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风药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文丽  赵平  周志平 《中医杂志》2005,46(5):386-388
风药是指具有解表、除湿、熄风等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诸风病症.根据风类药物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针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在辨证组方中,适当加入风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雷磊  江玉 《四川中医》2022,40(4):29-32
玄府作为中医学人体最微小结构单位,是气血精津液流通运行的道路。玄府贵“开”忌阖、以“通”为顺的生理特点,与大肠以“通”为用的生理特性具有共同内涵,提出“肠中玄府郁闭”是便秘的病理基础。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的特性,在便秘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升阳开玄、宣肺启玄、化湿利玄、散火通玄、理气达玄的作用。本文以期为风药治疗便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丰富便秘治疗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表现出病位不固定,易兼夹他邪,病程迁延日久等规律,与风邪致病特点相吻合.胃风理论是中医学治疗慢性胃炎的病机理论补充,可用来解释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及病变规律.以胃风理论为指导,在治疗慢性胃炎中提倡重视"风药"的应用,可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骨科十分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化和缺失,伴有整个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包括滑膜、半月板、关节周围韧带和软骨下骨。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或畸形为主要表现,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归属于中医学“膝痹”的范畴。玄府作为迄今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层次中最细微的结构单位,由细小孙络进一步分化而来,是机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的道路门户,分布广泛。玄府理论强调“贵开忌阖、以通为顺”。玄府郁闭、开阖失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障碍,不通则痛,是膝痹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风药味薄气轻,药性轻灵,升浮发散,得风气之先,畅达机体上下内外,走而不守,既可开发肌表之玄府,又可打通人体脏腑组织的玄府,是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疗效最佳的一类开通玄府的药物。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特性,在开通玄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探析玄府理论、膝骨关节炎以及风药特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出发点,从行气开玄、活血开玄、燥湿开玄、补虚通玄等角度阐述风药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丰富膝骨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膝骨关节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机制,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分析风药在冠心病治疗应用的中医理论机制,结合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为风药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结果: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证实风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结论:风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作中有许多治疗脱发方剂,但大多有方无论,为探寻孙思邈论治脱发的经验,本文对《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用治脱发方剂的思路及用药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在相关的26首方剂中,单味药频次以附子最高,其次是莽草、防风、白芷、细辛、蔓荆子、麻子仁、花椒、侧柏叶、松针。通过分析风药的概念及《千金翼方》中的本草理论,得出孙氏治疗脱发的方剂中以风药居多,且常同时使用多种风药,其次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具有直接生发作用的治标药。脱发与风邪有关,无论是外风还是内风均可导致脱发,而风药味多辛,可通行周身、上行散风,其治疗脱发多从风邪入手并善用风药。  相似文献   

8.
风药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卒中发病特征及时间,提出卒中多呈现风性,风之为病在卒中发病中具有关键地位,认为治风之法在卒中治疗中具有枢机作用,合理选用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熄风通络之品,有利于祛除致病因素、有助于改善病理状态,并介绍临床常用风药及方剂。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为颈椎病的外因之首,亦为重要病理因素。风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风木属性,既可于风寒湿型颈椎病中发散祛邪、温阳开窍;又可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中活血通络,行其壅滞;还可于痰湿阻络型颈椎病中燥湿化痰,祛其浊瘀;其增补肝肾之功又可在肝肾不足证型中助其补虚;其温阳通窍之效于颈椎病诸证皆适用;另其尚可引经上达以携药直达病所。风药是为治疗颈椎病之要药。  相似文献   

10.
高立  刘鹏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136-137
黄疸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病症,其治疗有多种方法,临床数据显示了中医在治疗黄疸的确切疗效,同时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温阳药在治疗黄疸上往往有奇效,经查资料也证实温阳药对黄疸的治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就温阳药运用于黄疸多方查阅文献,作一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了八法治疗黄疸,将八法融于临床治疗黄疸的过程中,不但为临床全面治疗黄疸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后世医家应用八法治疗其他疾病提供了典型的范例。现从黄疸的病因观,病机观及脏腑功能进行探讨,认为湿热瘀阻中焦是黄疸之因,血分瘀热是黄疸之本。应用八法清利中焦湿热,使湿下热退,脾胃运化正常,是治疗黄疸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2.
规范、准确的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是建立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研究结合目前的临床、科研实际需求,确定术语覆盖范围,完善术语分类框架,通过多渠道收集肝衰竭黄疸症的相关术语,遵循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规范各术语名词;依据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要求和科技术语的内涵界定规则,结合专家咨询论证,明确术语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术语间的概念体系,形成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经验,探讨生大黄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护肝、退黄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生大黄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术后应用中药对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4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甘草甜素组和中药组。在胆道梗阻解除后,一般治疗组给予血塞通及激素治疗,甘草甜素组及中药组则在一般治疗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甘草甜素及中药“利胆扶正颗粒”治疗。3组观察对象均于术前、术后第1、7天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天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中药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P<0.05),而甘草甜素组与其他两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黄芪具有免疫上调作用,能够提高梗阻性黄疸术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茵陈则具有利胆、退黄、保肝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联合中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方法: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56例次的内镜治疗,治疗组在内镜治疗后联合服用疏肝利胆退黄方;对照组单纯接受内镜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血液分析和肝功能,计算黄疸日均下降值,并依据结果判定疗效。对合并有胆管结石的病人进行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5.0%和60.0%,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90.0%,两组比较,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黄疸指标(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日均下降值较对照组下降更快,且统计学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32例次合并有胆管结石中,有22例口服中药,10例未服用,1年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4例复发胆管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8.2%和40%,两组的复发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联合疏肝利胆退黄方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有效,且能更快恢复黄疸,并且减少胆管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遗尿症为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复发率高。患儿遗尿若长期不能缓解,则降低其生活质量,是继父母离异、暴力后排名第3位的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生活事件。中医目前大多从肾虚或寒进行论治,多采用补肾固涩之法为主,效者固多,然或有疗效不显,亦或有显效而反复者。笔者认为此病不仅有肾虚或寒之证,风、热、实等证亦有之,从实或热入手,探讨脑、肺、肝胆、脾胃、三焦及督脉其与遗尿的关系,试用风药为主来治疗此病,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遗尿症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 Meta 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有关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与一般升白西药疗效比较的单项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用计算机检索国内2003年1月1日前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主题词为“白细胞减少”“随机对照试验”,副主题词为“中医治疗”“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西医治疗”。对所有纳入文献按随机效应模型加以分析,并对纳入文献中单纯中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按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合并OR=10.59,95%CI为(7.29,15.39),P<0.001。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合并OR=17.137,95%CI为(10.421,28.180),P<0.001。结果表明,对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药治疗行之有效,较一般升白西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2~3次/d,5 mL/次,口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2次/d,0.5 g/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例数及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经皮测黄疸值治疗3天、7天时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例数、呕吐例数、腹泻例数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89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疗法,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75%,对照组为8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为5.62%,对照组为13.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点滴有助于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黄雄杰  肖卓然  贾春华  赖敏  刘庆华 《世界中医药》2022,(10):1419-1424+1429
隐喻通过熟悉的、已知的“始源域”来认知不熟悉、未知的“目标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模式,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自然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传统中医概念与理论是以天文、地理、人事等为“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人体,而构建起来的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医将面临许多中医学从未发现或意识到的人体生命现象与临床问题,现象需要解释,问题需要解决,二者都需要理论创新。隐喻蕴含的类比创新属性和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特点,共同决定了当代中医理论创新仍然需要隐喻作为重要的科学探究模式与解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