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学科核心素养向来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所在,更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发展的核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所需关注的一大课题。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又明确提出要"珍爱生命"这一重要内容,生命教育可谓是贯穿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始终。文章将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先从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出发,进一步提出几点生命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闫虎 《江西教育》2022,(15):24-25
人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教育的目的.关注生命、激扬生命、创造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迫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现实价值,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精心打造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生命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治理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那么当前在我国,到底是实行法治更为适合还是德治更占上风呢?抑或是德法结合呢?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并尝试对"德性法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着独特的学科魅力。要让学生尽情领略学科美景,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做一名推窗之人。一名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妥善处理好学科"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关系;能左手理性,右手感性,彰显心中自信;能让人倍感温暖而又获取力量。我是多么希望成为这样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呀!一、左手理性:千秋胜负在于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讲理的课。有道德、法律、心理、国情等内容,注重对"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进行理性价值观培育。课程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相似文献   

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而公民也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心"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走心"策略并进行改善与深入,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  相似文献   

6.
耿芳 《教育艺术》2024,(5):79-80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道德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涵盖历史、经济、人文、自然、生命健康。新课标中跨学科的提出,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系统学习。本论文结合人教八年级“宪法至上”单元教学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道德法治课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曾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道德与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与社会安定和平的有力武器,是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与关注,而如何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是当前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针对合作探究策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以"生命化"作为教学主题和内容,对于启发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其生命品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兼具体验感和实践性的生命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元素融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本文分析了"生命化"道德...  相似文献   

9.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1.
<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严谨性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体现之一。美国著名法学家凯尔森曾说:"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法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法律文本的严谨性非常重要。法律知识的特点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法律知识在语言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都非常严谨。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规则与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笔者听取部分教师的公开课后发现,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关乎中小学法治教育成败。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限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法律认知偏差。为此,我刊特约请北京教育学院王兰涛同志,结合一线教学诊断,分析教师在法律的规范性、公民基本权利、民事权利等教学中常见的法律认知偏差以及教师在法治教育理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进行法理阐释与澄清,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我们希望王兰涛同志的系列文章,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裘高飞同志从宏观层面,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架构,对青少年法治思维培养问题作了深度探究,与王兰涛同志的文章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3.
<正>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作为"德润心灵,法护成长"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把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道德情操的提高放到了第一位。在人类情绪出现"负重"的情况下,以"德法兼重,心理渗透"为目标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起优化学生心灵的重任。法律语体风格具有庄重性、准确性和简约性,统编教材已经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案例,将法律知识讲得深入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落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必须确立学生的课程主体、课程本体地位。人在课中央,是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回归"人"本位,回归"学"本位。人在课中央,传递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态度,以学生生命发展、生活改善为目的。人在课中央,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课程自身。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且颇多理论建树。但从法哲学层面探讨法治与道德建设关系的文章或著作尚不多见。文章主要是从法治与道德建设的共通关系、互补关系与互动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法治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展开讨论,实际上是关于法治与道德建设在规范内容、功能、作用方式等方面的自洽、互足或耦合关系的分析。这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科学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为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学生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巧用法律程序和借用生活情境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跟现在教育倡导的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今后工作生活中应有的品德和能力,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品德和法律教育,增强小学生对优良道德品质的认知和对法律的了解,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也不能离开道德与法治教学教育。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核心素养没有体现,教师不重视,就此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他杀、意外伤亡、漠视与虚度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青少年脆弱的心理素质、淡薄的生命意识、混乱的自我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其学科特性,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而必须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和"排头兵"。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契机,树立并强化学生生命意识,发掘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绽放,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教育部在2016年课改中将德育教育中的"品德与生活"及"思想品德"等课程正式改名为"道德与法治",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设了"依法办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在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养,从而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及法律素养水平,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全面建设起到推进的作用。但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动性较低,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质量较差,导致教学目标完成度较差,这一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进行思考并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