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尸检即尸体解剖 ,是指对已经死亡的机体进行解剖、检验以查明死亡原因的一种医学手段。尸检对于解决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而发生的医疗事故争议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医疗事故争议双方需要重视尸检的适用以及相关注意规则。1 尸检的适用及其意义卫生部《解剖尸体规则》规定 ,尸体解剖分为三种 :①普通解剖 :限于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的人体学科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时施行。凡死者生前有遗嘱或家属自愿提供解剖者、无人认领的尸体 ,可收集作普通解剖之用。②法医解剖 :限于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以及医学院校附设的法…  相似文献   

2.
张文吉  杨金社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194-2195
伴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在审理纠纷案件时,对选择司法鉴定还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做法不一,而且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首选司法鉴定结论,而不应该采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认为后者属于行政裁决范畴;一种观点认为,应首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应让法院对医疗纠纷进行技术鉴定。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尽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有较大的差别,但两者是可以互补并兼容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采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但总体思路是,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应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为主,辅以司法鉴定,并对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医疗事故争议层出不穷,许多医院及患方为了尽快解决争议,通过双方协商方式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赔偿问题,但常常遭遇一方(主要是患方)反悔的情况,那么,医患协商处理医疗事故争议达成的协议到底具有何种法律效力?一方反悔是否就意味着协商处理达成的协议无效?医患双方协商处理医疗事故的协议怎样才具有法律效力?本文对此作一探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柳州医学》2009,22(4):244-245
第四十八条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5.
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有限赔偿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龚斌 《医学与社会》2000,13(1):46-47
医疗事故责任历来是纠纷中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医院强调一次补偿,患者要求巨额赔偿,作者认为二者均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不心符合民法原则,邦联提出痦秘事责任的有限赔偿说,即患者因其承担了部分的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在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的处理时享有部分赔偿权利,院方因其自筹了部分医疗经费(存在一定的赢利)而在医疗的民事责任处理时承担部分的赔偿义务。  相似文献   

6.
万里涛 《九江医学》2006,21(3):90-91,111
近些年来,医疗事故纠纷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赔偿的要求,最高已超过1千万元,判决医疗机构的赔偿最多也达到380余万元[。1]医疗事故的出现和增多会使作为公益性单位的医院的责任加重,甚至会使其出现经济上的困难,然而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也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医疗事故,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权利,协调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安全的矛盾(既不让医疗行业因过度赔偿而停滞不前同时又不至于损害患者的利益)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笔者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探讨医疗事故赔偿方式中的若干问题。1医疗…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医疗事故赔偿的分析,指出其在保护患者及其家属合法权益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根据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医疗事故赔偿的几点设想,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晁爽 《医学教育》2001,(1):43-45
医方一般对非医疗事故中经常对患者做一定的经济补偿不理解,本文从医院,法律,道法角度对一起非医疗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张纵  崔蕾 《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40-14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据此认为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预案是医疗机构法定的义务。那么如何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呢?笔者经过调研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总则应包括制定目的、原则及组织机构3个方面。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防范和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包括纠纷、差错与事故),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原则:首先要强调合法性,在防范和处理医疗争议的过程中严格遵照各项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疗事故争议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分析44例医疗事故争议调处、鉴定中争议的产生原因。结果:44例争议案中常见的原因有:①误诊、漏诊;②手术指征掌握不严;③对复杂病案重视会诊处置不当;④查对制度不严;⑤责任心不强;⑥病历书写不规范;⑦违犯诊疗常规及医疗法规。结论:严格遵守医疗法规、医疗操作常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各项制度,提高病历书写质量是预防医疗事故争议的有效手段。对已发生的事故争议纠纷,理智、合理解决对医疗机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已于2002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备受社会各届的关注,这是我国卫生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医疗事故处理原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医疗事故处理原则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对《条例》的认识,贯彻好《条例》精神提供理论依据。文详见第6版《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3.
张艳红  李文玲  贺桂欣 《中外医疗》2009,28(36):187-187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医疗事故赔偿的处理途径、赔偿数额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疗事故争议的法医病理学鉴定特点。方法:对我室1999年1月-2004年6月尸检档案中涉及医疗事故争议案例86例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法医病理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争议尸检案例从1999年1月-2001年12月的26例(8.5%)上升到2002年1月~2004年6月的60例(27.3%);(2)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年龄分布在10岁以下的21例中,6例为出生1月以内的新生儿,11例为1—5岁的幼儿,高峰分别出现在20-29岁和小于10岁,均为21例(24.4%),其次为30-39岁17例(19.8%);(3)争议多发生在县(区)级以下的医院(包括个体诊所),共67例(77.9%),最常涉及外科、产科和急诊、门诊;(4)死亡原因最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21例(24.4%),呼吸系统疾病19例(22.1%),产科疾病15例(17.3%),机械性损伤11例(12.8%);(5)临床诊断与法医病理诊断不相符23例(26.7%),无临床诊断30例(34.9%),主要集中在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结论:法医病理学鉴定对处理医疗事故争议诉讼案件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找准医疗法律关系是依法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诊疗护理活动中医方包括医院和医务人员,行为所涉法律关系包括院际法律关系、院医法律关系、医患法律关系和重大医疗事故之刑事法律关系.梳理医方行为所涉法律关系,既有利于医院与医务人员整体把握与预测所发生的医疗事故争议的起因、过程、进程、走向和预后;又利于从法律关系角度指导从事临床诸如外科等高发医疗事故争议的医务人员依法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实现医务人员与医院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及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引导医学界对医疗活动本质法律再认识,树立医院、医务人员与患者一盘棋的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医患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处事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为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尽快学习、了解和掌握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亭  蒲川 《医学教育探索》2009,8(3):309-311
随着医疗损害赔偿诉讼的增多,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成为法学界和实际审判中争论的热点,出现了分别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种“二元化”现象,致使与之密切相关的赔偿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条例》本身存在缺陷是密不可分的,笔者欲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付丽洁  胡伟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1):111-112
近年来,医疗事故纠纷曾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14家医院的调查,从2000~2003年,平均每家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打砸医院事件6起。有些医院的纠纷甚至激化到需要警方参与维持秩序的程度。面对这种局面,医院如何应对?如何完善并通过正常的纠纷处理机制解决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对于医院来说也至关重要。本文拟从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罪的认定条件、法律责任和处理程序上加以辨析,以期准确适用法律,对不同情况的医疗事故纠纷,分别作出处理。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在中华医学会指导下,以提高认识与加强学习为切入点,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规范鉴定专家管理、有序开展鉴定工作为关键点,贯彻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鉴定原则,形成一套规范、严谨、公开、公平的工作程序,不断追求鉴定质量和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