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胎妊娠孕妇血浆甲基供体及相关代谢物(胆碱、甜菜碱、蛋氨酸、二甲基甘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胎儿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研究,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双胎妊娠孕妇92例及其胎儿的临床资料, 采集双胎妊娠孕妇的空腹血(采血孕周中位数为18.9周),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仪对血浆中的甲基供体及相关代谢物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使用广义估计模型分析孕妇血浆甲基供体及相关代谢物水平与双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 使用广义可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孕妇血浆甲基供体及相关代谢物水平与胎儿生长超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92例双胎妊娠孕妇中, 66例(72%)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绒双羊)双胎妊娠, 26例(28%)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单绒双羊)双胎妊娠。5种血浆甲基供体及相关代谢物水平在各基本特征分层的双胎妊娠孕妇中的比较显示, ≥35岁孕妇的血浆胆碱和甜菜碱水平均较高, 与<35岁的孕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双胎妊娠孕妇血浆甲基供体及相关代谢物水平与新生儿生长指标的相关性:校正混杂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的血浆脂质代谢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档并分娩的30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病例组)和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分析两组孕妇脂质代谢谱的差异,并用KEGG富集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参与的关键通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验证特定差异代谢物。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孕妇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升高,新生儿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2)LC-MS/MS分析共鉴定出55个差异脂质代谢物,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和自噬等代谢通路(P<0.05);(3)采用多元变量统计分析,选取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为潜在生物标志物,ELISA验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LPC、PE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呈正相关,与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呈负相关,且PC与CRP水平呈正相关,LPC、PE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较高的PC、LPC、PE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减的脂质代谢谱及代谢通路存在差异化表达,且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在疾病的诊治和机制探索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我院定期随诊并分娩的472例双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MCDA组)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DCDA组),对两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并发症以及围生儿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孕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CD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中双胎输血综合征发生率为7.32%。结论:绒毛膜性对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双胎孕妇于孕早期行B超检查诊断单绒毛膜或双绒毛膜对预测围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早确定双胎类型,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监护及干预,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唐英  罗红  田甜  蒋瑜  万晋州  王紫薇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11):852-855
目的:实施前瞻性研究探讨双胎脐带插入方式与双胎特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孕11~14周经超声筛查为单绒毛膜双胎(MCDA)及双绒毛膜双胎(DCDA)孕妇,根据脐带插入方式分为脐带异常插入组(包括边缘性插入组及帆状插入组)和正常插入组。并比较不同插入方式的不良妊娠结局[双胎胎儿体质量相差大于25%(EFW>25%)、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FGR)、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结果:(1)共纳入319例双胎,DCDA 213例(66.8%),MCDA 106例(33.2%);边缘性脐带插入113例(35.4%),帆状插入42例(13.2%),正常脐带插入164例(51.4%)。(2)MCDA双胎中脐带帆状插入在诊断为sFGR(OR 8.55,P<0.05)、TTTS(OR 5.33,P<0.05)、EFW>25%(OR 4.27,P<0.05)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插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边缘性插入在诊断为以上三项中的比例与正常插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DA双胎中脐带帆状插入率与边缘性插入率在EFW>25%、sFGR中分别与正常插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边缘性插入组和帆状插入组中双胎中较小胎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插入组(P<0.05)。结论:脐带帆状插入在MCDA双胎中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较高,而脐带帆状插入与边缘性插入在DCDA双胎中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不明显。孕期检查需要筛查脐带插入情况,能为双胎孕期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子痫前期(PE)孕妇孕中期血清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生产的98例PE孕妇(疾病组)和健康孕妇98例(健康组)临床资料,依据疾病组妊娠结局不同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对比疾病组、健康组血清sEng、sFlt-1水平及妊娠结局,并对PE孕妇妊娠结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疾病组血清sEng、sFlt-1水平较健康组明显高(P 0.05),疾病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不良组孕中期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sEng、sFlt-1水平较良好组明显高(P 0.05),孕中期血清sEng、sFlt-1水平为PE孕妇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 PE孕妇孕中期血清s Eng、s Flt-1水平明显增高,孕中期PE孕妇血清sEng、sFlt-1水平增高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积极监测孕中期血清sEng、sFlt-1水平对降低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妊娠子痫前期(PE)患者分娩前后血清代谢轮廓的变化,建立疾病区分模型并筛选出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特征代谢物。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入院的孕妇共45例,其中PE患者(PE组)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25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UPLC-MS)分别检测PE组孕妇分娩前、分娩后以及对照组的血清标本,筛选出差异性特征代谢物并进行分析。结果:构建了妊娠PE组血清代谢轮廓模型,共筛选出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LPC 18:0、LPC 22:6、14-甲基十六烷酸、二十二酸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26,23内酯共5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且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LPC 18:0、LPC 22:6和14-甲基十六烷酸3种物质在PE分娩前与分娩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构建代谢轮廓模型具有很强地区分PE患者分娩前后及正常孕妇的能力,筛选出特征代谢物能够反映PE患者代谢水平的变化趋势,为PE的预测、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不同绒毛膜性胎儿在不同孕周发生围产儿丢失的风险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胎儿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内地10所三级妇产科专科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中分娩的1530例双胎妊娠,比较MCDA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胎儿丢失的风险和发生孕周及原因。结果 407例MCDA和1123例DCDA纳入研究。1239+6周MCDA组丢失率为4.68%,DCDA组丢失率为0.98%,丢失风险OR 4.78(95%CI 2.848.03),χ2=42.45,P<0.001。12~23+6周MCDA组较DCDA组丢失风险OR6.09(χ2=29.53,P<0.001)。24~39+6周MCDA组较DCDA组丢失风险OR 5.03(χ2=18.73,P<0.001)。MCDA组胎儿丢失原因的前4位依次为: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36.36%,8/22)、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22.73%,5/22)、脐带扭转(22.73%,5/22)、帆状胎盘(13.64%,3/22)。DCDA组胎儿丢失原因的前4位依次为:胎膜早破(21.43%,3/14)、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14.29%,2/14)、胎儿结构异常(14.29%,2/14)、母体感染(7.14%,1/14)。结论 MCDA胎儿丢失风险明显高于DCDA。单绒毛膜性双胎特有的并发症(TTTs、sIUGR)及脐带扭转等都是造成MCDA胎儿丢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妊娠子痫前期(PE)患者分娩前后血清代谢轮廓的变化,建立疾病区分模型并筛选出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特征代谢物。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入院的孕妇共45例,其中PE患者(PE组)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25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UPLC-MS)分别检测PE组孕妇分娩前、分娩后以及对照组的血清标本,筛选出差异性特征代谢物并进行分析。结果:构建了妊娠PE组血清代谢轮廓模型,共筛选出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LPC 18:0、LPC 22:6、14-甲基十六烷酸、二十二酸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26,23内酯共5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且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LPC 18:0、LPC 22:6和14-甲基十六烷酸3种物质在PE分娩前与分娩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构建代谢轮廓模型具有很强地区分PE患者分娩前后及正常孕妇的能力,筛选出特征代谢物能够反映PE患者代谢水平的变化趋势,为PE的预测、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年间双胎妊娠发生率及双胎妊娠并发症变化趋势,分析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24例)、2001年(87例)及2011年(287例)双胎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年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各300例、900例及29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双胎妊娠和单胎妊娠分娩孕妇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率逐年增长。双胎妊娠孕妇主要以剖宫产方式终止妊娠。双胎妊娠的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低体重儿及新生儿转科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P0.05)。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的胎膜早破、早产、子痫前期、产后出血、贫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与1991年、2001年相比,2011年双胎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胎妊娠增加了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研究双胎妊娠孕妇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双胎妊娠孕妇118例,分为双胎有并发症组(95例)和双胎无并发症组(23例),另选择同期正常单胎妊娠孕妇(90例)为对照(正常单胎妊娠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并比较3组孕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周围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周围血管阻力(SVR)。结果:双胎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单胎妊娠组比较,HR、CI、CO轻度增高,MAP、SVRI、SVR轻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有并发症组与另两组比较,CI、CO明显降低(P<0.05),MAP、SVRI、SVR明显升高(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与孕妇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绒毛膜双胎(DCDA)之一自然减胎的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DCDA妊娠病例共4162例,其中双胎自然减灭一胎组745例;未发生自然减胎的3661例作为双胎对照组;同期单胎妊娠的14521个周期作为单胎对照组。首先描述双胎之一自然减胎的总体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孕周的发生率;然后比较其与双胎对照组、单胎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结局;最后通过回归模型明确双胎之一自然减胎是否降低抱婴回家可能性的高危因素。结果双胎之一自然减胎的总体发生率为17.9%,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早孕期。自然减胎组在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抱婴回家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各方面的结局指标均显著优于未发生自然减胎的双胎对照组;活产率、抱婴回家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主要结局与单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未发生自然减胎时,抱婴回家的可能性显著下降(OR=0.73,P=0.008);自然减胎不是降低抱婴回家可能性的高危因素。结论自然减胎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DCDA的常见现象。自然减胎对存活胎儿的影响不大,其临床结局良好,不降低抱婴回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双胎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其与双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待产的136例双胎妊娠孕妇,分为双胎有并发症组(92例)和双胎无并发症组(44例),另选择同期正常单胎妊娠孕妇(50例)做为对照(正常单胎组)。比较3组之间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SH预测双胎妊娠发生并发症的cut-off值。结果:双胎有并发症组TSH水平较双胎无并发症组和正常单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无并发症组TSH水平与正常单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FT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TSH的cut-off值为5.18 mIU/L时,其预测双胎妊娠发生并发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3%、91%。结论:双胎妊娠有并发症孕妇血清TSH水平升高,检测TSH对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患者绒毛膜性和孕周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产科分娩的sIUFD者73例,将患者按绒毛膜性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两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孕妇一般资料、发生sIUFD孕周、影像学检查、妊娠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结果:我院sIUFD发生率为3.24%(98/3025),DCDA组sIUFD发生率为2.50%(56/2239),MCDA组sIUFD发生率为5.50%(37/67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CDA组相比,MCDA组另一胎的死亡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新生儿重度脑损伤发生率高(P0.05)。比较两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周后发生sIUFD者早产发生率高于在孕28周之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孕28周后发生sIUFD者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高于孕28周前发生sIUFD者,而重度脑损伤率低于孕28周前发生sIUF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A组发生sIUFD的孕周与新生儿结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sIUFD发生后,新生儿早产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另一胎的严重不良结局,如宫内死亡、重度脑损伤等,与双胎绒毛膜性密切相关。在MCDA双胎中,sIUFD的发生孕周与另一胎不良预后有相关性。应重视产前产后的影像学检查,对另一胎的预后、妊娠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水平对重度子痫前期(s PE)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建卡正规产检并最终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妊娠早期(11~12周)抽取空腹血检查Hcy、叶酸、维生素B12(VB12)和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ip a)、载脂蛋白A1(Apo-A1)和Apo-B]水平,s PE患者74例(s PE组),同期正常妊娠、血压正常、无孕期并发症且足月分娩正常胎儿的75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的Hcy、叶酸、VB12及血脂水平,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物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其预测s PE发生的价值。结果:s PE组孕妇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大于对照组,初产妇比例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 PE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 PE组Hcy、TG、Apo-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 PE组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Hcy是发生s PE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1和2.04,P0.05)。单独各指标预测s PE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600~0.693之间,以Hcy的AUC最高(AUC=0.693,P0.001,95%CI:0.607~0.779)。采用联合检测的方法(Hcy+TG+Apo-B+叶酸+年龄+BMI)的AUC为0.777(P0.001,95%CI:0.704~0.851)。结论:孕妇年龄大及妊娠早期Hcy增高是s P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早期联合检测Hcy及TG等多项指标可提高预测s PE发生风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环氧合酶-2(COX-2)的相关性及其在子痫前期(P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和60例PE患者(轻度PE组24例,重度PE组36例)血浆中PPAR-γ、COX-2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在PE中的相关性以及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PPAR-γ在轻度PE组母体血浆中明显高表达,与对照组和重度P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度PE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轻度PE组和重度PE组母体血浆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R-γ与COX-2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在轻度PE组的孕妇血浆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r=0.414,P=0.045),在重度PE组中呈负相关性(r=-0.445,P=0.007);COX-2的蛋白表达量与分娩孕周具有临界负相关关系(r=-0.245,P=0.059);PPAR-γ的蛋白表达量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负相关,而与分娩孕周呈正相关。结论:PPAR-γ与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在重度PE患者血浆中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相互影响共同参与P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先兆子痫致早产在单-双胎妊娠中的母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致医源性早产在单胎妊娠和双胎妊娠中的母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收治的孕周小于 37周的 12 2例单胎妊娠和 11例双胎妊娠的先兆子痫孕妇的妊娠结局。以单、双胎妊娠分为两组比较其发病情况、疾病进展、母儿并发症及结局。采用SAS软件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发生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双胎孕妇期待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单胎孕妇 (P <0 0 5 ) ,两组孕妇的母儿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易发生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的可能性相同。如果双胎妊娠合并先兆子痫孕妇在积极控制病情 ,促胎肺成熟的同时及时终止妊娠 ,其母儿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与单胎妊娠合并先兆子痫的母儿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中 miR-141表达及其对髓细胞白血病因子1(MCL-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PE孕妇40例为研究组(轻度、重度各20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正常妊娠孕妇20例为对照组。采用RT-qPCR检测血浆及胎盘组织中miR-141、MCL-mRNA表达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收集样本中MCL-1蛋白水平。分析各组研究对象胎盘、血浆中miR-141、MCL-1表达水平、孕妇临床特征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浆及胎盘组织中MCL-1蛋白、MCL-1 mRNA表达水平高于PE组,miR-141mRNA表达水平低于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miR-141与MCL-1mRNA表达水平、胎盘中miR-141与MCL-1mRNA、MCL-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浆、胎盘中miR-14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而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MCL-1mRNA表达则相反。结论 PE患者血浆、胎盘组织中miR-141呈高表达,其参与PE发病可能是通过抑制MCL-1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相关蛋白水平在子痫前期(PE)及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孕妇,分成A组(PE孕妇)、B组(妊娠合并CKD孕妇)和C组(正常孕妇)。比较三组孕妇血压、24 h尿蛋白、分娩孕周、β2微球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结果 A组和B组的血压、24 h尿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 0.05),而分娩孕周明显低于C组(P 0.05);A组的血压、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P 0.05),β2微球蛋白明显低于B组(P 0.05);B组的转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组(P 0.05)。A组和B组的24 h尿蛋白均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分娩孕周均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而与转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A组孕妇的24 h尿蛋白与转铁蛋白水平呈负相关;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PE与妊娠合并CKD孕妇中的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为PE与妊娠合并CKD患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是由多因素、多机制及多通路致病的综合征[1],是致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E和随后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心脏功能和周围血管适应性是孕妇及胎儿安全的重要保障,双胎妊娠发生PE的风险是单胎妊娠的2-3倍,由于生理性的心脏负荷增加,其心脏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更需要逐渐调整适应,如果同时合并PE,易导致其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不良。因此准确评估双胎妊娠PE患者心脏功能和周围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对母婴安全至关重要。现将双胎PE心功能变化与PE相关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