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湄公河流域疟疾传播过程中居民住房结构及其它各项危险因素,为疟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开展居民个案调查,同时采集滤纸血滴。对疟疾患病环境及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房墙体、民族、年龄和住房四周情况四个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湄公河流域制定抗疟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墙体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缅甸北部边境地区疟疾发病急剧回升,其中克钦邦拉咱及附近地区2023年年带虫发病率是2019年21.47(95%CI:18.84-24.48)倍,导致云南输入病例数从2019年的188例回升到2023年398例。缅北地区除军事冲突影响外,也因国际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与缅甸建立的边境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及其疟疾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为此,建议相关部门从技术上评估出中缅边境地区现行疟疾跨境传播措施的执行质量和效果,并针对目前缅北地区以间日疟为主的流行特点,需要提供大量能阻断疟疾传播和根治间日疟的伯氨喹啉,同时为有效减少输入疟疾病例死亡和防止输入再传播,云南边境地区仍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意识和警觉性,以及中国对输入性疟疾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效果.方法 自2008年以来,我国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通过与缅甸克钦地区建立中缅边境地区疟疾疫情信息及其会议交流机制、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境外边境地区疟疾防治能力水平、建立境外边境地区疟疾监测哨点等联防联控措施,观察疟疾发病人数和人群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通过近7年来的疟疾联防联控措施,在2008-2014年间我国盈江县和缅甸克钦地区的疟疾发病人数和人群发病率均显著下降.但由于缅北内战,缅甸克钦地区2013和2014年疟疾流行情况加重,也给我国的疟疾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结论 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措施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应继续加大联防联控力度.  相似文献   

4.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下,我国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消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经过10年国家消除疟疾行动,成功阻断了本地传播,实现了年发病数从3 000万到0。尽管我国成功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我国原疟疾流行区仍存在传疟按蚊,每年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病例,跨境阳性按蚊对边境地区再传播造成新的风险。防止输入再传播将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后长期工作任务。本文总结了我国消除疟疾5项支柱和“1-3-7”策略,分析了全球疟疾形势和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新特点,提出了加强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支持、适时调整再传播风险分层、加强医疗机构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能力和疾控机构再传播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重视特殊抗疟产品生产/供应和创新研究等对策、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疟疾传播的特性,其社会和行为因素分为三大类:1.增加疟疾传播、发病的社会和行为因素。2.促成重症疟疾发病的行为因素。3.促成疟原虫抗药性产生的行为因素.同时,建议在今后的疟疾防治研究工作中,应重视这些因素的作用,从而最有效地发挥疟防措施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疟疾监测及早期预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常年监测是疟疾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疟疾早期预警系统(MEWS)通过收集、分析各种层次的环境因子以及疟疾流行的资料,如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估危险因素,分析与疟疾传播潜势有关的相关资料如气候和降雨量预报等相互关系,预测疟疾流行区的疟疾流行潜势.  相似文献   

7.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边境地区疟疾防治的不利社会因素大多数是人方面的因素,其中以防保人员业务水平低最突出。人方面的不利社会因素导致了边境地区疟防实施困难和经费不足两个恶性循环。开发经济是打破两个恶性循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国际边境地区是疟疾等传染病流行最严重地区,也是疾病防控最困难,防控能力最薄弱的地区。我国受境外周边国家疟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中缅、中老边境地区,特别是缅甸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对我国消除疟疾造成严重威胁,解决边境疟疾难题,对我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云南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对边境地区消除疟疾的策略技术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消除疟疾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病率从2000年的21.79/10万下降至2014年的0.95/10万,本地感染区域明显减少,从2010年的39个县市减少到2014年有9个县市。另一方面,云南边境地区消除疟疾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困难,本文对该地区消除疟疾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进行评述,以进一步推进云南消除疟疾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云南省湄公河流域瑞丽市疟疾传播过程中各项危险因素,为该地区疟疾控制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开展居民个案调查,同时采集滤纸血滴。对疟疾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的经济情况和住房四周环境情况两个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云南省瑞丽市制定抗疟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居民经济情况和住房四周环境情况,重点考虑经济情况差和住房四周有蚊孳生地和栖息地的人群。环境治理结合预防服药、现症病人治疗等干预措施将会是十分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边境地区乡级防保人员疟防知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均有31.92%的所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乡级防保人员尚未掌握,平均每题有31.99%的乡级防保人员未掌握,恶性疟治疗方案和灭疟后期的概念,婴幼儿疟疾治疗用药禁忌和疟疾传染源的概念,治疗疟疾的原则和治疗抗氯喹恶性疟药品,及疟疾发病率的计算的错答率分别居前四位。说明云南省边境地区乡级防保人员的疟防知识和技术较差,其为我省边境地区疟疾流行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及休止期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及其周边疟疾高发区疟疾发病特征,探讨休止期科学合理的服药策略.方法 收集相关省2004~2006年网络直报数据、年报数据及五省联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通过Excel5.0和MapInfo Professional 7.8软件作图.结果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包括病例分布广而散、中华按蚊疟区发病超过嗜人按蚊疟区并逐年上升、发病时症状典型、月分布明显和发病以新发病人为主.结论 症状典型有利于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休止期根治对防治有疟史者的复发是必要的,但对以长潜伏期发病为主的地区,达不到清理潜在传染源的目的,全民服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新的以“灶点”(如水体周围)为依据的服药范围划分方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消除疟疾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疟疾风险评估的工作倡议。无论是疟疾流行地区还是疟疾消除地区,疟疾风险评估领域相关研究都有一定基础,以人群疟原虫抗体水平、人群血检阳性率、疟疾发病率等作为反映疟疾疫情的指标,研究方向包括影响因素与疟疾疫情的关联性研究、疟疾疫情预测模型等。根据已纳入的研究,疟疾疫情程度与人口流动、生态条件、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其他因素有关联,界定疟疾风险的内涵以及评估疟疾风险不仅需要考虑疫情程度,还需要考虑其影响因素。疟疾重新流行过程需要经历从输入的病例或带虫蚊媒到引入病例(一代病例),再到经蚊媒传播的本地病例(二代病例)最后达到一定发病人数的过程,因此本文对疟疾疫情发生过程作出阶段性划分,依次为高危人群感染、病例输入、发生再传播及获得卫生服务等阶段,分别在上述各阶段探讨相应疟疾风险的具体内涵与特征,并阐述各阶段疟疾风险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疟疾防控策略、有针对性地配置卫生资源和精准开展疟疾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燕  徐明星  吴凯  周水茂  陈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14-12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因素,评价本地传播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监测重点和防治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病例侦查、传疟媒介监测、防控能力和自然社会因素调查等数据资料,采用文献报道的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全市传播风险,定量计算各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防控能力指数(ICI)和传播风险指数(MRI)。结果 武汉市近7年报告输入性疟疾358例,恶性疟占74.02%(265/358),间日疟占13.97%(50/358);远城区仍监测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居民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64.47%;全市防控能力较强。各区传播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在前例的依次为:黄陂(2.79)、江汉(1.56)、武昌(1.50)、硚口(1.45)、东西湖(1.26)、新洲区(1.24)。结论 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较小风险”。但个别区传播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和媒介监测,提高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临沧中-缅边境境外传染病突发疫情实况,遏制疫情恶性态势向我国境内蔓延。方法 用现场调查、回顾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结果 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自2003年11月7日至19日通报3个区30个村疟疾发病1392人,死亡125人;镇康县出境调查组及援缅医疗队在果敢县血栓现症及恢复期病人9例中,恶性疟原虫阳性5例;在3个病区血栓发热病人及部分村民151人,阳性率41.7%,其中恶性疟占71.43%(45/63),证实境外突发疫情系恶性疟为主的疟疾爆发。境内镇康、沧源、耿马3县2003年11月疟疾疫情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了536.67%、156.67%和38.89%,并在14个村出现疟疾点状爆发。结论 缅甸发生恶性疟为主的疟疾爆发已经波及云南境内;边境地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切实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疟疾防治进行规范管理是云南疾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江苏省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0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全省年发病率变化趋势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的发病率呈一致关系,中华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平均年发病率为 0.10/万;而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平均发病率为1.86/万,明显高于中华按蚊单一区(p<0.01),且有向毗邻地区扩散的趋势。本地居民友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55%,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相关关系。结论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较高,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出现较大流行和反复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A total of 224 patients living in Lusaka, the capital city of Zambia, were treated for malaria i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UTH) and survey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sitaemia, malaria antibodies and travel outside Lusaka. Comparisons of those with parasitaemia or antibodies with those without suggested an increased risk among those who travelled out of Lusaka to high transmission areas and also among those who live in areas of Lusaka where transmission is considered to be high. This study shows that even if there is transmission of malaria in Lusaka, much of the malaria is contracted outside the city. Specific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for the variables considered showed that these variables may be useful in a clinical situation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patient has malaria or not.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se variab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assessing possibilities of malaria transmission in towns where control measures were once applied.  相似文献   

17.
Of all Papua New Guinea provinces, Enga ha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people living at altitudes that preclude malaria transmission. However, the first systematic surveys in 1979 showed that malaria was endemic in lower-lying valleys to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province. A series of new surveys conducted in both wet and dry seasons showed that these areas remain the main malaria focus in Enga. However, over the last 25 years the risk of malarial infections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areas < 1200 m (from 10% to 37-41%). In these low-lying areas people acquire substantial antimalarial immunity and most infections are asymptomatic. However, people in villages in these area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mean haemoglobin levels (13.0 vs 14.0 g/dl, p < 0.001) than in areas above 1200 m, where overall prevalence rates (0-9%) have not changed much. In areas between 1200 and 1600 m epidemics with parasite prevalence rates in excess of 20% have been found to occur. Malaria wa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febrile illness only in endemic areas or during outbreaks. Although rarely used, sleeping under a bednet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isk of malaria infection (adjusted OR = 0.45, p = 0.01). On the other hand, sleeping in garden houses away from the main villages increased the risk of malaria infection (adjusted OR = 1.6, p = 0.03). Malaria control in outlying, malarious areas of Enga province could therefore b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ong-lasting impregnated bednet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ddressing the additional risks posed by the high mobility of many of these populations through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