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与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90例,其中吸烟患者27例,非吸烟患者63例,使用住院病人烟草使用状态调查表、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FTND)对患者吸烟状况进行调查,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检测认知功能.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吸烟检出率为50.0%,女性患者为7.1%.平均烟龄为(10.7±6.8)年,开始尝试吸烟时平均年龄为(16.7±4.8)岁,平均每日吸烟量为(13.5±10,8)支,吸烟组患者PANS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分均高于非吸烟组[(91.3±20.9)vs.(80.6±17.2),(20.7±8.6)vs.(17.4±6.3),(43.4±12.3)vs.(38.2±10.8);均P<0.05];非吸烟组的正确应答数高于吸烟组[(50.6±18.2)vs.(42.2±14.3),P<0.05],而错误应答数低于吸烟组[(75.5±21.9)vs.(85.3±15.8),P<0.05].首次精神症状发生年龄、首次住院年龄与烟龄呈正相关(r=0.73,0.75),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与FTND分呈负相关(r=-0.47),开始尝试吸烟年龄与RBANS总分、延时记忆得分呈正相关(r=0.57,0.58).结论: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重于非吸烟患者,提示吸烟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其与快感缺失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怜悯量表(SCS-C)、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Beck抑郁量表(BDI),对179例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92名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SCS-C总分及其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和正念因子得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RSAS-C和RPAS-C得分高于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CS-C总分与RSAS-C得分(r=-0.440,P0.01)和RPAS-C得分(r=-0.422,P0.01)呈负相关,控制Beck抑郁量表得分后,自我怜悯与快感缺失之间的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对照者自我怜悯水平降低、快感缺失增高;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与快感缺失间存在相关,并且这种关联独立于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快感缺乏的不同成分(消费性快感缺乏和抽象性消费快感)在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超高危、急性期和稳定期)中的严重程度和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2例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3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急性期组)和18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稳定期组),以及22例正常对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阳性症状严重程度、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价阴性症状严重程度、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评价快感缺乏严重程度。采用ANOVA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及其两组间差异的比较分析4组快感缺乏的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快感缺乏自评与他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高危组、急性期组患者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37±9),(34±8)vs.(44±9),P0.01]和抽象性消费快感缺乏得分[(24±6),(21±7)vs.(28±6),P0.01]高于正常对照。稳定期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的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和抽象性消费快感缺乏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TEPS期待性快感缺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危组和急性期组中,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和期待性快感缺乏得分与SANS快感缺乏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中,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和期待性快感缺乏得分与SANS快感缺乏得分高度负相关(r=-0.60~-0.80,均P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超高危人群,而非稳定期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消费性快感缺乏而非期待性快感缺乏。快感缺乏的自评和他评结果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超高危人群中可能缺乏一致性,而在稳定期患者中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与正常者自我怜悯水平,探讨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与快感缺失及情绪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中文版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和中文版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对53名GAD患者和156名正常者进行评估,GAD患者同时作中文版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估,分析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与快感缺失及焦虑、抑郁症状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组SCS-C总分及其普遍人性和正念因子分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21,-3.829,-4.343;P均0.01);患者组RSAS-C分和RPAS-C分均高于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CS-C总分及其各因子分与BDI分(r=-0.549~-0.688,P均0.01)、STAI分(r=-0.578~-0.710,P均0.01)呈负相关;患者组SCS-C总分(r=-0.355,P0.01)及其普遍人性(r=-0.385,P0.01)和正念因子分(r=-0.343,P0.05)与RPAS-C分呈负相关,而与RSAS-C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BDI分和STAI分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显示,SCS-C总分及其各因子分与RPAS-C分的相关性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自我怜悯水平较低,自我怜悯水平越低,其焦虑、抑郁症状和躯体快感缺失越重,提示针对患者自我怜悯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mGluR3)基因多态性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入院一周内评估36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上述患者mGlu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74622和rs6465084的基因型;并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性别患者上述两多态性位点及其联合作用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rs274622和rs6465084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携带rs274622罕见基因型CC者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和兴奋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均高于常见基因型TT携带者[(46.80±13.03)VS.(32.92±7.65),(20.00±5.15)vs.(12.35±5.26),(6.60±2.16)vs.(3.99±1.72);均P<0.05];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携带rs274622罕见基因型CC者抑郁因子分高于常见基因型TT携带者[(8.00±3.61)vs.(4.93±2.27),P<0.05];相对于TT_AA基因型组合,女性患者的抑郁因子分在CC_GG基因型组合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学联合作用(CC_GG:12.00±1.00,TT_AA:5.02±2.35,β=6.96).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mGluR3基因遗传多态性可能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部分临床症状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的信度和效度作初步分析。方法采用RPAS-C对20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11名正常人进行评估,2周后随机抽取其中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4名正常人进行重测。以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总分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阴性症状分为校标,计算校标关联效度。结果总样本RPAS-C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0,分半信度为0.796,重测信度为0.909,患者组与正常组的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趋于一致;患者组RPAS-C得分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样本、患者组和正常组RPAS-C得分与述情障碍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0.422和0.237,患者组RPAS-C得分与PANSS阴性症状分的相关系数为0.448,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RPAS-C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人群和正常人群躯体快感缺失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相关因素,为寻找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n=60)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组(ST组,n=60),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15次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基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应付方式问卷(CSQ)、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及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盲法评定。第12周、24周采用WHOQOL-BREF和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结果:第12周,CBT组患者WHOQOL-BREF总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基线[(77.0±13.9)vs.(73.1±13.8),(22.4±4.5)vs.(21.5±4.7),(18.9±4.1)vs.(17.8±4.3),(9.3±2.2)vs.(8.9±2.3),(26.4±5.0)vs.(24.7±5.3),均P0.05],而ST组患者仅环境因子有显著改善[(23.9±4.7)vs.(25.0±5.2),P0.05],其余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两组在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因子分上组间效应显著(F=6.77,7.21,均P0.05),CBT组得分均高于ST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应对方式分数较低、接受CBT及男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正性预测作用(B=-0.25,2.31,-1.64,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基线应对方式得分相对更低、能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及男性患者更容易从治疗中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白蛋白、尿酸等血清抗氧化物的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男性患者136例及年龄匹配的正常男性对照139例。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包括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亚型]、尿酸、白蛋白、间接胆红素浓度,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血清TSOD[(76.7±7.0)U/mL vs.(68.0±10.1) U/mL,P0.001]及CuZnSOD [(58.3±15.3)U/mL vs.(49.9±14.8)U/mL,P0.001]较高;间接胆红素浓度较低[(8.9±4.1)μmol/L vs.(13.1±6.7)μmol/L,P0.001],MnSOD、白蛋白、尿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各抗氧化物与PANSS各分量表分(阳性、阴性、一般病理症状)和量表总分无相关,与抗精神病药种类、剂量(氯丙嗪等效剂量)及疗程无相关;两组中MnSOD与CuZnSOD均明显负相关(r=-0.78、-0.74);SOD与各非酶抗氧化物间未显示相关性;两组中白蛋白均与年龄负相关(r=-0.40、-0.28)。结论:SOD升高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疾病进化阶段稳定的特征指标,与临床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及非酶抗氧化物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构式团体治疗对住院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ease,the rdversion,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以阴性症状为主的住院男性患者共1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研究组实施团体治疗,疗程3个月,对照组不做干预。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量表(Emotional-Social Loneliness Inventory,ESLI)、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和阳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对两组进行总分及因子分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ESLI、SANS、SAP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研究组ESLI总分及各因子分[如总分,(30.15±12.58)vs.(43.32±16.77)],SAPS总分[(0.42±0.82)vs.(0.96±1.67)]、SANS中情感平淡、兴趣-社交缺乏、注意障碍3项因子评分[(6.72±3.33)vs.(8.47±3.85),(15.00±3.49)vs.(17.06±3.26),(6.91±2.26)vs.(8.13±2.7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ESLI总分及各因子分[如总分,(26.87±15.32)vs.(41.60±16.36)]及SANS中注意障碍因子[6.70±2.19)vs.(8.27±2.43)]评分降低明显,仍低于对照组(Ps0.05)。结论:结构式团体治疗对改善住院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电位P50和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的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正常对照9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精神病理症状;使用脑电生理记录仪,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进行P50检测;使用SR-HLAB惊跳反射监控系统测查听觉惊跳反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1波幅低于对照组[(2.9±1.7)μV vs.(3.7±2.0)μV,P0.05];S2波幅高于对照组[(2.0±1.2)μV vs.(1.4±1.5)μV,P0.001];P50抑制率比值(S2/S1)精神分裂症组高于对照组[(0.8±0.5)vs.(0.4±0.4),P0.001],P50抑制率差值(S1-S2)低于对照组[(0.9±1.7)vs.(2.3±1.8),P0.001]。精神分裂症组的惊跳反射的波幅低于对照组[(1037.5±1048.6)ms vs.(1367.7±952.3)ms,P0.001],习惯化百分比亦低于对照组[(33.9±20.8)%vs.(48.8±34.7)%,P=0.002];精神分裂症组的PPI60和PPI120均低于对照组[(24.1±9.1)%vs.(29.8±11.5)%,P=0.020;(31.2±10.1)%vs.(42.6±15.4)%,P0.001]。在精神分裂症组中,P50各项分析指标与PPI各项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50与PPI各项分析指标与PANSS总分、PANSS阳性症状总分、PANSS阴性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惊跳反射的波幅与s1波幅与s2波幅呈正相关(r=0.28、0.27,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感觉门控的缺陷,P50和PPI缺陷与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反映感觉门控的两种测量模式P50和PPI间可能无相关性,二者可能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焦虑与术后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焦虑情绪与术后疼痛、术后恢复的关系.方法: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行腰椎间盘手术的54例患者的焦虑情绪,以≥8分判为有焦虑情绪;用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病情恢复情况.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焦虑组和非焦虑组的差异情况.结果:54例患者中有25例有焦虑;睡眠情况、对手术的认知程度、手术费用的承受能力与焦虑水平相关(OR=0.495,0.657,1.485).在术后6小时、2天、5天时,焦虑组的疼痛得分高于非焦虑组的疼痛得分[(9.0±4.1)vs.(6.0±3.4),(12.5±4.2)vs.(10.0±3.5),(4.5±1.6 )vs.(2.5±1.2);均P<0.05].焦虑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非焦虑组患者[(12.5±2.3)d vs.(9.7±2.1)d,P=0.008],排尿困难发生率高于非焦虑组患者(32% vs.17%,P=0.006).腰腿疼在术后第2天、第5天、1个月时焦虑组评分高于非焦虑组[(14.0±3.7)vs.(11.5±3.5),(9.5±4.2)vs.(6.5±3.3),(7.0±4.3)vs.(4.5±2.8);P<0.05].结论:术前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刀口疼痛,术前焦虑与术后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维持吸烟行为的原因。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于精神分裂症的分类诊断标准,病程5年以上,近3个月服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未变化的男性吸烟患者188例,同时纳入61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男性吸烟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精神病理症状,Fagerstrom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评定患者烟草的依赖程度,RUSSELL吸烟动机问卷(SMQ)评估患者组及对照组的吸烟原因。结果:RUSSELL吸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吸烟患者药理维度的镇静一项的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外[3(0,9)vs.6(0,9),P0.001],其他各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中的重度依赖者少于健康对照组(2.7%vs.8.2%,P0.05)。患者组FTND总分与目前服用的抗精神病药剂量(氯丙嗪当量)呈正相关(r=0.22,P0.01)。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组的RUSSELL总分(β=0.22)、自动(β=0.27)及镇静分(β=0.37)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吸烟患者与普通吸烟人群相比,对镇静的需求较少、更少重度吸烟者以及吸烟动机较小,可能与住院患者吸烟受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迫性障碍患者的完美主义心理特点及其与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本病例对照研究中,选取71名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病例组),及71名按照性别、年龄(±5岁)、受教育程度进行配比的无精神障碍的志愿者(对照组),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Chines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CFMPS)、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s Questionnaire,DSQ)进行调查。结果:病例组的CFMPS总分[(88.5±16.2)vs.(63.0±10.7)]和担心错误[(16.4±6.4)vs.(11.6±4.0)]、行动的疑虑[(14.6±3.6)vs.(8.8±2.7)]、条理性[(23.4±5.3)vs.(17.2±4.1)]、个人标准[(19.6±5.1)vs.(14.8±3.7)]、父母期望[(14.5±5.0)vs.(10.7±3.5)]维度分,及DSQ的不成熟防御机制[(4.8±0.6)vs.(3.7±0.6)]、中间型防御机制[(4.9±0.5)vs.(4.2±0.6)]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而DSQ的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3.8±0.6)vs.(5.7±0.8),P0.05]。完美主义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正相关(r=0.58,0.44,P0.01),与成熟防御机制负相关(r=-0.5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动的疑虑是强迫性障碍的危险因素(OR=1.46;95%CI=1.09~1.94)。结论:强迫性障碍患者可能比正常人更追求完美,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对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缺陷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后6个月以上的稳定期脑外伤患者90名,随机分成认知干预组(n=30)、技巧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认知干预组采用针对患者现实生活表现的认知取向的生活事件讨论、情境扮演、家庭作业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技巧干预组采用针对测试技巧的心理推理能力故事理解、图片理解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门诊随诊服务。三组干预均为每周1次,共12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三组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结果:干预前,三组患者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4.7±1.3),(15.2±1.7)vs.(12.5±1.6)]、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28.7±17.8),(126.8±17.9)vs.(109.5±16.5)]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9.4±1.1),(10.0±1.0)vs.(12.1±1.3),P0.05],认知干预组和技巧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6.5±1.4),(15.9±1.2)vs.(13.3±1.5)]、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46.6±15.7),(134.5±14.6)vs.(115.8±21.2)]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7.1±1.2),(8.0±0.9)vs.(11.4±0.8),P0.05],认知干预组的他评量表得分高于技巧干预组[(146.6±15.7)vs.(134.5±14.6),P0.05],SDSS得分低于技巧干预组[(7.1±1.2)vs.(8.0±0.9),P0.05]。结论: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均能提高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干预方法的疗效可能优于技巧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延续护理对首次住院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知力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治疗稳定后出院的70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各35例。采用Morisky评价服药依从性,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价自知力,随访时间为出院后2个月,随访4次。结果:延续护理组1周末[(4.7±1.2) vs.(4.0±0.8)]、2周末[(5.1±1.2) vs.(3.8±1.1)]、1月末[(5.1±1.5) vs.(3.5±1.2)]及2月末[(5.8±1.2) vs.(3.3±1.0)]Morisky问卷评分高于常规对照组(F=52.74,P0.001);延续护理组1周末[(3.4±2.1) vs.(2.9±1.4)]、2周末[(5.5±3.2) vs.(3.7±2.5)]、1月末[(4.6±2.7) vs.(4.5±2.7)]及2月末[(6.9±3.4) vs.(3.9±2.6)]ITAQ问卷评分高于常规对照组(F=7.12,P0.05)。结论:延续护理能够改善女性精神分裂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和病程限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出院病历404份;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指使用3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经过足量足疗程治疗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未达临床痊愈的患者,年龄为18~60岁。比较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之间,以及难治组中5年及以上病程与5年以下病程患者的各种临床相关因素。结果:与非难治组(n=312)相比,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n=92)首发年龄更小[(21±7)岁vs.(25±9)岁,P0.05]、总病程更长[(9±13)年vs.(6±7)年,P0.05]、住院次数更多[(2±3)vs.(1±1),P0.05]、住院天数更长[(69±48)dvs.(52±44)d,P0.05]。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1.72)、有自行停药史(OR=1.82)、家族史阳性(OR=1.91)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均P0.05)。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病程5年及以上者与病程5年以下者相比,除了年龄更大[(37±11)岁vs.(22±4)岁,P0.05]、首发年龄更大[(22±8)岁vs.(17±2)岁,P0.05]和已婚比例更高(27.5%vs.4.3%,P0.05),其他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提示男性患者、家族史阳性、有自行停药史可能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以病程是否在五年以上来界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儿童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关系的调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认知缺损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设计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70例新乡医学院二附院儿童少年精神科住院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用躯体异常量表(Waldrop Scale,WS)进行微小躯体异常(minor physical anomalies,MPAs)评定,用CT测量脑室(脑室值用哈氏值、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宽度指数、前角指数表示),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评定认知功能。选取对照组Ⅰ(n=42)与对照组Ⅱ(n=170),比较对照组Ⅰ和研究组之间的脑室值,对照组Ⅱ和研究组之间的MPAs,并进行认知功能与WS、脑室值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①研究组哈氏值[(5.28±0.37)vs.(4.94±0.34)]、三脑室宽度[(3.83±1.14)cm vs.(3.16±0.41)cm]及WS总分[(3.77±1.29)vs.(1.70±1.47)]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室指数[(1.55±0.18)vs.(1.65±0.22)]及前角指数[(3.52±0.30)vs.(3.77±0.34)]低于对照组(均P0.01)。②哈氏值与领悟、木块呈负相关(r=-0.26,-0.28;P0.05),侧脑室体部指数和侧脑室宽度指数与图形排列呈正相关(r=0.33,0.32;P0.01)。③WS总分与填图、操作总分及全量表分呈负相关(r=-0.29,-0.24,-0.25;均P0.05)。④MPAs明显组(WS总分≥4)的算术[(8.29±2.72)vs.(9.63±2.31)]、木块[(5.21±2.53)vs.(7.25±2.70)]、操作总分[(31.53±7.35)vs.(35.34±8.04)]及全量表分[(74.29±10.23)vs.(79.94±12.76)]均低于MPAs不明显组(WS总分≤3)(均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缺损与脑室扩大和微小躯体异常有关,提示该病的认知缺损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来自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双相障碍Ⅰ型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160例,以及来自本院或其他单位/学校的正常对照145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检测受试者的注意、记忆功能,用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和数字广度(倒背)检测执行功能,特别是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1)患者组数字符号[(46.3±11.9)vs.(57.3±12.5)]、数字广度[顺背:(7.7±1.3)vs.(8.1±1.5)、倒背:(4.8±1.3)vs.(5.6±1.8)、总分:(12.5±2.2)vs.(13.68±2.9)]、视觉再生[(9.3±3.1)vs.(10.26±3.3)]、TMT-A[(54.1±19.0)vs.(42.6±16.9)]、TMT-B[(81.8±30.7)vs.(67.0±28.0)]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s<0.01).(2)按有(n=98)和无(n=62)精神病性症状将患者组进一步分层分析,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2个患者亚组的数字广度(倒背、总分)、TMT-A、TMT-B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成绩也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上述认知指标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或Young躁狂量表评分弱相关(|r|=0.15~0.26,Ps<0.05),数字符号与病程评分弱相关(r=-0.18,P<0.05);未发现发病年龄和稳定期时间与任何认知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与临床症状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或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 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 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 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 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高/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损伤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13~18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经测定社交能力,习得能力、身体体质合成分总分7分为高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1),总分4分为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3),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5例。采用眼区基本情绪识别、儿童版复杂眼区情绪识别、小明心理推理能力的任务和失言识别任务评估三组被试的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结果: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儿童版复杂情绪识别任务的得分低于对照组[(17±4)vs.(9±3),P﹤0.05];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认知心理推理能力[(71±18)vs.(83±13),P﹤0.01]、失言情景识别得分[(8±2)vs.(9±2),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高功能和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情感心理推理能力[(80±14),(75±15)vs.(87±10),P﹤0.01]和理解失言情景的得分[(17±6),(14±5)vs.(21±6),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存在损伤,社会知觉能力未受损;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均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