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癫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该基础上增加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癫痫发作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癫痫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痫样放电情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细胞介素-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癫痫发作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1±1.24)、(8.21±2.51)d,均短于对照组的(9.51±2.44)、(11.11±3.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癫痫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痫样放电情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细胞介素-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左乙拉西坦对于癫痫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改善患者的癫痫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实际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癫痫持续发作时间、癫痫发作次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3.19±0.21)min,癫痫发作次数为(1.39±0.23)次;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2.06±0.15)min,癫痫发作次数为(0.39±0.06)次;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癫痫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病次数,同时可有效控制用药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88例某院收治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与对照组(采取丙戊酸钠治疗)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以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降低血清CRP以及TNF-α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4例癫痫患儿分组,对照组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实验组给予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磷、血钙水平、MoCA总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视频脑电图检查临床发作率、癫样放电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24%(49/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磷(1.22±0.17)mmol/L、血钙(2.11±0.46)mmol/L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实验组MoCA总分(29.01±3.98)分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7%(3/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视频脑电图检查临床发作率17.31%(9/52)、癫样放电率9.62%(5/5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癫痫患儿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磷和血钙水平,提高认知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行丙戊酸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观察组行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癫痫症状(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血栓烷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0.84±0.01)次/年少于对照组的(1.12±0.06)次/年、癫痫发作持续时间(2.26±0.04)min/次短于对照组的(3.01±0.07)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痫样放电(8.4±1.1)t/180 s、累及导联数(5.5±0.5)180 s均低于对照组的(9.7±1.4)t/180 s、(6.3±0.4)180 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FIB、DDI、TXB2、PAI-1水平分别为(14.30±1.09)s、(3.16±0.62)g/L、(0.52±0.23)mg/L、(63.56±5.56)pg/ml、(8.30±1.14)ng/ml,均优于对照组的(11.49±1.26)s、(3.73±0.71)g/L、(0.84±0.33)mg/L、(82.31±0.60)pg/ml、(11.43±2.2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应用于脑卒中后癫痫治疗中,有利于临床指标的调整改善,用药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收治的92例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联用药物治疗分为联合组和奥卡西平组,各46例。2组患者均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奥卡西平组予奥卡西平治疗,联合组在奥卡西平组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2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每年发作次数与单次发作持续时间)、脑电图指标(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奥卡西平组的73.91%(χ2=10.839,P=0.001);治疗后,2组每年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联合组减少的程度大于奥卡西平组(P均<0.01);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35%,低于奥卡西平组的26.09%(χ2=8.425,P=0.004)。结论 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能够减少患者癫痫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安娜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4):107-110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鞍山市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单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干预组选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发作情况、生活质量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10~2020-02安阳市人民医院120例老年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药组57例给予丙戊酸钠,联合组63例给予丙戊酸钠、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脑电控制情况、治疗前后认知功能(SP...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神经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福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戊酸钠组(n=42)和左乙拉西坦组(n=41)。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左乙拉西坦组患者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丙戊酸钠组患者给予丙戊酸钠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6个月后的认知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后的神经因子、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丙戊酸钠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左乙拉西坦组的78.05%(χ2=7.499,P=0.006)。丙戊酸钠组患者治疗4、6个月后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表(MMSE)评分均高于左乙拉西坦组(P<0.01);丙戊酸钠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左乙拉西坦组(P<0.01)。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丙戊酸钠组低于左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对6个月单药治疗无效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进行添加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使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单药治疗6个月无效的180例TLE患者分别添加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者疗效。结果: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单药治疗6个月无效的TLE患者添加左乙拉西坦或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后发作频率有明显降低,其中左乙拉西坦较丙戊酸钠疗效更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单药治疗6个月无效的TLE患者,添加左乙拉西坦疗效优于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时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其引发的机制与应对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 024例使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癫痫患者(年龄≤70岁)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入院情况、诊断资料、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的血液浓度、病情变化、不良反应及相关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尤其对施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的不良反应进行具体分析。结果使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1 024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出现不良反应数量居前3的分别为神经系统34例(57.6%)、内分泌系统15例(25.4%)、皮肤过敏反应6例(10.2%)、其他罕见不良反应(大小便失禁,肝中毒)4例(6.8%)。采取剂量调整、换药、停药及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在上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儿童仅占3.4%;中老年人群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5.6%及39.0%。结论中老年人为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神经系统病变是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梁姗姗  韩芳 《淮海医药》2023,(3):280-283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疗效及癫痫发作次数、神经递质、血清微小RNA-222(miR-222)、微小RNA-542-3p(miR-542-3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某院收治的18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90例。B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A组采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miR-222、miR-542-3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94.44%)高于B组(83.33%)。治疗6个月后,A组癫痫发作次数[(1.12±0.26)次/月]少于B组[(2.29±0.38)次/月],发作持续时间[(1.98±0.55)分/次]短于B组[(3.14±0.61)分/次],血清NSE[(31.41±5.21)μg/L]、GFAP[(1.37±0.36)ng/mL]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仅使用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基本生命体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37,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83.15±6.35)次/min、(133.54±15.60)mm Hg(1 mm Hg=0.133 kPa)、(85.64±11.25)mm Hg;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84.01±6.15)次/min、(133.64±15.28)mm Hg、(85.69±10.64)mm Hg。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6、0.027、0.019, P>0.05)。结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使用丙戊酸钠注射液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可取得较为确切的效果,且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心率、血压,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老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癫痫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小剂量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独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常规剂量组采取常规剂量丙戊酸[20~30 mg/(kg/d)]联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小剂量组采取小剂量丙戊酸[10~15 mg/(kg·d)]联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3个月内与治疗后3个月内的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三组治疗前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三组的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后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且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 12%、91. 18%,高于对照组的70. 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治疗前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三组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后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与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 82%、11. 76%,低于常规剂量组的29. 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并改善脑电图,疗效优于丙戊酸单药治疗,其中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可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别选择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对小儿癫痫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小儿癫痫患者102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2例患儿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癫痫治疗方法;观察组(50例):左乙拉西坦;对照组(52例):丙戊酸;通过对比NSE(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以及S100β水平以突出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小儿癫痫患者完成治疗后,在癫痫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同对照组癫痫患儿进行比较,观察组癫痫患儿无明显差异(P>0.05)。在NSE水平以及S100β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癫痫患儿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小儿癫痫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获得的抗癫痫治疗效果较为一致,在神经保护方面,选择左乙拉西坦药物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的治疗方式对控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重要影响和意义。方法将我们医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神经内科中具有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72例作为本次治疗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丙戊酸钠组和左乙拉西坦组,3组人数均为24名;对丙戊酸钠组的研究对象施行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左乙拉西坦组对该组研究对象予以左乙拉西坦片( UCB S.A.比利时,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70146)口服;联合组则采取的是注射丙戊酸钠的同时口服左乙拉西坦片。结果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66.67%,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62.5%,而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1.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从达到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时间来看,联合组的控制时间相对较短(41.64min),相对优于上述两组的药物生效时间。结论联合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对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控制有更好的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淑敏  施荣富  王克玲  张凤珍 《河北医药》2008,30(12):1884-1885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癫痫儿童随机分为2组,卡马西平组(40例)用卡马西平治疗,左乙拉西坦组(40例)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做动态脑电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儿童治疗后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间临床下痫样放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β、α、θ、δ功率值无影响并可使临床下痫样放电消失或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将60例癫痫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30例,左乙拉西坦组30例。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左乙拉西坦组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丙戊酸钠组30例癫痫患者治疗后无效4例、有效20例、完全控制5例、加重1例、总有效率25例(83.4%);左乙拉西坦组30例癫痫患者治疗后无效3例、有效18例、完全控制6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24例(80%)。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均是相对有效的抗癫痫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左乙拉西坦与卡马西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癫痫的疗效对比分析,评价两者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148例患者,分为左乙拉西坦组和卡马西平组,随访半年后观察两组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同时行动态脑电图检查了解放电情况.结果: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卡马西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77%,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卡马西平组(X2=4.177,P=0.043,P<0.05);左乙拉西坦组动态脑电图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5,P=0.041,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后癫痫控制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治疗后异常放电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临床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附属医院收治的341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用药方案选择及发作控制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癫痫患儿中,男女比例1.04∶1,年龄9个月~19岁,其中1~3岁患儿占比最大,为32.55%。经抗癫痫药物治疗,341例患儿Ⅲ级以上总体发作控制率为84.45%。单药治疗、双药治疗和三种及以上联合治疗Ⅱ级以上控制率分别为94.45%、69.63%和45.56%。单药治疗中使用率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多药治疗中使用率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托吡酯。单药治疗以左乙拉西坦为主,联合治疗主要以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或托吡酯为主。结论:儿童癫痫发病以婴幼儿期最多,药物治疗总体控制率较高,新型抗癫痫药和传统抗癫痫药在治疗选择中使用率相当,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在各发作类型及各种治疗方案中使用率最高。治疗药物选择主要为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主要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