入生理盐水,切除SMT;10例≤10mm的用透明帽吸引法切除。结果 71例SMT中68例(95.8%)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1例异位胰腺、1例胃平滑肌瘤)病变残留(4周时胃镜发现);l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改行外科手术。67例平均随访18.7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51例(71.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共15例(21.1%),5例(7.0%)间叶肿瘤未做免疫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并发症:9例局部少量出血,1例胃间质瘤切除后胃穿孔。结论 内镜切除SMT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疔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在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下采用EMR治疗直径0.5~3.5cm的胃肠道肿瘤30例,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切除组织全部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EMR治疗成功率93.3%,瘤性病变完全切除率95.2%,癌性病变完全切除率85.7%,无一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2~1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的EMR治疗早期细小消化道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病变直径大于10 mm,而且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的一类大肠浅表性病变。根据其形态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LST在病变形态与病变的发生发展上均不同于一般的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现将我院开展放大内镜检查以来发现的13例LST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消化道息肉目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凝切除术,而在切除上述病变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尤其对息肉直径〉2cm粗蒂或亚蒂(其滋养血管相应较粗)、无蒂的宽基息肉,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风险更大,为高频电凝切除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ESD 技术能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 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 达到根治性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文章就ESD 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步骤、风险预 防以及处理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操作方法。方法103例共114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珲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113处病变经EMR或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9.12%。并发症:术中出血7例(6.80%),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0.97%),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孑L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73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5处,乳头状瘤2处,增生性息肉11处,炎性息肉17处,黏膜内癌(m癌)3处,黏膜下层癌(sml癌)2处,同有肌层癌(nap癌)1处。sml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mp癌行黏膜下注射后抬举征可疑阳性,术后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可见肠旁淋巴结转移(1/6)。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大多数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min病变术后应常规作病理检查。采用纯切模式,较大功率有助于保持标本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行肠镜检出LST病变的患者18例,10例行注射法EMR切除病灶,6例行注射法EPMR切除病灶,2例行REMR切除病灶.结果 10例行EMR切除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1例复发.6例行EPMR切除的病变,1例失败,5例完整切除,其中1例复发.2例行REMR切除的病变,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LST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LST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肿瘤直径大于10 mm,而且呈侧向扩展而不是垂直上下生长的大肠表浅型病变〔1,2〕,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探讨LST的疾病特征及内镜诊治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LST患者105例,男65例,女40例,年龄3479〔平均(59.9±10.2)〕岁。根据病情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53例、内镜下黏膜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侧向发育型息肉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后送病检,所有病例术后内镜定期随访.结果 25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直径2.5 ~6.0 cm,平均4.0 cm;ESD手术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2例病人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常规染色,息肉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病灶隆起,黏膜与肌层分离,再以高频电切除,创面过大者用钛夹封闭。结果 7例病人均一次切除,5例病人因患肉过大分次切除,1个月后复查未见息肉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首选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