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路标--重释"两株枣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系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背景,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和对相关文本分析,对长期争执不休的《秋夜》开篇"两株枣树"的写法给予新解。指出这奇崛的两株树是破译鲁迅《野草》的密码之钥,是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入口路标。  相似文献   

2.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名著<故事新编>的理解、研读,读者、研究者一直众说纷纭、疑谜甚多,本文从创作主体思维机制这一新层面、新视角审观诠释<故事新编>,认为多向性、跨越性、扩散性、辐射性、迁延性、连动性、联翩性是鲁迅创作思维机制的主要特色,并进而导致了"奇特网络式效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强调自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话语而进行创作。而文学创作自有其内在的规律,现实的功利因素往往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美学意蕴。在鲁迅的很多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创作和审美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晚年杂文,尤其是部分回忆散文,其文学属性和艺术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镌刻进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年轮。作为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在经历了其他文体辉煌成就的历时遮蔽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日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同为"夕拾"的怀旧之作,两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格调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显示出某种暗合和一致。从异质同构的角度来切入鲁迅的散文世界,无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代文化巨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与社会的动荡和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步入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在尼采学说和拜伦、雪莱、裴多菲等诗人"摩罗"精神的烛照下,鲁迅形成了反叛的个性主义思想,并坚持终生,成为其创作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精神因素影响下,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提出了"立人"的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鲁迅将散文创作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的改名,不仅是艺术的更新创造,其“朝”、“夕”二字的蕴涵丰富而深广。它们是鲁迅情感、心境的外化。“朝”显示了他对当年生活的美好认识与留恋,“夕”则正是他当时悲凉.心境的形象体现。“朝”、“夕”二字正表现出鲁迅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和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鲁迅创作中的"戳伊杀"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是着意表现扭曲了的孩童形象的先锋.在表现孩童的近20部小说文本中,有2/3篇目中出现的都是扭曲的孩童,已经成为一种原型式的存在.扭曲的孩童意象频频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文本中,除了愤恨于文化传统观念对孩童的毒害、借以树起社会批判的大纛之外,无疑还隐含了来自其内心深处的某种难以言说的创痛,对于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整个创作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提出了"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文中"路"的意象和"走"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鲁迅笔下的“路”和“走”,认为其透出了鲁迅追求光明的探索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愫和胜利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4.
太康文学,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主,其中又以陆机潘岳成就最高.作为"二陆"之一的陆云,受其兄文学成就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们忽视.但陆云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辞赋创作上,都颇有自己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我们实在不该厚此薄彼.试从<与兄平原书>浅析陆云辞赋在清省、出语、主情三个方面的特色,以进一步认识陆云在太康乃至整个西晋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琅邪文化与诸葛亮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14岁以前生长于兼得齐鲁文化之长的琅邪文化地区,因而其人格也带有明显的琅邪文化色彩。即“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澹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深思谨慎的处世态度,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作为琅邪文化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郭文元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13-15,39
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文艺的大众化,提出“别一种作者”和“别一种看法”的文艺.赵树理实践着这种鲁迅对新知识分子存在价值的确认,体现出了鲁迅所说的在大众化文艺创作中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先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鲁迅始终坚守着对大众历史预设的精神启蒙立场,而赵树理则强调对大众现实关涉的“实”利守护立场.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和鲁迅可以说是何其芳精神生长中的“旧我“和“新我“两个自我镜像.何其芳对周氏兄弟的区别性接受体现了他政治信仰的微妙关系,可以看出他从自我道德觉醒、自我改造、进而改造别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19.
吕凤子"正则"职业道德教育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吕凤子职业道德教育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魂是"正则"(生死刚正、循常理而求变则),核心是"爱无涯"(无私无涯、爱己爱异、和谐尊异),目标和基础是"美无极"(立德、成人、造境、创新).学习研究吕凤子职业道德教育观,对促进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