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活化原地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   言微生物法提高原油采收率 ,即使在油价较低的情况下也具有获得投资效益的潜力。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有 :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减小油、水界面张力 ,提高驱油效率 ;产生生物聚合物 ,改进流动控制 ,提高波及效率 ;产生溶剂降低原油粘度 ,提高流动性 ;产生生物酸 ,溶解碳酸盐岩 ,增加孔隙同时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气态二氧化碳膨胀可产生驱动机理或溶解降低原油粘度 ,从而提高其流动性。这些机理的实际应用需要岩石基质中的微生物的生长或新陈代谢作用。已证实在许多油藏中存在原地细菌。它们可能是在油藏内经历自然选择后保存…  相似文献   

2.
高温高压条件下油藏内源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内源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在模拟油藏高温高压(60℃、10 MPa)条件下,以油田提取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作为驱油介质,利用研制的微观仿真光刻蚀可视模型,对水驱、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测试和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微生物微观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油藏条件下,内源微生物具有一定活性,且驱油效果较好;微生物被激活后,能有效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并可与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水驱所无法波及到的盲端孔道,置换出剩余油,增强了原油的流动能力,同时可提高采收率。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可归结为:微生物对原油的“啃噬”、降解;产生生物气溶解于原油,降低原油黏度;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层层剥离、乳化剩余油,改变孔隙介质表面的润湿性等。  相似文献   

3.
延长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一次开采采收率低,水驱含水率上升快,整体驱油效果差。生物酶是一种无污染水溶性制剂,可有效注入地层孔隙中,改变岩石润湿性,剥蚀岩石颗粒表面原油,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一维填砂物理模型和岩心流动实验,对SUN型复合生物酶溶液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及评价。结果表明:当SUN型复合生物酶溶液的注入体积分数约为3%,注入量约为0.4倍孔隙体积时,驱油效果最佳,并且对于低渗透岩心的驱油效果也相当明显,驱油效率提高值最大可达11.4%,表明SUN型复合生物酶驱油剂对低—特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强化水驱是一种通过引入进而刺激油藏中的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通过将室内筛选培育出来的微生物菌种及营养基注入水井地层,以激化油藏中的“本源”微生物,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气体、有机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醇等代谢产物,降低岩石-油-水系统的界面张力,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能,同时调整地层吸水剖面。1999年8月在百口泉采油厂百42井区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措施后12个月,增油1745t,少产无效水8795m^3,投入产出比为1:4.8,实现了增油降水,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及驱油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来自胜利油田沾3区块的内源混合微生物,通过微生物镜检和表面张力测定试验,考察了压力和孔隙介质对混合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同时模拟油藏高温高压条件,利用研制的微观仿真光刻蚀可视模型,对微生物驱油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研究表明:油藏高压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和衰减缓慢;孔隙介质的存在使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延长;微生物与原油作用后,可使原油乳化、降解。在微生物微观驱油试验中,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改变、增强剩余油的流动性,并在驱替过程中出现了"润湿反转"、"波及体积扩大"和"前缘断脱"等现象,具有其他化学剂驱无法比拟的特性,显著改善了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晓爽 《石化技术》2015,(2):164-165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利用地层中已经存在的微生物群落,通过注水井向地层中注入适量的营养激活剂,从而激活油藏中有益微生物群落,利用其自身在油藏中的代谢活动及代谢产物与岩石、原油和水的界面相互作用,降低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质,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与岩石矿物成分及所接触的流体性质有关。在原油聚集成藏的初期 ,石油侵入孔隙时 ,孔隙周围的固体表面吸附着一层水膜。石油的侵入破坏了这一平衡 ,水膜破裂 ,原油与孔隙壁直接接触 ,原油中的表面活性成份沉积在固体表面 ,岩石开始变得亲油。在原油开采中 ,注入表面活性剂使岩石亲水是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之一 ,但成本太高限制了其应用。本文讨论的是注入蒸汽或热水 ,提高储层温度 ,岩石在热力作用下发生润湿性反转 ,变亲油为亲水 ,从而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首先从水流过基质驱替原油的作用力机制入手进行分析。1 毛管力和重…  相似文献   

8.
改变低渗透油藏润湿性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藏岩石润湿性是储层物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参数,是影响油田特别是混合润湿或油湿性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文中针对目前通过改变油藏岩石润湿性以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相关技术及研究进行了详细调研,系统总结了改变油湿性油藏岩石润湿性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经过归纳总结,认为目前这些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3大类.润湿...  相似文献   

9.
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采油菌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MI/NPC公司MEOR菌种在高压、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油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估,并在胜利油田营6断块Y6-16井组开展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Y6-16井微生物强化水驱后,解除了岩石表面的死油垢质等堵塞,疏通了井底周围和油层中的孔隙通道,降低了表面张力,提高了注水波及面积和原油采收率。对应的Y6-27、6-24、6-25油井,见到了较好的增油效果,200d累计增油1019.8t,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3.41。  相似文献   

10.
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气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气驱是目前油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注气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基于三维孔隙级网络模型,运用孔隙级流动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6种不同润湿性油藏注气过程的油气水孔隙级分布和气驱效果。结果表明,水湿和MWS混合润湿(小孔隙为油湿)体系中的注气效果相对于另外4种润湿体系较差;这4种效果较好的润湿体系分别是油湿、中性润湿、MWL混合润湿(大孔隙为油湿)和部分润湿(其中30%孔隙水湿)体系。  相似文献   

11.
间12断块微生物驱油工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油田的开发,三次采油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矿场试验。近年来,微生物采油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完善,从单井吞吐发展到微生物水驱,该项技术已趋于成熟。详述了微生物水驱的机理,以及微生物的室内筛选评价和矿场应用效果。认为微生物水驱优于单井吞吐,驱油效率高,处理区域广,并同时作用于油水井,有较好的增注效果。且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稠油酸值低,影响三元复合驱的应用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采收率,提出微生物与三元复合驱结合的开发思路。进行了菌种作用后稠油性质的变化、作用后稠油对三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菌液注入拌气比例及微观模型驱油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后稠油性质得到改善,流动性变好,作用后稠油酸值较未作用稠油提高20倍以上,与三元体系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先注入0.05 PV菌液,再用三元体系驱替,比单独化学驱油采收率增加8.66%。应用微生物技术与三元复合驱结合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降低三元复合驱成本,为低酸值油藏提供一种?济有效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采油技术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物理模拟研究现状,从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生长、代谢、运移、堵塞,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于微生物采油机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局部富集等。微生物在地层孔隙中的生长是油藏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竞争与协同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营养的链式利用上,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是倾向于运移通过还是倾向于吸附堵塞主要取决于有无相对静止的生长环境,处于随水流一起运移状态的微生物不易产生吸附和堵塞;无论是内源微生物还是外源微生物都可以产生显著的驱油效果,可提高采收率6%~15%。未来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应加强在微生物驱油机理多因素的量化表达、有益菌的识别和选择性激活以及提高物理模拟研究手段与现场试验的相似性3个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华北油田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略地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概况、增产作用机理及华北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30口可对比试验井的效果分析,总结出了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的适用范围、见效特征及选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室内菌种筛选技术是微生物采油成功的关键,微生物注入量、注入周期的合理确定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单井吞吐是小断块、连通状况差、地层温度低的"土豆"油藏很好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采油实验室研究及矿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实际情况,筛选出3株试验菌。对其耐温、耐盐性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菌在温度60℃,矿化度12万ppm条件下能大量繁殖。该试验菌对原油进行处理后,原油的粘度、蜡含量及延国点均降低。室内模拟试验表明微生物驱油可在水驱油后再提高采收率10%以上。在矿场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吞吐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有效地清除井筒及近井地带的石蜡,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提高原油产量。该技术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不污染地层和环境,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验区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8%~8.3%。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油井产出液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激活,且具有良好的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乙酸根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05 mg/L;生产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后油藏的生产动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采收率为1.27%,试验期间试验区采出程度提高了4.7%,达57.8%。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驱油注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已处于开发中、后期的大港油田原油上产难的问题,从多种途径开展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攻关研究工作,微生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技术。基于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特点,注入工艺显得非常重要。为保证微生物的注入浓度,从注入设备的研制、注入工艺的简化优化、注入工艺方案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经7个断块的现场试验,微生物存活率达98.5%以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7个百分点。应用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注入工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simulated oil recovery with emphasis on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by direct microbe action and metabolites; predicted hydrogeochemical reactions involved with nutrient – brine interaction in reservoirs. PHREEQC was used to simulate reactions between the reservoir brine and nutrient minus microbe. Hitherto, UTCHEM was employed for the enhancement of oil viscosity by assuming production of gases and by the direct microbe action. The model depicted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plus dissolution of k-feldspar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CO2 and CH4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pH. Oil recovery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salinity reduction and increasing nutrient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驱油机理,根据文中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各区块间油物性,地层温度,地层压力,流体性质都存在很大差异的特点,进行了微生物菌种筛选,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只要菌种筛选合适,文中油田适合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和验证石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机理,为适应微生物三次采油技术在油田的推广、应用,建立石油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分析评价方法,主要有:发酵液细菌显微计数、发酵液中总酸、总酯含量的测定、发酵液中有机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