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持续性次氯酸灌注对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消毒效果。方法 基线采集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水样,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引入微酸性次氯酸水发生机后,在安装后的特定时间收集水样进行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 安装前共采集水样27份,其中10份合格,合格率为37.03%。不合格水样可检出放线根瘤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色微杆菌、贪铜菌、藤泽甲基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水源性细菌;安装后共采集水样54份,均为合格。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显示,安装前的样本中可检测出大量皮氏罗尔斯顿菌、耐金属贪铜菌、奥斯陆莫拉菌、日本慢生根瘤菌、水生甲基杆菌、戈登分枝杆菌、新鞘氨醇杆菌等细菌序列,消毒后主要为宏基因测序分析常见的背景细菌。结论 持续性次氯酸灌注消毒可有效清除水管路中的细菌,并降低水管路中生物膜的形成,提升内镜终末漂洗水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温州口岸外环境水体中致病性弧菌的分布情况,为预测霍乱疫情以及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口岸内有代表性的外环境水样(包括淡水、沿海水域、下水道排放口和集中式供水网点),进行弧菌科的分离鉴定,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份样品中55份检出了弧菌科,总检出率为57.3%。检出弧菌共分2属7种85株,其中弧菌属68株(80%);气单胞菌属17株(20%);优势菌为溶藻弧菌、河流弧菌和创伤弧菌。(2)4类外环境水样中弧菌检出率由高到低顺序为:淡水、海域水、下水道排放口、集中式供水网点,其中集中式供水网点无致病性弧菌检出。淡水、海域水、下水道排放口3类水的检出率和构成比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检出率=0.37,P构成比=0.99);(3)6个月中,共检出2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在温州口岸外环境水体中未检出所监测的O1群O139群霍乱弧菌,但检出了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3.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临床感染分析及药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院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S.paucimobilis)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本院近3.5年分离出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5月本院共分离出121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来源主要为痰液、血液及腹水,分别占60.3%、9.1%及7.4%;菌株主要分布于ICU、呼吸科及普外科;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呼吸道、血液等的感染,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及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对浙江普陀海域,象山港、三门湾海域,黄岩海域等主要毛蚶养殖点的100份毛蚶检样的肠道致病菌携带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80%)、溶藻性弧菌(68%)、非01群霍乱弧菌(41%)、河弧菌(27%)、拟态弧菌(21%)、海鱼弧菌(10%)、霍利斯弧菌(5%)、致伤弧菌(4%)、费尼斯弧菌(3%)、梅氏弧菌(2%)、此外尚有嗜水气单胞菌(7%)、温和气单胞菌(6%)、类志贺邻单胞菌(9%)、副伤寒沙门氏菌(1%)、并对其卫生学意义作了分析,提出了安全利用浙江毛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出口澳门的水产养殖场的鲜活淡水鱼和塘水中致病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分析两者间致病性弧菌的检出情况以及与季节的关系,探讨致病性弧菌与人类相关疾患的关系.方法采用增菌分离后生化试验及VITEK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0份淡水鱼和26份塘水进行致病性弧菌的鉴定.结果在样品中检出15种致病性弧菌,它们是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霍乱弧菌、拟态弧菌、豚鼠气单胞菌、沙鱼弧菌、创伤弧菌等,其中类志贺邻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温和气单胞菌、非0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溶藻弧菌、拟态弧菌检出率最高.结论鲜活淡水鱼和塘水中普遍存在致病性弧菌,淡水鱼中致病性弧菌的分布与其在塘水中分布是密切相关的,生食或进食未加工熟透的鲜活淡水鱼有可能感染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盐田港船舶压载水致病微生物入侵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盐田港港区海水及船舶压载水致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分析压载水致病微生物的入侵风险,为船舶压载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室技术对港区海水及船舶压载水水样进行检测分析,采用一般性统计描述、χ2检验、秩和检验等对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近处水域海水水质较远处水域海水水质差;船舶压载水水质明显较港区海水水质差;不同来源地压载水水质相差不大。港区海水共检出8种致病性弧菌,其中优势弧菌为溶藻弧菌(39.13%)、创伤弧菌(17.39%)、鲨鱼弧菌(13.04%)。船舶压载水样本共检出12种致病弧菌,其中优势弧菌为溶藻弧菌(34.69%)、副溶血性弧菌(28.57%)。结论船舶压载水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入侵性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性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港区海水日常监测主要采集浅层海水,增加对优势弧菌的监测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沿海五省市致病性弧菌的分布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为了解致病性弧菌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分布情况及致病规律 ,对沿海 5省市 10个地区的 51份水样及食品进行了微生物学检测和病原学调查 ,结果共检出致病性弧菌 4 5株 ,以豚鼠气单胞菌( 2 6.7% )、溶藻弧菌 ( 2 2 .2 % )和副溶血弧菌 ( 11.1% )占多数 ,这与从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弧菌主要菌种基本相同。东海、南海和黄海致病性弧菌的分离率相近 ,在 67%~ 77%。 2 9份水源水中有 2 7份检出致病性弧菌 ,检出率为 93.1% ,共检出 38株菌 ,主要分布在江水 ( 31.5% )、河水 ( 2 6.3% ) ,其次为海水和塘水 (均为 2 1.1% )。结果表明 ,致病性弧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应加强致病性弧菌的监控、诊断和治疗 ,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县外环境水体和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为本县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外环境水体(包括溪水、近岸港口水和养殖海水等)、养殖和市售水产品(鱼类、甲壳类和贝壳类等海鲜)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采集定点样品750份,其中水样270份、海产品480份。结果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标本407份,检出率为54. 27%。外环境水样副溶血性弧菌138株,检出率为51. 11%,其中海水检出率为87. 04%(94/108);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269株,检出率为56. 04%。海产品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贝壳类,其检出率为70. 56%(127/180),鱼类与贝壳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甲壳类与贝壳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宁海县养殖海水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普遍、贝壳类等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应适时加强监测防控和饮食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蚌埠市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蚌埠市农贸市场、超市、饭店水产品样品,依据《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水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素(TLH)、耐热性溶血素(TDH)、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和TOXR基因.结果 共采集水产品2 00份,检出致病性弧菌93株,阳性数为80份,阳性率为40.0%,其中副溶血弧菌检出率22.5%、霍乱弧菌检出率3.5%、创伤弧菌检出率0.5%、溶藻弧菌检出率17.0%、河弧菌检出率3.0%;全部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5种致病性弧菌在蚌埠市水产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海产品携带溶藻弧菌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海水和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携带情况。「方法」采集不同地点的水样及海产品标本分离溶藻弧菌,并对部分检出菌进行致病因子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海水和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3.2%和28.0%,检出的菌株中有3.3%、14.3%和82.9%能分别产生ST、LT肠毒素和溶血素,该菌对氟哌酸、新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强力霉素等多种抗菌素敏感,对红霉素、痢物灵及氨苄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