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运营铁路隧道总体规模巨大,传统隧道检测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运营隧道检测及时、高效的需求,融合隧道检测新技术、优化运营铁路隧道既有检测方式是运营铁路隧道检测降本增效的关键。基于以上问题,对中国、日本及韩国隧道检测技术进行调研,从图像类、探测类以及集成综合类3个方面梳理中日韩隧道检测技术发展现状。提出运营铁路隧道检测技术以快速综合检测、数据智能化判释、隧道状态协同评估为主的发展趋势,分析适用于我国运营铁路隧道实际情况的隧道检测模式,提出应重视铺轨前的隧道检测,确保隧道初始状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性,加快建设隧道状态信息库,基于快速、综合、智能化的隧道检测技术体系,实现运营期铁路隧道的动态周期检测,以实现运营隧道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的我国公路隧道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近20年的积累,我国公路隧道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进步,20世纪初面临隧道建设难度方面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在水下隧道修建技术,公路隧道及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技术,山岭隧道施工技术,特长隧道营运通风技术,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营运监控系统开发,病害诊断与整治技术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从而掌握制约我国公路隧道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更多复线工程的修建或者受地质条件、既有建筑物的限制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需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近接或者交叉的隧道。为解决正交型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相互影响规律等问题,在单向El地震波作用下完成了3种地震烈度、5个工况的交叉隧道振动台试验,并分别对正交型立体交叉隧道中上跨和下穿隧道环向及轴向应变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应变峰值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1)地震烈度越高,隧道各特征点的地震环向应变越大,下穿隧道环向应变峰值整体大于上跨隧道;下穿隧道边墙部位向应变峰值最大,下穿隧道仰拱部分次之,其次是上跨隧道的仰拱与边墙部分应变峰值。2)当地震烈度较小时,两交叉隧道的环向应变峰值基本持平。3)当地震烈度较大时,下穿隧道的环向应变峰值远大于上跨穿隧道。下穿隧道轴向应变峰值整体大于上跨隧道,且上跨隧道仰拱轴向应变峰值最大,上跨隧道仰拱次之,上跨隧道与下穿隧道拱顶轴向应变峰值最小。最后对上跨隧道与下穿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文超  伍肖  程涛 《路基工程》2017,(1):146-15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新建隧道施工临近既有已运营隧道的情况越来越多。以某工程中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已运营隧道为背景,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盾构下穿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既有隧道的应力和位移以及不同地层损失、不同覆土厚度和隧道间距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隧道盾构下穿施工使既有隧道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并使既有隧道产生向着新建隧道的位移,最大位移发生在新建隧道下穿位置;地层损失、覆土厚度、隧道间距对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较大,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206国道改造丰顺莲花山隧道工程全线四座隧道:拾荷隧道、竹子寮隧道、柚树下隧道、莲花山隧道。莲花山隧道系其中最长隧道,全长2888m,单洞双向行车,是控制工程。本文主要介绍莲花山隧道设计的有关技术问题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天山隧道     
《隧道建设》2008,28(1)
中天山隧道是南疆铁路吐库二线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22.467km,是中铁隧道在建的最长隧道工程,并且是国内目前以TBM施工的最长铁路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728m,存在高地应力、突泥、岩爆和隧道涌水等不良  相似文献   

7.
韩贇 《隧道建设》2020,40(7):1049-1056
水下盾构隧道管片钻穿会引起大量涌水突泥,对隧道建设及运营造成重大影响,且采取的隧道修复措施将影响隧道的长期运营安全。以某地铁隧道被意外钻穿的实例为工程背景,为确保水下隧道意外钻穿破坏时,可以做到临时封堵有效,永久修复满足百年使用要求,提出修复思路。在水面利用浮船进行海上袋装水泥封堵,然后筑岛截断隧道与海水的联系; 临时封堵后监测管片变形、复核隧道中线,明确钻孔对隧道限界的影响; 通过计算对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明确钻孔对管片结构受力影响较小。在确保隧道钻穿对隧道限界及结构的影响可控后,采取地面注浆、洞内注浆、倒锥形封堵、洞内设置内撑钢板相结合的方案,对隧道钻穿处进行治理,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营。在隧道周边施工时,应加强隧道保护意识,避免对既有隧道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8.
依托宁波地铁4号线,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类矩形隧道地铁振动的传播衰减规律,并将隧道埋深和土层弹性模量作为参数研究其对规律的影响。最后,将类矩形隧道与双圆形隧道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种隧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振动响应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隧道埋深增加,两种隧道振动响应均减小,但类矩形隧道减振效果优于双圆形隧道;土层弹性模量越大,振动响应越小,同一隧道埋深下,3种地层中类矩形隧道振动响应都小于双圆形隧道。  相似文献   

9.
唐健 《公路隧道》2000,(4):36-38
隧着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隧道日益增多,从已建成的公路隧道看,几乎所有隧道在交付使用前都奶不同程序的渗漏水现象,有的在交会使用后仍然漏水,个别隧道甚至路面冒水,这样直接影响了隧道的运营。隧道渗漏水后期治理较困难,费用也较高,本主要分析焦冲隧道衬砌漏水的原因及治理漏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道炎  谢建斌  黎忠  孙孝海 《隧道建设》2020,40(Z2):151-160
为研究岩溶区隐覆溶洞对盾构地铁隧道区间稳定性的影响,依托位于高原岩溶发育区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联大街站—吴家营站区间盾构地铁隧道工程,应用物探钻孔法和电磁波CT法勘探盾构地铁隧道区间的溶洞分布; 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研究盾构隧道不同埋深时隧道下侧溶洞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隧道周边溶洞半径、溶洞填充状态、溶洞位置、溶洞隧道间距对盾构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岩溶发育区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1)综合应用钻孔法和电磁波CT法,可较好地判断岩溶强发育区内的溶洞分布; 2)当隧道周边溶洞尺寸和位置不变时,盾构隧道围岩塑性区和变形量随溶洞埋深的增大而增大; 3)当隧道周边溶洞半径增大时,溶洞与隧道围岩间的应力集中区域变得分散,盾构隧道围岩变形量减小; 4)隧道周边溶洞内填充物及数量对盾构隧道围岩的变形量基本没有影响; 5)隧道周边溶洞位置对盾构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分别为盾构隧道围岩左、右侧的溶洞大于盾构隧道围岩下侧的溶洞,盾构隧道围岩下侧的溶洞大于盾构隧道围岩上侧的溶洞; 6)隧道周边溶洞仅在距隧道一定范围内才对盾构隧道施工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隧道路面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于隧道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现有隧道路面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隧道路面的主要型式,分析隧道中的温、湿度环境及不同隧道路面型式的噪音状况,将使得隧道路面设计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正在施工的重庆市大坪隧道创造了一个亚洲隧道建设领域的奇迹:作为城市公路隧道,它已经成功从轻轨隧道和襄渝铁路隧道中间穿越,上方是轻轨隧道和轻轨车站,下方是襄渝铁路隧道。这种情况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据了解在亚洲还是首例。  相似文献   

13.
《公路隧道》2009,(4):50-50
泉厦高速公路扩建中的关键工程——大帽山隧道左线隧道于2009年5月15日顺利贯通。大帽山左线隧道是在既有的大帽山两条隧道中间再造一条隧道,隧道要满足单隧道4个车道的通行要求,跨径达22m,断面面积达255m^2,是目前国内首例最大跨径的公路隧道;又由于它是夹在两条既有隧道中间进行开挖,  相似文献   

14.
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状态变化,改变了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能。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隧道开挖全过程中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规律以及开挖结束后隧道周边的应力、位移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的开挖是一个先加载后卸载的过程,隧道开挖卸荷效应在隧道拱底表现最为明显,拱顶次之;在隧道轴线方向上开挖对周边围岩的影响范围约掌子面前后各1倍的隧道跨度,在隧道横断面方向上约为2倍的隧道跨度,对隧道截面中心岩体的影响范围在隧道轴线方向上约为掌子面到达该断面前1倍的隧道跨度。此外,文中还将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进行了定性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伟斌  柴金飞 《隧道建设》2019,39(10):1553-1562
铁路隧道病害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如何在隧道病害进一步恶化之前采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检测和实时监测,并进行定量化的科学评估,是铁路隧道检测、监测和评估领域面临的问题与考验。通过在铁路隧道运营维护领域的多年探索和积累,总结当前运营铁路隧道检测、监测、评估及整治技术的发展现状,对运营铁路隧道的日常运维养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通过对铁路隧道病害进行普查和调研,对运营期铁路隧道病害进行梳理;然后,利用由验收检测、周期检测、日常检测、重点监测构成的运营铁路隧道检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运营铁路隧道的运营状态;此外,基于运营铁路隧道状态评估方法,实现隧道建筑物劣化状态的快速评定;最后,通过对铁路隧道病害类型的归纳和原因分析,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运营铁路隧道的病害整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姜云 《公路》2002,(1):111-114
根据公路隧道的建设实践,对影响公路隧道建设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如隧道前期地质工作,软弱地层隧道设计结构模型,施工方法与工艺及隧道质量检测技术与方法等,这些问题公路隧道建设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公路》1995,(9):49-56
前言中国公路考察团,应瑞士安伯格工程咨询公司的邀请,于1995年6月4日至11日对瑞士的隧道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访期间,现场考察了目前瑞士最长的隧道──19km长的Vereina隧道工程现场和哈格巴赫地下试验场,并了解了瑞土长大隧道建设的前期工作程序等。现就建设中的Vereina隧道和隧道建设的前期工作作一介绍,从中可以了解瑞主隧道施工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以吸取对我国隧道建设有益的经验。1Vereina隧道简介瑞士正在建设的长达19058m的Vhana隧道是铁路单洞隧道。在公路单洞隧道最长纪录的GOttard隧道(长1691sin)附近,正在准备…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对公路隧道运营风险的辨识、改善和优化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降低重大隧道事故对人员伤亡、隧道结构、设备和经济收益的损失,通过隧道事故调研和大数据技术,收集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802起公路隧道事故,对公路隧道自身特性和隧道事故的时间、空间、类型、诱因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外界因素对隧道事故影响较大,在高温和车流量较大的环境下,事故发生较多; 2)特长隧道和长隧道的事故数远高于短隧道和中隧道; 3)小型车是隧道内发生事故的主要车型,事故原因多是驾驶员违规驾驶,事故类型多为追尾事故; 4)火灾事故的诱因多为车辆自身故障,其中危化品泄露多为易燃液体泄露。  相似文献   

19.
许锡甲 《路基工程》2017,(4):218-220
高寒地区长大隧道富水地段施工,隧道工程的涌水量较大,不及时抽排会导致洞内严重积水,不仅影响隧道施工进度,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合理配置隧道抽排水系统,既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又确保了施工工期。以虎峰隧道工程为例,通过隧道斜井反坡抽排水,对高寒地区长大隧道反坡排水施工中的设备选型和泵站布置进行分析,工程实践验证了其能满足现场排水需求,斜井内未出现涌突水现象,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工期和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上海除了在建的翔殷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及崇明越江通道南港隧道外,将有5条越江隧道规划待建,它们是军工路隧道、长江西路隧道、新建路隧道、人民路隧道、龙耀路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