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系统营造意识形态教育环境、不断提高网络阵地建设质量、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才能有效破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智能信息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开放兼容的网络环境中,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传播意识形态,而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大学生无法准确判断网络中意识形态的性质,这无疑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针对这些现实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塑造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安全教育与课堂、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近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用逐渐凸显。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下也面临着作品定位偏差、圈层文化失范、信息多元迷雾、算法茧房桎梏的风险挑战。为此,应通过转变网络定位、主体意识培育、依托群体效应、技术攻坚突破等方式,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防范,推动我国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网络不仅是现今社会一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随着网络的大规模推广,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时代——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要想更好的认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就必须详细研究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影响,研究网络模式与传统模式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好的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相似文献   

5.
世界百年变局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面临着新挑战、呈现新特点,必须重视追踪这一大变局所隐含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百年变局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解构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蚕食的风险。因此,在世界百年变局的历史背景下,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领导,二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三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大事,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繁荣兴盛的关键。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败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网络时代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战场,大学生是当今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与使用者,因此,加强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为现今必不可少的课题。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复杂的环境,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推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促进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中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意识形态风险相互交织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形成的机理的分析,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人群“易感性”、意识形态风险影响的广度和烈度进行评估指标建设。面对网络中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建立包括数据收集、指标评估、分级预警响应以及复盘反馈这四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为复杂,不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而且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阐释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性分析,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邱荔 《互联网天地》2023,(11):44-49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情味”、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度”,但同时也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分散、内容产品吸引力淡化、文化服务供给力延迟、文化安全保障力缺失。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工作领导权、优化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加强数字文化产品优质供给、建立数字文化产业保障制度,这对做强做优数字文化产业、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内容、手段,提升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信息传播表现出的海量、管控难、无法追踪与反馈等特点,给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技术困境、信息泛滥困境、网络圈层化困境、教育机制困境、队伍素质困境、育人方式困境。突破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健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加强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加强舆情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打造新型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争夺战的重要阵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时刻上演着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前,西方加紧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企图通过渗透西方价值观念、鼓吹“西方优越论”、大肆歪曲事实、抹黑我国制度,再加上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瓦玉集糅、网络安全治理因循坐误、错误思潮沉渣泛起等原有挑战,使国民陷入价值迷失和认知极化的危险境地。对此,本研究提出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动摇等方面,培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多维度推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实践,建议从健全研究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制度、有效实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评价研究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效果、优化研究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理工科研究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者、研究生院(部)、宣传部、研究生辅导员参考,用于高校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实践,提升高校理工科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便捷。但是,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却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上不仅有正能量的内容,也有负面的信息,这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出现了较大的风险。基于此,本文从优化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短视频社交软件迅速发展,它具有内容精练、传播迅速和交互深入的特点,对高校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短视频内容层面的意识形态异化、传播层面的意识形态阻隔和交互层面的意识形态稀释会弱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冲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通过增强短视频内容层面的话语创新、加快短视频传播层面的话语流通和完善短视频交互层面的话语治理,可以有效防范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黑灰产违法犯罪活动日趋严重,呈现产业化、跨国跨境化等趋势,严重危害公民财产安全,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扰乱社会秩序。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公安机关对网络黑灰产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外打击困境,从法律规制、协作联动、情报取证、人才考核、防范宣传等方面切入,提出对应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议题。在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之主体、内容、载体和评估建设均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必须坚持话语继承与话语创新相结合、话语批判与话语包容相结合以及话语自信与话语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载体建设和评估建设,在培育多元话语队伍、做好优质话语生产、创新宣传话语模式和提升全程话语效能等方面共同着力,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度警惕西方国家在传播模式、传播平台、传播链条和话语渗透等方面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外部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网络内容、网络争论、网络水军、网络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通过战略、人才、技术、内容四个方面着手,打造网络意识形态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来,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结论正日益完善。学者就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医学院校2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就当前医学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点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针对性举措,进一步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论战事件频发,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面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语义知识库和网络客观数据,构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专家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参数权值,最终确定出事件对应的预警等级,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监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变,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教育也势必创新。文章剖析了当前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