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和扩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后回输至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体内,评价其疗效.结果: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影像学复查显示1例多发侵犯肿块基本消失,7例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T细胞亚群水平在回输后均有明显升高.结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可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难治性淋巴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继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和CD3Mc Ab激活的杀伤细胞之后,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及选择性高等优势的新一代抗肿瘤过继免疫细胞。CI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系均表现出强大的杀伤活性,也可提高肿瘤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被认为是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目前以CIK细胞为主的过继免疫治疗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应用,有望联合多种抗肿瘤治疗技术成为未来肿瘤综合治疗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蒋敬庭 《临床检验杂志》2012,30(10):837-841
摘要: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群体外诱导的以CD3+CD56+ T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具有效应CD8+ T细胞的TCR特异性和非MHC限制性抗肿瘤活性的特点。采用荷瘤小鼠模型进行CIK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CIK对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临床研究证实CIK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无毒副作用。用免疫学与基因工程方法增强CIK疗法的特异性和细胞毒活性,寻求其疗效判断的生物学标志及CIK治疗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培养14d的CIK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按不同效靶比共培养,MTT法检测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杀伤效应;将CIK细胞培养液上清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14d,CD3^+CD56^+双阳性细胞数量达(31.6±5.5)%。CIK对SKOV-3的杀伤效应在效靶比为5:1时,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和(24.20±5.59)%,当效靶比为40:1时,其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53.98±5.02)%和(74.74±6.87)%。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结论CIK细胞可通过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抗淋巴瘤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IL-2、CD3Mc-Ab、IL-1、IFN-γ诱导,制备CIK细胞,同时以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LDH释放法检测其对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与LAK细胞增殖在前期无明显差异,CIK细胞在培养14d后大量增殖,21d后扩增能力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主要由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构成;同一效靶比时,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细胞(P<0.05).结论: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强于LAK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淋巴瘤细胞活性,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s,CIK)回输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3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自体CIK细胞回输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生活质量、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并配合做好护理工作。结果 36例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后,2例(5.6%)患者瘤体明显缩小,卡氏评分(Karnofsky)提高率为66.7%,体质量增加率为69.4%,治疗过程3例(8.3%)患者发生发热。结论 CIK细胞疗法为无手术放疗及化疗适应症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新途径,在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是保证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过继细胞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肿瘤的治疗中逐渐成为焦点。CIK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细胞群,由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诱导而来,因其强大的增殖活性和杀瘤活性,非MHC限制性及低毒副作用等优点,自发现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CIK细胞已经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并有望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CIK的表型、扩增、抗肿瘤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44例患者,用血细胞分离机获取患者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60ml,体外分离和单独培养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后,用带有虑过网的输血器进行静脉回输.注意单采前、单采中、单采后、回输时、回输后的护理.结果 144例恶 性肿瘤患者治疗中有20例(13.8%)出现发热、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回输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 IK)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方法对15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常规手术后2周,通过体外培养扩增DC及C IK细胞,并静脉回输,进行免疫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及近期疗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回输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结果15例接受自体DC及C IK细胞治疗患者中,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率达86%,自体回输免疫治疗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CD16+、CD56+)及CD4+/CD8+比例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疫苗联合C IK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与同源树突细胞(DC)共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表型的变化,并观察其对K562、K562/ADM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及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K562细胞及其耐药株的活性。结果在2.5~20.0效靶比范围内,CIK细胞对K562和K562/ADM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0.0±1.2)%~(61.1±2.2)%和(17.5±2.1)%~(45.2±3.3)%;DCCIK共培养细胞对K562和K562/ADM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5.2±2.3)%~(70.9±4.1)%和(22.4±2.7)%~(62.3±5.0)%。CIK细胞对K562敏感株和耐药株杀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CIK细胞对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杀伤作用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DCCIK细胞对K562和K562/ADM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单纯CIK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高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11.
郑侠 《全科护理》2014,(32):3022-3023
[目的]探讨对晚期肺癌病人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CIK)抗瘤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40例晚期肺癌病人进行 DC CIK 抗瘤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细胞回输护理、并发症及日常生活护理。[结果]40例病人顺利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13例病情部分缓解,27例病情稳定,并发症经过相关处理后也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晚期肺癌病人在实施 DC CIK 抗瘤治疗过程中配合全面的护理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晚期肺癌病人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CIK)抗瘤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40例晚期肺癌病人进行 DC CIK 抗瘤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细胞回输护理、并发症及日常生活护理。[结果]40例病人顺利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13例病情部分缓解,27例病情稳定,并发症经过相关处理后也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晚期肺癌病人在实施 DC CIK 抗瘤治疗过程中配合全面的护理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回输对中早期肾细胞癌根治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肾细胞癌T_(1-2)N_0M_0肾癌患者30例,经肾癌根治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自体CIK回输治疗组(C组)和观察组(G组)各15例;C组接受2个疗程的CIK细胞治疗,观察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动态监测观察组及自体CIK细胞回输治疗前,1、2个疗程,3、6个月各时间节点T淋巴亚群数值。结果 C组及G组患者在接肾细胞癌根治术后与治疗前外周血CD_3^+、CD_4^+及CD_4^+/CD_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自体CIK细胞回输治疗后1、2个疗程,3、6个月的外周血CD_3^+、CD_4^+及CD_4^+/CD_8^+与G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T_1~T_2肾细胞癌患者经自体CIK细胞回输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纠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营养、免疫、肝功能状况的变化,探讨CI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收集39例采用CIK细胞治疗可评价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具体方案:采集细胞当日计为第0天,第14、16、18天静脉回输CIK细胞悬液,总细胞计数为(6~15)×109。评价客观疗效,并动态监测血清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结果 39例患者通过CIK细胞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甘油三酯、血红蛋白、握力、简易营养学评分、CTP评分、中性粒的比值、AST、GGT、CTP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人体测量营养学指标、BMI、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白细胞总数、ALT、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接受CIK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肝脏功能,中晚期肝癌患者营养状况与握力、BMI、前白蛋白和肝功能评分具有相关性,CIK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或患者外周血,骨髓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中定期加入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抗CD3抗体(CD3mAb)经2-4周的诱导可获得大量的新型肿瘤杀伤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增殖旺盛及肿瘤杀伤活性高,包含大量CD3^ CD56^ 细胞,有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CIK细胞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淋巴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ted killer,LAK),肿瘤细胞浸润的淋巴细胞(tumer infiltrating-lym-phocyte,TIL)更适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本文就CIK细胞的来源与生物学特征,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背景:将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联合起来治疗恶性肿瘤,将有助于解除部分肿瘤患者T细胞的免疫无能,从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共同培养对体外抗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效应.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将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同培养3 d作为效应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以K562为靶细胞,分别以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与结论: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也增加;同一效靶比下,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不同,其中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可达(77.88±1.57)%(P<0.01).提示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显著,较单纯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局部射频消融(RFA)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疗法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50例肝转移瘤患者分为RFA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23例(研究组)和单纯RFA治疗27例(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CD3+、CD4+、CD8+、CD4+/CD8+,局部复发率和Kamofsky评分变化. 结果 联合治疗组局部复发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40.74%)(P<0.05);CD3+、CD4+、CIM+/CD8+均明显升高(P<0.01);肿瘤标志物下降者和Kamofsky评分升高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FA联合CIK细胞治疗肝转移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用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效果。方法搜集本院60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入选患者均为可以用于评估的有效病灶,均采用DC联合CIK细胞治疗。结果转移性肾癌运用DC联合CIK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3.3%)、部分缓解21例(35.0%)、疾病稳定28例(46.7%)、疾病进展9例(15.0%),疾病控制率为85%,客观缓解率为38.3%,总生存率为82.0%。结论 DC联合CIK细胞临床价值较高,治疗转移性肾癌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由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的CD16和CD11a均与其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直接接触杀伤的抗肿瘤效应密切相关.因此了解两种细胞扩增过程中这两种分子表达的强弱,对根据免疫效应细胞的最终用途决定两种细胞的最佳收获时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移植免疫学动态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材料:脐血来自本院健康足月妊娠产妇.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IMDM,双抗生素青、链霉素各1×105U/L24孔培养板中,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15、干细胞因子及FLT3L制备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每隔3天半量换液及全量补充上述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榆测CD3+CD56+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以及CD3-CD56+自然杀伤细胞在4周培养过程中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结果:CD16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两类细胞上均在培养的第4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55.99±3.90)%和(7.86±1.66)%,但CD16存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比例较低,整个培养过程中自然杀伤细胞上CD16的均数表达没有超过8%.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培养的第3周,自然杀伤细胞培养的第2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49.32±6.32)%和(82.31±11.33)%,之后逐渐出现下降,到培养第4周几乎消失.结论:CD16和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呈动态变化,使用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因予诱导杀伤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时,细胞的收获期可在细胞培养的第4周,利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进行细胞过继免疫,那么收获细胞的时间以细胞培养的第3周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在治疗肺癌中的作用。方法对33例恶性肿瘤患者行DC/CIK方法治疗,观察近期效果。结果 33例DC/CIK培养均获成功。在生物治疗方法下观察8-10个月,血液中免疫细胞大幅增加,肿瘤标记物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治疗(DC/CIK)作为恶性肿瘤的新疗法,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