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制备利多卡因微乳透皮载药系统,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行为进行考察。方法分别以油酸乙酯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用水滴定的方法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Km值,采用单纯网格法优化微乳,以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并对其形态、粒径大小等进行了考察。结果优化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无水乙醇-重蒸水-利多卡因(3∶20∶7∶68∶2),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78 nm。结论利多卡因微乳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透皮能力,可以为利多卡因经皮给药剂型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结构的美洛昔康微乳的透皮行为,以脂溶性药物美洛昔康为模型药物,以油酸-(氢化聚氧乙烯蓖麻油-乙醇)-水[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2]微乳相图中稀释线91上的一系列处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电导率、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变化确定微乳结构,分别测定不同结构微乳对药物的增溶能力,进而测定该系列微乳的经皮渗透系数,比较并分析微乳结构对其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在联合运用多种方法确定了微乳的3种结构后,发现增溶能力以W/O型最强,其次为双连续型、O/W型;但在相同载药量的情况下,经皮渗透能力却以水包油型最强、其次为双连续相、油包水型。这一发现证明了微乳的结构对其载药能力和经皮渗透速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纳米乳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乳(nanoemulsion,NE)是粒径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其乳滴多为球形,呈透明或半透明。纳米乳曾称微乳(microemulsion,ME),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体系。按结构可分为水包油(O/W)型、油包水(W/O)型和双连续型纳米乳。因纳米乳具有良好的局部给药和透皮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纳米乳作为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对纳米乳经皮给药系统的特性、影响纳米乳制剂透皮的主要因素、促进纳米乳经皮渗透的方法、纳米乳透皮给药系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 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 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 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哮喘复方中延胡索乙素经皮渗透特性。方法:采用Valia—Chien静态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并通过HPLC法测定接收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结果:对Q—t线性同归,延胡索浸膏:Q平均=761.07t-2420,R^2=0.9935,JS平均=761.07μg/(cm^2·h),TS平均=3.18h,24h累积量15505.8μg/cm^2,24h透过率:13.60%;哮喘复方浸膏:Q平均=11.203t-16.596,R^2=0.9947,JS平均=11.203μg/(cm^2·h),TS平均=1.48h,24h累积量1991.707μg/cm^2,24h透过率:1.90%。结论:复方中的细辛、白芥子、甘遂等成分对延胡索乙素经皮渗透有显著影响,复方中的延胡索透皮时滞较延胡索提前1.7小时,稳态时的透皮速率为单方1.47%,降低了98.5%,24小时累积量为单方的12.84%,24小时透过率为单办的13.97%。  相似文献   

6.
喷昔洛韦微乳经皮渗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喷昔洛韦微乳体内外的透皮能力。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自制微乳给药装置进行体内经皮渗透试验,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皮肤接收液、表皮及真皮中的药物浓度,并与市售夫坦乳膏比较,考察微乳的透皮促进作用。结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0.5%的微乳12h时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是1%夫坦乳膏的3.5倍;体内试验表明,从微乳透过表皮到达真皮层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乳膏剂(P<0.05)。结论与夫坦乳膏相比,微乳对喷昔洛韦的透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构成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的比例并进行制备。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考察不同Km(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值对利多卡因微乳区形成的影响,根据微乳区面积大小选择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的最佳Km值,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范围,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理化特性,对利多卡因微乳的形态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当Km=3时伪三元相图形成的微乳区面积最大,利多卡因微乳平均粒径为(29.8±14.4)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位于15.1-45.5 nm之间.2%的粒径范围位于77.9-261.3 nm之间;25℃恒温下利多卡因微乳的粘度为25 mPa·S,电导率为130 μs/cm,折光率为1.473,利多卡因微乳为水包油(O/W)型微乳,利多卡因微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结论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比例范围,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对观察并测定微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新型盐酸格拉司琼(Granisetron hydrochloride,GH)水包油(O/W)型微乳透皮剂.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方法研究微乳中十四酸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IPM)、卵磷脂(Phosphatidyl choline,PC)、吐温80(Tween80.T80)、乙醇(Ethanol,Eth)、水的组成及配比;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影响微乳质量的原辅料为考察因素,以各种原辅料的不间用量为考察水平,以经皮渗透稳态流量、时滞和累积渗透量为指标,经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出最佳处方.结果:GH微乳的最佳处方为A2B1C2,即IPM/Km为1:6、Km为3:1、GH为5.0%.结论:微乳具有较强的促进GH经皮渗透作用,有望成为GH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渗剂对奥美沙坦O/W微乳透皮吸收的影响,为奥美沙坦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油酸-PluronicF-68和Tween-60-正丁醇作为微乳组成部分,制备奥美沙O/W微乳体系,采用 Franz 扩散池,SD雄性大鼠离体皮肤作为渗透屏障,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美沙坦含量,比较氮酮、二甲亚砜、丙二醇对奥美沙坦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氮酮和二甲基亚砜可明显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而丙二醇使微乳中奥美沙坦渗透速率降低到。结论不同的促渗剂对奥美沙坦的经皮渗透作用影响不同,3%氮酮具有最佳促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因酊剂和微乳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皮给药制剂的利多卡因微乳制剂与酊剂的皮肤渗透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建立了利多卡因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结果 利多卡因微乳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高于利多卡因乳膏和酊剂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性优于利多卡因酊剂,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含药量呈线形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血竭超微细粉和普通细粉在六白白疕巴布剂中主要药效成分血竭素的体外透皮释药情况,为该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药物透皮扩散实验仪,以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原磷酸二氢钠溶液(0.05 mol/L)(50:50)、检测波长440 nm、柱温40℃、流速1 mL/min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条件,检测两种巴布剂样品中血竭素12 h内透过离体兔皮释药情况。结果HPLC检测方法显示血竭素峰分离效果良好,稳定性、精密度和加样回收试验的RSD分别为1.14%、0.92%、0.89%,符合含量测定要求;两种样品巴布剂1~2 h内均为快速透皮释药阶段,2~12 h为平稳缓慢透皮释药阶段。其中超细粉样品巴布剂2、4、12 h内血竭素累积透皮释药率分别为29.12%、38.60%和59.36%,而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在同一时间段仅为16.74%、21.77%和44.28%。在考察的12 h内,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血竭素累积透皮释药率高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15%左右。结论本含量测定方法良好,以血竭药物超微细粉作为该巴布剂的填充剂,血竭素体外透皮释药效果明显优于以普通细粉作为巴布剂填充剂的样品巴布剂。  相似文献   

12.
离体透皮接受液中辣椒碱的测定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离体透皮接受液中辣椒碱的浓度,研究辣椒碱的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shim-packVP-ODS色谱柱(150mm×4.6inIn,5μm)及保护柱,乙腈-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鼠皮为透皮屏障,考察不同浓度辣椒碱在不同时间的累积透过量,采用滞留时间法评价辣椒碱的经皮渗透特性。【结果】辣椒碱在2.71-86.8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n=5),平均回收率为100.97%。日内、日间RSD分别在1.84%。3.88%及2.76%~5.19%。体外透皮研究显示,3种浓度的辣椒碱的累积透过量随浓度增高反而下降。其中5mg/ml辣椒碱溶液稳态流量、渗透系数较大,滞留时间较短,表观扩散系数大,表观分配系数小。【结论】本法灵敏、精确、可信,适用于离体透皮液中辣椒碱浓度的测定。辣椒碱的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表明辣椒碱的浓度对透皮吸收有影响,但是不与浓度成正比,5mg/ml辣椒碱体外经皮渗透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冯欲静  张丽  张岭  陈莉  崔颖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7):532-534,537
【目的】考察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磷酸川芎嗪透皮行为的影响。【方法】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过屏障,采用体外Franz扩散池法,绘制渗透曲线,并计算渗透速率,考察不同浓度SDS对LP离体透皮影响。【结果】不同浓度SDS溶液中(0.25%,0.5%,1.0%,2.5%)磷酸川芎嗪的透皮速率分别为19.45,27.87,19.18,16.78μg.cm-2.h-1,迟滞时间为1.32,1.27,2.10,2.69 h。【结论】SDS的浓度与LP透皮速率以及迟滞时间没有剂量相关性,这可能与热力学活性降低及离子对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布洛芬贴剂中促渗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各种透皮促渗剂对布洛芬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筛选最佳促渗剂。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为透皮屏障,进行体外扩散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接受液中布洛芬的含量。考察含不同促渗剂的布洛芬贴剂在0.5、1、2、4、6、8、12、24h的累积透过量及渗透速率常数。结果:复合促渗剂8%氮酮+10%丙二醇的累积渗透量最大,渗透速率常数最大,且不影响成型性。结论:选用8%氮酮+10%丙二醇作布洛芬贴剂的促渗剂渗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HPLC法测定阿达帕林凝胶中药物的体外透皮吸收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阿达帕林凝胶体外透皮接收液中药物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阿达帕林凝胶体外透皮能力。方法采用Globa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四氢呋喃(86∶9∶5)(用三氟醋酸调节pH值到3.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0 nm。体外透皮实验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实验用离体乳猪皮为透皮屏障,自制凝胶与市售凝胶的透皮结果对比,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取样测定透皮接收液中阿达帕林浓度,计算累积透皮量。结果阿达帕林的标准曲线方程为A=1.031 88C-0.042 7(r=0.999 9),线性范围0.189~2.268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93%。累积透皮吸收量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自制凝胶与市售凝胶的透皮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是考察阿达帕林凝胶体外透皮性能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氟尿嘧啶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考察促渗剂对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为氟尿嘧啶经皮给药剂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考察温度、光照及pH对氟尿嘧啶稳定性的影响;测定氟尿嘧啶在水、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以及多种油和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采取改进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研究氟尿嘧啶在不同pH环境下以及添加促渗剂后对离体鼠皮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在4℃、25℃、32℃、60℃条件下,在pH5.0、pH7.4、pH8.0磷酸盐缓冲液中,在光照条件(4500Lx)下,氟尿嘧啶均能稳定存在。氟尿嘧啶在水及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均大于在油和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氟尿嘧啶在水和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的体外经皮释放均符合零级释放。含不同促渗剂的氟尿嘧啶的透皮速率及累积渗透量有明显差别,其促进强度依次为桉叶油〉薄荷油〉氮酮〉H二乙二醇单乙基醚H〉N-甲基-2-吡咯烷酮。结论:氟尿嘧啶不受温度、光照、pH值的影响;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时,桉叶油的加入对氟尿嘧啶的促渗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优化同时提取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微乳液配方。方法:以丹参酮ⅡA和丹参素含量为指标,建立HPLC法测定其在药材微乳提取液中的含量,采用三元相图和均匀设计筛选、优化微乳液配方。结果:丹参酮ⅡA和丹参素总含量较高的优化配方为乙酸乙酯:吐温80:无水乙醇:水=12:14.4:3.6:70(w/w)。结论:微乳液适用于同时提取丹参中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