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激  王珏  周欣 《建筑学报》2022,(S1):97-102
成年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公共空间是建筑师面临的一个挑战。通过对成年“智精”人群需求特征的研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空间需求金字塔”模型;结合杭州市弯湾托管中心改建设计实践,对专门为“智精”人群日常活动打造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索,并为一般公共空间中关照“智精”人群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建筑边缘空间是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概念,建筑边缘空间的设计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的创造,其对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本结合现象学理论与空间设计理论对建筑边缘空间的概念及其形成进行论述,通过对建筑边缘空间的特点、属性与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多角度地提出创造建筑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街道空间承载儿童通学出行与社会性 活动,对其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首先以 儿童通学需求层次为出发点,对关联儿童出行和 活动的公共/街道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 确立了街道空间质量标准生成的理论依据。然 后,以“12项公共空间质量标准”为基础架构, 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参数”为主要补充,对其 他质量标准和设计特征进行整合操作,生成了 包括4个大类、18个子项的街道空间质量标准 框架。最后,基于它们与儿童通学具体需求之间 互动关系的综合讨论,完成了相应指标因子的提 取,构建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街道空间质量标 准。可以作为学校周边街道空间更新过程中前期 策划、中期设计和后期评估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评判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方法,以儿童友好城市(CFC)理论为支撑,在总结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导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行为心理学出发,就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问题探讨儿童的公共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空间增效机制与生态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要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儿童友好导向公共空间的设计为例,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总结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模式,探索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坚 《山西建筑》2009,35(21):30-31
从公共空间的概念入手,讲述了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过程,总结和归纳了“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使公共空间的设计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共空间的思考:兼论法国城市规划的两种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起源与发展的分析,总结和概括了传统公共空间的特征和现代公共空间的人性化需求,提出了空间的秩序性与人性化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评价了法国城市规划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巴黎公共空间整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璐 《建筑与文化》2016,(5):156-157
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开始,“功能”一词就经常在理论界被提及,其同时与空间使用者的需求相关。美国乔恩·朗在所著的《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中基于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基本的人性化需求增加了认知与审美需求,对建筑及城市空间的功能作出了新的定义。尊重人的行为活动和多样性需求的建筑和城市空间有助于促进公共活动的发生和公共空间活力的建立。基于重新定义的满足认知和审美需求的功能性的城市空间的理论,以及满足人们在日常城市生活中通过功能性的公共空间实现其需求的目标,本文对认知和审美需求和相关的城市设计要素进行解读;同时作者结合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提出的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手法探讨其中与满足认知和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最后作者探讨了城市空间设计手法和案例来说明如何建立满足认知与审美需求的功能性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8.
运用细分后的Kano模型甄别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对公共空间需求的优先度排序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首先通过规范、文献研究与访谈研究获取南京市养老机构中老年群体公共空间需求要素,并将得到的需求项进行层次归属划分。接着测算SI与DI系数量化各项需求对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得出公共空间需求优先度排序。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需求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自我”和“家庭”维度下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得出养老机构公共空间的设计应首先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空间层面的需求且空间需求受老年人“自我”维度下失能等级的影响程度最深。通过对需求重要度的排序,可以得出设计的优先满足策略,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及老年群体的满意度,为养老机构公共空间的投入侧重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起源与发展的分析,总结和概括了传统公共空间的特征和现代公共空间的人性化需求,提出了空间的秩序性与人性化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评价了法国城市规划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巴黎公共空间整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诗琦 《住区》2021,(2):23-29
公共空间质量是影响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提升公共空间是城中村更新实践的必要环节.在城市更新策略由“改”转向“修”的背景下,从既有居民需求和空间肌理出发,探寻城中村公共空间修补方法的理论相对缺乏.以深圳市笋岗村为例,在调查居民行为模式和认知偏好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居民活动数量、活动意愿与空间特征的关系,总结吸引居民聚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叙述视角,以“人”及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对“事”这一主体在公共空间的行为特点进行考察,并以“物”来构建与主体诉求相一致的体验型城市公共空间。在尊重公众生命的真实感、以公众的记忆和经验为基础,使城市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避免因单一视角而导致城市面貌单调,同时也为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与生态完整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本文借助文学中的叙事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和方式,首先提出了空间叙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接着对空间叙事理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含义进行说明;其次,提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叙事理论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 载体,其内在结构体系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 背景下居民的健康需求变化。研究基于“全面健 康”发展视角,追溯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理论及实 践演化过程,对不同健康维度下社区公共空间 的体系结构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将其总结为 三个阶段:生理健康满足的“单维”探索期、注 重人文思想的“双线”发展期、关注生活品质的 “多维”拓展期;探究了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健康 诉求调整与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的对应 关系,揭示了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由单一物理空间 影响向心理、环境、社会等全面健康影响的发 展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蔡一暄  金刚 《室内设计》2014,(4):114-117
作为重点工程的新区公共空间,在 推动招商引资、吸引人口集聚,弥补老城公 共空间“欠账”的多重需求下,屡屡出现尺度 过大的现象,为新区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本文从引起公共空间大尺度现象的原因入 手,提出兼顾多方利益需求的工作原则。以重 庆西永中心广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城市新 区大尺度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思路、技术路 线和规划策略,并总结大尺度公共空间规划 设计的一般方法,用于指导大尺度公共空间 的规划设计和调整改造,为同类型项目提供 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谁的城市?图说新城市空间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朴 《时代建筑》2007,210(1):4-13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城市经历了飞速的改造与扩张,但普通市民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公共空间的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橱窗化”反映在政府开发的市中心广场或绿地中,其布点策略与做作的纪念碑形式使市民难于使用。“私有化”描述了开发商如何为了在自己的项目中实现眼前的最大利润,不惜破坏所在城市大环境中的公共生活。而“贵族化”则暴露了各类新建公共空间中忽视中低收入市民需求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与交互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智能产业的崛起,从人工智能到自然交互,从物联网到元宇宙,人们逐渐进入了数智时代。正如马克·维濏所提出的“普适计算”概念一样,前沿的科技正逐渐隐匿于无形之间,编织进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我们也已经发现传统的单一维度静态建筑空间越来越难满足人们不断催生和变迁的空间需求。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和智能场景的渗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未来需要进一步的革新和升级。如何让空间更为主动、体贴地响应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如何让空间变成可以思考、可以交流的生命体,如何营造新颖的、动态的、诗意的空间体验等成为当前数字建筑设计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交互”成为了未来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了可以进一步厘清交互建筑和人屋交互设计的理论背景及内容边界,科学地探讨未来建筑设计与交互设计结合的可能方向,理性地构建未来建筑学发展的新学科交叉点,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携手于2022年4月29日共同举办“建筑 x 交互:迈向智能未来”2022人屋交互设计国际会议,并邀请了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交互建筑及人屋交互设计研究的一众专家学者就相关概念和问题笔谈。在建筑与交互结合的基础理论构建方面,徐卫国提出对于互动建筑的研究要需要突破传统的“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场所理论背景,从智能建筑的角度出发,将机器人加入互动建筑设计的语境之中,构建形成“机器人—人—建筑—环境”相互积极互动的四位一体的新场所理论;唐克扬针对交互建筑所特有的“动”的概念,阐述了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动”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变迁,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人屋交互的可能设计思维方法和范式语境。在交互建筑设计探索方面,菲利普·比斯利通过详细介绍Grove交互装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直观且清晰地阐述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的、柔性的、气候友好的、超越传统建筑空间的、促进交流和互动的未来新型建筑空间设计的可能形式语言和构成逻辑;迈克尔·福克斯提出交互建筑的发展跟随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具体阐述了模块化机器人系统、微型机器人系统以及软体仿生机器人系统对于交互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利用诸如手势控制、生物拟态等关键技术所催化构成的交互建筑设计;在建筑与交互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学科建设方面,亨利·埃克斯对交互式建筑、响应式建筑、建筑智能等类似概念进行了明晰和区别,并通过相应的设计范例具体分析讨论了交互式建筑的交互内容、设计逻辑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差别,同时催生出建筑学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名词和术语;鲁伊里·格林主要探讨了构建交互建筑这一交叉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并以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表演与交互设计课程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构建创意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体系课程所需要的可能设施环境和课程内容;李力对互动建筑和交互式建筑设计的概念术语进行了辨析,并借助相关设计案例和研究成果从建筑设计过程及建成环境两个角度探讨了互动技术应用的场景和发展前景;刘洁介绍了人屋交互设计的概念变迁和发展脉络,提出未来的人屋交互设计研究除了思考技术的应用之外,还需要从建筑的本质出发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对空间和信息的系统化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来提高建筑的智商和情商。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是落实"双碳"目标、满足百姓健康舒适需求和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瞄准建筑设计方法创新需求,力图突破传统建筑设计与环境营造策略分离的问题,跳出先设计、后性能优化的流程,从人的行为模式和室内活动需求出发,围绕"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环境营造理念,开展基于"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理念下的性能驱动的公共建筑形体自动生成设计策略和智能优化方法研究,基于案例分析,介绍如何实现"空间—技术—形态"三位一体,环境调控、智能设计与技术场景的交互融合创新路径,并进行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博物馆设计建造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国内快速建设的理论需求。博物馆外部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空间和博物馆建筑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也应当受到关注。本文使用空间句法对广场型的博物馆外部空间进行研究,试图探究我国博物馆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组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 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 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 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 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 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 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 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 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 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 “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 “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 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 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 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 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 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刊首语     
《景观设计》2012,(2):1-1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其不但要体现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更要满足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人类的五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其表现出的多样性特征对城市系统的稳定和演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