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的临床特点,评估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2013年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病例84例,按发生地点分为社区感染组64例,院内感染组20例,收集其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临床表现多样,社区感染组低体温、拒乳发生率高于院内感染组,而院内感染组呼吸暂停发生率高于社区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感染组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率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比两组致病菌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应密切观察,争取早期诊断,在合理用药的同时,给予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时胃液pH值与喂养耐受性的相关性指导在早期高剂量输注氨基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研究组采取胃液pH值与喂养耐受性的相关性指导,所有患儿均早期给予高剂量输注氨基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新生儿出生24h时胃液pH值最低,48h和72h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24h、48h和72h胃液pH值均较出生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24h、48h和72h胃液pH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新生儿喂养耐受性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新生儿血中苏氨酸和酪氨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和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高剂量输注氨基酸护理时根据胃液pH值与喂养耐受性的相关性进行指导,能够提高喂养耐受性并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在肝癌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实施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干预组给予FTS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等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0.05);2组患者在术后12、24、48 h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2 h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有效控制疼痛,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1年8月产科实施剖宫产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术后疼痛给予术前宣教、心理护理、止痛护理、基础护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于产后6 h、24 h、72 h进行疼痛程度及72 h止痛药服用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4 h、72 hVAS评分、口述评定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术后6 h评分、口述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止痛药服用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有针对性地采取高质量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产妇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前强化口腔护理在神经重症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11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神经重症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口腔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机械通气前强化口腔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24 h、机械通气后72 h咽拭子实验菌落数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后24 h、机械通气后72 h咽拭子实验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死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前强化口腔护理可有效提高口腔清洁度,减少口咽定植菌负荷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构建术后72 h下床活动方案对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2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术后护理,实验组构建并实施术后72 h下床活动方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天数、术后6~12 h步数、术后6~24 h步数、术后24~48 h步数、术后48~72 h步数、通气时间、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 h、12~24 h、24~48 h下床活动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术后72 h下床活动方案有利于缓解前列腺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12月本院新生儿科住院72小时以上的205例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新生儿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MDRO感染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新生儿院感发生部位、发生率及MDRO的相关感染指标。结果对照组感染28例(27.45%),观察组感染20例(19.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P=0.044)。观察组感染类型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MDRO感染中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和鲍曼氏不动杆菌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科MDRO感染发病率,提高新生儿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21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院内感染组80例和无院内感染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病程、其他慢性疾病、内瘘使用时间院内感染发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院内感染组的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率低于院内感染组,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率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院内感染组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留置导尿管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混杂因素;住院时间≥21 d、未正确使用抗菌药物、Hb110 g/L、血清白蛋白35 g/L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和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免疫功能下降,临床采用针对性的优化用药方案,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唐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8):2638-2640
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措施对肛瘘患者术后自理能力及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肛瘘患者并将其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后自理能力、疼痛情况、排尿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13.25±19.6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95.41±18.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术后24、48、7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24、48、72h的VAS评分(P0.05);但术后6h的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出现尿潴留、尿路刺激征、导尿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住院时间(11.95±2.63)d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5.96±3.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瘘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减轻疼痛,减少尿潴留、尿路刺激征及导尿的发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武彩群 《当代护士》2018,(2):141-142
目的探讨强化口腔护理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1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7例。研究组采用强化的口腔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刷牙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期间院内呼吸道感染率(3.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23±0.73)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32±0.46)d,对照组较研究组住院时间长(P0.05)。结论通过强化的口腔护理措施,即刷牙联合口腔漱口液的方式可以减少终末期肝病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咽拭子和外周血标本EB病毒核酸,将结果进行统计对比,探讨其结果是否一致。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同时检测疑似感染患者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和咽拭子EB病毒DNA拷贝数,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疑似感染患者咽拭子EB病毒阳性率49.4%远高于正常人咽拭子13.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感染患者外周血EB病毒阳性率19.1%高于正常人外周血阳性率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个患者同时取咽拭子检测EB病毒阳性率51.6%高于外周血阳性率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患者的咽拭子检测病毒载量(1.0×102~3.17×107)也高于外周血检测病毒载量(4.5×102~2.8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咽拭子标本阳性率较外周血阳性率更高,更能及时准确的监测EB病毒在体内的实际复制情况,且标本采集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不同持续时间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8h组、72h组、96h组,对照组维持肛温36.7℃-37.5℃,其他组在出生后6h内予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治疗时间分别持续48h、72h及96h。28d后采用NBNA评分对四组患儿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72h组和96h组患儿NBNA评分较48h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组和96h组患儿NBNA评分、48h组和对照组患儿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48h组和72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8h组和72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持续72h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优于48h,但延长低温至96h时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在产科中实施全程护理模式对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的促进作用。选取收治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产妇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妇科常规护理,护理组产妇给予产科全程护理。护理组产妇在产后24、48、72h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新生儿的体温、睡眠及黄症发生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新生儿的体重变化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科中实施全程护理模式,能有效缩短产妇的产后泌乳时间,增加母乳分泌量,为纯母乳喂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新生儿脐部护理,预防感染。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6~12月份在我院剖宫产新生儿120例为实验组。出生后48~72h内脐带修剪。抽取2005年同期在本院剖宫产新生儿采用传统的脐带处理方法1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脐带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120例有2例脐部感染,脐部分泌物培养阳性,脐部感染率为1.66%,而对照组140例有10例脐部感染,其分泌物均为阳性,脐部感染率为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48~72h修剪脐带是最为合适的时机,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结论:出生时正确的剪脐,掌握剪脐的时间和技巧,加强脐带日常护理和宣教并对脐端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是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母儿早期健康指标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足月剖宫产的104名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剖宫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52名。对照组实施剖宫产新生儿常规护理, 干预组实施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 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 出生后90 min内异常情况发生率, 脐带脱落时间, 新生儿出现第一次觅食征象的时间、早开奶的成功率以及出院时母乳喂养实施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产后2 h内出血量、产后2~24 h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的1、5 min 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后90 min内出现再吸引、呼吸异常、复苏、转入NICU等异常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均未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双氧水和碳酸氢钠进行口腔护理对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法将209例使用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分为实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5例。两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规机械通气护理措施基础上,实验组使用1.5%的双氧水联合2.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均为每8 h 1次,比较两组气管内痰培养阳性病原菌检测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机械通气48 h后,实验组痰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在机械通气48 h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双氧水和碳酸氢钠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清除新生儿口腔定植菌,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从而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后24~72 h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均呈逐渐增高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GC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维持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促进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康复,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和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来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内科疾病相关知识、院内感染相关知识、治疗与康复相关知识、自我护理管理相关知识掌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95.0%)高于对照组(80.0%),院内感染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优质护理在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和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62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来控制院内感染的心内科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842例实施常规护理的心内科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院内感染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感染率和各感染部位、各年龄段的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健康知识评分、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医生、护士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最大限度消除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的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在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TPE)1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抗休克、抗感染、CRRT清除炎症因子、补充凝血因子、升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治疗为TPE组。结果:TPE后48h、72h、后7d,TPE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TPE组P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72h、7d,TPE组APT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FIB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7d,TPE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TPE能改善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APACHEⅡ评分,并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