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水混凝土主要应用于市政工程,特别是人行道或消防通道等道路面,保证透水混凝土具有高透水性和足够的强度是研究的重点。城市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可减少固废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代替天然骨料,制备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研究了目标孔隙率、再生骨料粒径、水灰比等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28 d龄期试样的抗压强度及透水系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增大目标孔隙率和再生骨料粒径会使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透水能力提高,抗压强度降低,综合考虑强度和透水性能,较佳配合比为粒径比5~10 mm∶10~15 mm=1∶1的复合级配、20%的目标孔隙率和0. 3的水灰比。  相似文献   

2.
从骨料紧密堆积理论和粒子干涉理论入手,提出了级配骨料各粒级的质量百分数范围,开展了级配再生骨料复配与性能测试,并对采用级配再生骨料和单粒级再生骨料配制的透水混凝土试件外观状态、力学性能、透水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紧密堆积理论的连续级配骨料空隙率为42%~46%,低于原单粒级再生骨料的平均理论空隙率7%~15%;基于粒子干涉理论的级配骨料,其空隙率与骨料粒级的分级数量、骨料的粒径比密切相关:骨料粒级分级数越多、粒径比D大/D小越大,级配骨料空隙率越小.采用单粒级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混凝土,其抗压强度随骨料粒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透水性能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采用级配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混凝土,其抗压强度随级配再生骨料空隙率减小呈增大趋势,连通孔隙率和透水系数随级配再生骨料空隙率减小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分别选取了不同粒径(2~5 mm、5~10 mm和10~15 mm)的骨料进行双粒级混合,在水灰比为0.32的条件下,调整粉煤灰掺量(10%、20%、30%)制备了目标孔隙率为18%的透水混凝土试件。并对试件的抗压强度、有效孔隙率以及透水系数进行了测试,得出了骨料级配和粉煤灰掺量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骨料混合比例m_(5~10 mm)∶m_(10~15 mm)=5∶5,粉煤灰掺量为20%时,透水混凝土性能最佳,抗压强度达到21.2 MPa,透水系数可达到1.45 mm/s。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和力学性能,对废弃混凝土进行处理得到几组不同粒径的粗骨料,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不同的材料比例和不同的添加剂含量分别进行性能测试,得到了可用于施工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采用珊瑚骨料制备混凝土是海洋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掌握珊瑚骨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的关键技术,通过测试28 d抗压强度、弯拉强度、连续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研究了不同预湿状态珊瑚骨料等体积取代部分碎石和矿物掺合料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强度随着预湿珊瑚骨料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其透水性不断增加;掺加10%未预湿珊瑚骨料增加了透水混凝土强度,降低了透水性,继续增加其掺量,降低了透水混凝土强度,增加了透水性;双掺粉煤灰和硅灰增加了珊瑚骨料透水混凝土强度,降低了透水性。珊瑚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与透水系数和连续孔隙率存在着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然骨料、废弃混凝土、废弃砂浆以及废弃道路砖,以同一配合比制备透水混凝土,研究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结果表明,废弃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均优于天然骨料制备的透水混凝土,加入硅灰后,其28 d抗压强度可达24.1 MPa,透水系数为4.1 mm/s,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废弃砂浆和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分析了粗骨料粒径和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混凝土施工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再生骨料配制的透水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和施工参数,研究保证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混凝土透水性和强度的最佳施工方式和成型参数。结果表明插捣成型法可以使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透水性能。采用压力成型方式时也可获得较好效果,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而透水性能不断减小,本试验中最佳成型压力约为1MPa。采用振动成型方法时,随着振动时间的增加,抗压强度不断增大,但其透水性能不断降低,本试验中最佳振动时间为8s。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22,(1):174-175
为了研究水灰比、设计孔隙率和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设计了不同的配合比。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成反比,在水灰比超过0.32时,对其综合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设计孔隙率的增大逐渐降低;骨料粒径为10~15mm的透水混凝土与骨料粒径为5~10mm的相比,透水性强,抗压强度低。水灰比在0.28、设计孔隙率在25%时透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分维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分形理论对混凝土不同级配骨料进行分析研究,对骨料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分形现象进行分析。测定不同分形维数的级配骨料对混凝土试件的28d强度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海绵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再生粗骨料与透水混凝土相结合。研究了水灰比为0.3、0.35、0.4、0.45,孔隙率为15%、20%、25%、30%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能。因透水混凝土为满足透水性要求,结构为多孔结构,当孔隙率增大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率增大,强度降低,两者成反比。当水灰比的增大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灰比0.35~0.4,孔隙率15%~20%,骨料粒径9.5~16.5 mm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不同颗粒级配的粗骨料对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孔再生骨料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环保型材料,为满足强度及透水性能的要求,利用普通压力试验机和自制透水试验装置对试件的7 d强度及透水系数进行了测试。分别取再生骨料取代率为0、50%、100%,水灰比为0.25、0.27、0.30,目标孔隙率为0.2和0.25,分析三个因素对多孔混凝土强度及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再生骨料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特性,多孔再生混凝土强度随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实测孔隙率与目标孔隙率吻合,孔隙率越大,强度值越低,透水性能越好。多孔再生混凝土孔隙率与透水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提高水泥强度等级、采用振动方式成型、掺细骨料、掺增强材料等增强技术措施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孔隙率相当时,采用P·Ⅱ52.5水泥制备的透水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较采用P·O42.5水泥时提高49%~69%.采用低频、短时间的机械振动方式制备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减小21%~34%,28 d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5.
徐长伟  王新楠 《山西建筑》2022,(23):101-104
将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和废弃烧结砖再生骨料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混合型再生骨料,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混合型再生骨料水泥浆裹浆改性,确定水泥浆最佳水胶比。采用无机改性后的混合型再生骨料制备透水混凝土,分析测试改性前后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探究混合型再生骨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水泥浆裹浆法强化再生骨料时,随着浆体水胶比的增大,混合型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吸水率与压碎指标均先减小后增大,采用经强化的混合型再生骨料制备透水混凝土,其抗压强度较强化前提升,28 d抗压强度最高达到39.8 MPa,透水系数较强化前降低,透水系数最大达到3.3 mm/s。  相似文献   

16.
再生透水混凝土中再生骨料掺量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再生骨料掺量方案(0、25%、50%、75%、100%)研究再生透水混凝土中的再生骨料合理掺量,每一种掺量方案都按照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进行。控制碎石级配、设计孔隙率和水灰比这三个因素,考察抗压强度、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这三个评价指标,比较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各评价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透水混凝土中再生骨料的合理掺量为30%。  相似文献   

17.
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透水混凝土是一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透气、透水性,通过研究不同水灰比、灰集比、胶结材料及集料性能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为制备性能优良的透水混凝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普通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RAPC)强度低的问题,从孔隙存在形式入手,提出了一种再生骨料管孔透水混凝土,即将随机分布的孔隙集中成上下连通的管孔,必要时嵌入管材,研究不同管孔参数(数量、直径、材料、分布形式等)的组合对其性能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并提出强度折减系数法,构建抗压强度与管孔参数理论计算模型,同时建立了基于管流公式和达西定律的透水系数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再生骨料管孔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与透水性能远优于RAPC;再生骨料管孔透水混凝土的孔数越少,管径越小,抗压强度越高,透水系数越小,反之亦反;抗压强度理论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量化孔数、孔径、孔分布对再生骨料管孔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折减作用;透水系数与再生骨料管孔透水混凝土的孔数、孔径、孔糙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计再生骨料管孔透水混凝土的管孔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