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的冷冻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尚未见国内外人体钩虫幼虫低温保存的报道。为了解低温对人体钩虫幼虫活力的影响,以提供方便的贮备来源,我们对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的低温保存进行了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钩虫幼虫单纯十二指肠钩虫感染者的大  相似文献   

2.
人蛔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 ,对人蛔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和收集 ,主要是 1采用盖玻片人工孵化法 [1 ,2 ] ,2用玻璃匀浆器匀浆使幼虫孵化[3,4 ] ,3将感染期虫卵悬液加玻璃珠 ,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1 ,2 ]。前两种方法一次只能分离少量幼虫 ,操作步骤烦琐 ,费时 ;第 3种方法虽能一次性分离出大量幼虫 ,但幼虫与卵壳较难分开。为了获取大量纯净的幼虫 ,我们在第 3种方法的基础上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幼虫与卵壳分开 ,获得纯度较高的幼虫 ,操作简便易行。1 材料与方法蛔虫 :采用双羟萘酸噻嘧啶 (0 .3g/ 10 kg体重 )对江西省新建县蔓支小学学生实…  相似文献   

3.
有关丝虫的营养和代谢情况已有报道,但寄生虫的寄生生活对受感染宿主带来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研究。作者认为研究宿主在感染过程中,某些生化因素及酶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抗原的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旋毛虫病的免疫诊断假阳性率高,与其它寄生虫病存在交叉反应。国内外学者发现旋毛虫幼虫可溶性抗原与线虫、吸虫、绦虫以及原虫等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发生交叉反应[1]。为了阐明交叉反应的机理,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实验用SDS-PAGE分析了旋毛虫感染期幼...  相似文献   

5.
60只小白鼠分成4组。分别径口感染500、1000、2000、4000条犬钩虫幼虫。并于感染后第1、4、9、16和30天解剖,观察幼虫在小白鼠不同组织内的移行和分布。各组解剖检获的幼虫以第1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各个不同时间里,第2组始终高于第1组和第3组。第1、2、3组动物在实验期间均未死亡,而第4组动物接种后仅存活6天即死亡,可能因大量幼虫损伤肺部所致。在感染后的第1天,各组从宿主体内排出的幼虫数以第2组(30.8%)最少。而胃肠道内的幼虫且以第2组(43.8%)和第1组(43.0%)为高。说明第3、4组幼虫从胃肠道最早地移行到其他组织,在第9天后再未检到幼虫。感染后第1天在肝脏检获的幼虫平均数相对地以第14组(23.12%)最高,第4天各组内虫数均急聚下降。在肺部,感染后第1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马来丝虫感染期活幼虫(L_8) 免疫6周龄 BALB/c 小鼠,免疫的第1、 8、 15和22天分别腹腔注射200、 100、 75和25条L_8,并在取脾细胞前1天每只鼠注射 L_3提取物10μg。按 Galfre 等(1977) 方法制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收集美洲钩虫第三期幼虫的简便方法,该法可重复收集中等量的虫体供实验研究用。现有的收集美洲钩虫第三期幼虫的方法有3种,即湿垫法、试管培养法和滤纸斜面培养法。湿垫法适用于大量的粪便培养或从土  相似文献   

8.
9.
应用6%二甲基亚砜(DMSO)、15%小牛血清的RPMI 1640作为低温保护液。微丝蚴(mf)和感染期幼虫(L_3)经不同时间的液氮内低温保存,其存活率均为96.2%,复苏后mf可在东乡伊蚊体内继续发育到L_3。低温保存321d的L_3经腹腔接种长爪沙鼠,71d后在接种107条L_3的鼠体内检获1条活的雌性成虫。结果还表明,mf或L_3于液氮内保存的时间长短与存活率无明显相关,其形态与未经冷冻的幼虫相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犬恶丝虫在3种培养液中的发育情况。犬恶丝虫的感染期幼虫来自阳性埃及伊蚊,处理后接种于下列3种培养液中:(A)含10%人AB型血清,采用HEPES进行缓冲的RPMI 1640。(B)含有机酸(100ml内含失水苹果酸67mg、琥珀酸6mg和α-酮戊二酸37mg、糖(100ml内含葡萄糖70mg和蔗糖2668mg)和10%胎牛血清的TC-199培养液(C)含10%胎牛血清的Grace昆虫培养液。血清在加热灭活后加入培养液。培养液中加入苄青霉素和链霉素并调节pH值为7.2~7.4。以10~12条感染期幼虫培养于盛  相似文献   

11.
蛔虫感染期幼虫提取液对人肺上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蛔虫是危害地域最广、感染人数最多的病原生物之一 ,全球蛔虫感染者约 14亿 ,我国感染人数近全国人口的一半 ,遍及各省[1] 。蛔虫感染可造成变态反应、肠功能障碍等 ,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研究利用人蛔虫感染期幼虫提取液 ,对体外培养的人肺上皮细胞 (A549细胞 )进行干预 ,观察其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与浓度的关系 ,探讨蛔虫感染引起宿主病变的发病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对江西省新建县农村社区小学生用双羟萘酸噻嘧啶驱虫 ,获取雌性成虫 ,解剖子宫收集受精蛔虫卵。A549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1…  相似文献   

12.
作者比较了美洲钩虫和猫钩虫(Ancylostoma tubaeforme)的第3期幼虫在钻入皮肤前后的食道腺的超微结构。用美洲钩虫、猫钩虫的阳性粪便培养出第3期幼虫,幼虫在体外钻透兔的皮肤。实验将幼虫食道末端以前的头部放在戊二醛内固定2小时,然后成批地排在1%离子琼脂内,用0.3M磷酸缓冲液(pH7.2)清洗,再放在Millonig氏四氧化锇磷酸缓冲液固定1小时。经一系列浓度的丙酮脱水,再在50%丙酮-Araldite环氧树脂内浸泡12小时,随后置于20℃纯树脂内24小时,并不断揽动,再将标本埋于新鲜Araldite的模子中,在60℃下经聚合过程12小时后,将标本制成横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对丝虫的寄生虫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抗丝虫药物的筛选等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丝虫L_3体外培养,但以后的几年内,进展并不大。直到最近几年,此项研究才有所突破,现已发展到能把马来丝虫L_3和魏氏棘唇线虫L_3培养至早期成虫。下面就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人体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鉴别,对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均具有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口矛(咽管矛)和鞘膜横纹的特征,就可以准确鉴别两种钩虫的感染性幼虫。  相似文献   

15.
作者等对嗜酸粒细胞附着钩蚴的能力进行了观察,并评价了特异性抗体及补体对细胞附着的影响作用。实验采用正常人血清(NHS)、钩虫患者血清(HNS)、第三期蜕鞘幼虫及97~99%嗜酸粒细胞群。培养基采用RPMI 1640。用0.15mM CaGl_2和0.5mM MgGl_2的巴比妥缓冲盐液(VB~(2+)),或20mM EGTA(VB~(2+)-EGTA),或20mM EDFA(VB~(2+)-EDFA)致  相似文献   

16.
国外早有报道,多种寄生线虫侵入宿主后,部分幼虫在其组织内存在延缓移行现象。近年来发现肌肉内延缓移行的钩虫于数百天后仍具活力,并可继续进入血循环发育,若幼虫转种给其它宿主,仍可受染。王懋博等报道一次性感染治愈后的钩虫患者,经一段时间粪便又发现钩虫卵,再经驱虫治疗虫卵阴转后粪检仍可复现阳性。如此反复达200余天,认为其与组织内迁延移行幼虫进入血循  相似文献   

17.
[城市株班氏吴策丝虫] 幼虫长1,500~1,880μm(平均1,735μm),宽27.2μm,尾长67.2μm,肛比率为4.31,体长/头之比为15.25。具有3个非常显著的尾乳突。这些乳突大小相等,泡状,看来似乎贴在幼虫近后端的表面上(图1A,2A)。有些标本的乳突细小,有的伸长。随方位而定,有时仅能看到2个乳突。在高倍镜的不同焦点下,特别是在位相显微镜下,这些乳突好象有蒂的,在肛和后端之间略狭窄,外观棍棒样。这个特征和特有的乳突是这种幼虫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在长爪沙鼠的肌肉组织中,可存活长达650d 以上,并在人体内有迁延移行的现象。为了寻找杀灭滞留于肌肉组织中的幼虫,以达到早期治疗钩虫病的目的,故采用了人体十二指肠钩蚴,感染幼犬模型,进行了药物治疗钩移行幼虫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感染期幼虫及成虫粗抗原,应用ELISA检测感染小鼠及钩虫感染者的血清抗体发现小鼠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d_7已出现抗体;d_(15~30)抗体水平达高峰;小鼠感染美洲钩虫后d_5,出现抗体,d_(10)抗体水平达高峰,此后均逐渐降低。ELISA检测钩虫感染者血清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观察了反复感染犬钩虫的免疫鼠和单次感染的非免疫鼠的不同时期血清蛋白的变化。140只体重20~23克小鼠,雌雄各半均分成7组,每组接种幼虫的数量和次数分配如下:免疫组:A 1,000(500+500) 、B2,000(500+500+1,000) 、C7,750(250+500+1,000+2,000+4,000) ,每次接种间隔时间为一周。非免疫组:D500、 E1,000、 F2,000和 G 4,000。各组自接种每隔3天自2只小鼠的心脏取血并作免疫电泳测定,全部数据均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免疫组和非免疫组的β-球蛋白相对浓度增高以及由于白蛋白减少而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