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CPR)时基础生命支持(BLS)后脑氧化代谢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BLS后意识不清病人15例,对照组10例,通过颈内静脉插管采血,动态观察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脑氧摄取量(CEO2)和脑动静脉氧差(AVDO2).结果:BLS后15例意识不清病人中8例第1日SJO2下降而CEO2和AVDO2升高.第2~5日SjO2升高而CEO2和AVDO2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第6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第1~6日脑氧代谢波动明显,经进一步复苏全部成功获救.其中7例第1~6日SjO2持续升高,CFO2和AVDO2持续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第1~6日脑氧代谢无明显波动,6日内死亡6例.结论:脑氧代谢的测定是判断心脏骤停病人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病人脑代谢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缺血、缺氧是心肺复苏 (CPR)病人最重要的脑继发性损害因素 ,及早防治脑缺血、缺氧有可能进一步减轻复苏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提高复苏成功率。近年来 ,脑氧代谢的监测被认为是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其临床价值逐渐受到重视[1] ,但对CPR的临床意义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颈内静脉插管采血动态观察基础生命支持 (BLS)后脑氧代谢的变化 ,有助于指导高级心脏生命支持 (ACLS)和复苏后期生命支持 (PLS) ,提高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BLS后 11例 ,其中男 8例 ,女…  相似文献   

3.
危重病人心肺复苏的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估胸外按压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外科ICU内 16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 ,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继续维持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 ,同时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频率 12 0~ 140次 /min) 30min。在此期间 ,每隔 5min测心排血量指标和动脉、混合静脉血气 ,并做氧代谢计算。结果  1.心排血量平均为 (2 0 6± 1 0 3)L/min时 ,氧代谢为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 :(11 0± 3 0 )ml/dl;静脉氧含量 (CvO2 ) :(4 6± 2 3)ml/dl;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 (avDO2 ) :(6 9± 2 6 )ml/dl;氧载 (O2 AV) :(2 16± 88)ml/min ;氧耗 (VO2 ) :(135± 5 9)ml/min ;氧提取率 (O2 ER) :0 6 5± 0 14;肺泡 毛细血管血氧分压差 (A aDO2 ) :(4 73± 178)mmHg ;动 -静脉分流率 (Qs/Qt) :(39 9± 15 2 ) %。氧载为生理的 1/4 ,氧耗为生理的 1/2 ,氧提取率为生理的 2~ 3倍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但在个别病人可见上述生命支持可满足 (动脉氧分压PaO2 >6 0mmHg ,PaCO2 <40~ 5 0mmHg)。结论  1.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 12 0~ 140次 /min ,可获得较高心排量 ,进而得到好的氧载。 2 .本组临床所获的氧载仍低于生理危险线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3.依据急诊心搏骤停病人肺部并发症疾患少的特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期间心脏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心肺复苏期间对心脏氧利用率 (O2 UCc)的测量来评估心脏复跳的可能性。方法 :19例患者分别为 , 冠心病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6~ 6 2 (4 9.5± 10 .3)岁 ,血流动力学稳定 ,插入右心导管取冠状窦静脉血标本。 心肺复苏组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0~ 70 (39.0± 15 .5 )岁 ,心脏停跳后 ,先按照标准心肺复苏步骤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 0分钟 (胸外按压频率 12 0~ 140次 / min,血管活性药用药间隔为 2分钟 ,应用 4%碳酸氢钠液 2 5 0~ 5 0 0 m l)。如心脏未复跳 ,再继续开胸心脏按压复苏 2 0分钟 (按压频率为 80~10 0次 / m in)。此间用呼吸机控制呼吸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0 .90 0以上。抢救停止后即刻抽取冠状静脉血和动脉血。所有血标本均即刻进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心脏氧利用率〔O2 UCc=(Sa O2 Sv O2 ) / Sa O2 〕。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其对心肺复苏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 组患者冠状静脉窦血的血气分析结果 :Pa O2 (4 .2 0±0 .41) k Pa(1k Pa=7.5 mm Hg) ,Sa O2 0 .5 32± 0 .0 90 ,O2 U Cc为 0 .46± 0 .0 9; 组患者 O2 U Cc=0 .85± 0 .11,其中 4例心脏复跳者 O2 UCc=0 .78± 0 .10 ,5例无效者 O2 UCc=0 .91± 0 .0 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系统疾病或脏器功能减退,发生猝死时,心肺复苏难度加大.本文所介绍的6例老年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经抢救最终都获得了心肺复苏成功和意识完全恢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O2U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①将71例危重病人分为急诊心肺复苏组(A组,26例)、非心肺复苏危重病人组(B组,45例);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30例)。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抢救时和住院后1,2,3,5,7,10天分别于晨8时抽动、静脉血各一次查血气,并计算O2UC(C组仅做一次)。结果:①急诊入院时和住院第1天,A、B组的O2UC均显著高于C组(P<0.01),而A组亦高于B组(P<0.01)。②住院第3天起,A、B组O2UC均很快下降(与C组比较,P<0.05),且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B组于第5天起O2UC逐渐回升至正常;而A组于第3天起,O2UC持续低于C组(P<0.01)。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O2UC常升高,而中晚期则常明显下降,且病情严重、预后差。O2UC可作为判断急诊心肺复苏病人组织缺氧、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的低生存率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那些可能改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的治疗手段.复苏后常规使用但又被忽视的治疗方式——氧疗(oxygen therapy)开始受到了关注.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复苏后氧疗策略甚至可以影响心肺复苏的预后,为我们探索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用于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对于常规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自2005-09-2006-05我院进行ECMO治疗37例患者,其中11例心脏骤停后实施电除颤和心脏按压等CPR措施无效或自主循环恢复后持续低心排而行ECMO循环辅助。结果 8例顺利停机,6例存活恢复出院,其中2例行心脏移植后康复出院。3例不能顺利撤机者在ECMO辅助期间由于循环功能恶化,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顺利撤机和存活出院的患者治疗前乳酸水平较低。ECMO治疗后乳酸清除率较快(P〈0.05)。ECMO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神经精神系统异常、肢体缺血坏死和多脏器功能不全。4例患者因膜肺出现血浆渗漏而更换膜肺。结论 ECMO可为危重心脏病患者心脏骤停后复苏困难时提供心肺功能支持,提高危重心脏病患者CPR的存活率。CPR后动脉血乳酸值和ECMO治疗后乳酸清除率可以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组其它抢救措施均相同,对照组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10~20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心跳恢复和呼吸恢复正常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血气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提早(P<0.05),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61年,在美国匹兹堡会议上,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在第十三次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会议上,专家也指出,心搏骤停急救复苏的重点是脑复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 (CPB)中大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选择 2 8例择期换瓣手术 ,分别于CPB前 (T1) ;降温到 3 3℃ (T2 ) ;稳定低温期 (T3 ) ;复温到 3 3℃ (T4) ;停CPB后 3 0min(T5)测定动、颈静脉的氧饱和度 (SO2 )、氧分压 (PO2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乳酸浓度 (Lactate) ,计算出动 -颈静脉乳酸浓度差 (Dj aL)、脑氧摄取率 (O2 ER)、氧含量差 (Ca jO2 )。结果 :在CPB过程中 ,血浆乳酸浓度明显升高 ,但动 -颈静脉乳酸浓度差无明显改变 (P >0 0 1)。颈静脉的氧饱和度 (SjO2 )较CPB前明显升高。脑O2 ER在T2 、T3 明显降低 (P <0 0 1)。在T3 阶段 ,氧摄取率降至最低。Ca jO2 在T2 、T3 、T4、T5明显小于T1(P <0 0 1)。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中 ,复温阶段是发生大脑氧合失调的主要窗口 ,体温的变化是干扰氧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对于大脑氧代谢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期间血管升压素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的复苏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3例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肾上腺素组21例(A组),大剂量血管升压素组22例(B组),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素组20例(C组).分别观察3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存活率.结果:A组、B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19.5%、36.4%、45.0%,C组高于A组、B组;C组存活率为30%,高于A组的4.8%、B组的13.6%;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A组、B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升压素和肾上腺素比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升压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对复苏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9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心室颤动前和复苏后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的变化。结果 复苏患者在恢复自主循环1h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就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患者的病死率相对应。结论 复苏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能客观地反映心肌受损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昼夜不同时间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急诊内科进行CPR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PR白天成功率30.8%,夜间成功率8.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发现、尽早规范是CPR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采用颈内静脉血气监测技术,观察不同程度的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6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根据呼期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将病人分为A、B、C3组,其PCO2分别控制在4.5、4.0和3.5kPa.通气1h后,同时采集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样,检测颈静脉血样饱和度(SjO2),计算脑氧摄取(CEO2)、颈静脉血氧含量(CjO2)和脑动静脉氧差(AVDO2).结果A、B组通气前后SjO2、CEO2、CjO2和AVDO2变化不大;C组通气后SjO2和CjO2降低,CEO2增高,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深度过度通气(PCO23.5kPa)可导致脑氧代谢障碍.维持PCO2在4.5~4.0kPa可能是过度通气治疗时需要掌握的安全界限.  相似文献   

16.
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外伤(TBI)病人脑组织氧分(PbrO2)的影响。方法:比较12例TBI病人过度通气前后PbrO2、ICP、CPP的变化,结果:过度通气前后PbrO2明显降低(P<0.05)。结论:过度通气降低PbrO2,使已降低的PbrO2进一步减少,有可能加重继发性脑缺血缺氧。  相似文献   

17.
小儿心肺复苏后脑血流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儿脑血流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心肺复苏后的患儿45例,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为靶血管,观察频谱形态和血流速度,同时做Glasgow昏迷评分。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频谱形态将患儿分为低灌流组、高灌流组和大致正常组。结果低灌流组和高灌流组最高G1asgow评分明显低于大致正常组(P<0.01);而因深昏迷放弃治疗和死亡数明显高于大致正常组(P<0.01)。低灌流组随病程进展脑血流无明显改善;高灌流组2例随病情加重转变为低灌流型:存活患儿随病情好转经颅多普勒超声频谱逐渐趋于正常。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心肺复苏后患儿脑血流变化有助于了解脑灌流状况,评估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脏复苏是心脏骤停发生时所采取的紧急救治措施,以保证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和供氧,提高存活率,作者主要介绍了心肌复苏的发展概况及发生心脏概况停时应采取的早期紧急处理方法,包括早期基本生命支持(BLS)、早期除颤及早做好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和得苏后期处理等。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质量对心博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O-CPR技术控制心肺复苏(CPR)质量,以观察在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施不同质量的CPR对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8头体质量为(30±1)kg的北京长白猪麻醉后,右侧股静脉送入Swan-Ganz导管并连接爱德华VigianceⅡ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并放置电极到右心室,并分别行主动脉、右心房置管,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然后使用医用程控刺激仪电击致动物心博骤停,在室颤4 min后,将实验猪随机分为2组,标准CPR组和不标准CPR组,利用飞利浦HeartStart MRx监护仪/除颤器的O-CPR进行质量控制,监测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和回弹等.其中标准CPR组在复苏时进行标准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深度为38~51 mm,胸廓充分回弹;不标准CPR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不变,但是按压深度为标准按压的60%~70%,每次胸廓回弹均不完全.在按压和通气9 min后开始电除颤.在各个时间点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主动脉压(MAP)等,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监测动静脉血气并计算氧输送量(DO2)和氧耗量(VO2)等,记录复苏成功的实验猪头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y2检验和两个样本的t检验.结果 标准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成功率达90.9%,明显高于不标准者的28.6%(P=0.013),标准CPR组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CPP、CO、MAP高(P<0.05),全身血液氧合程度好,D02和V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室颤心脏骤停猪模型中,应用规范化标准心肺复苏较不标准者能够明显提高CPP和CO2改善复苏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并可以提高DO2和VO2,对氧代谢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因此ROSC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心肺脑复苏包括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重要器官,任一脏器的结构或功能的损害均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死亡结局.由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研究受到伦理学的限制,动物实验又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心脏骤停的疾病模型,而且猝死瞬间发生,相关因素错综复杂,使得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相对缓慢.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颁布,使全球医生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一涉及拯救生命的专业技术领域.指南包含的内容既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临床应用,也有普通市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