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122例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保守性手术116例,占94.4%,平均年龄39岁。根治性手术6例,占5.6%,平均年龄47岁。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术后应给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清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包括病例87例,其中47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为子宫腺肌病;对照组包括病例87例,其中39例为子宫肌瘤,21例为卵巢良性肿瘤,27例为正常孕龄期女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血清CA125的测定,同时复测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并进行病理免疫组化CA125的标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为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显示I、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A125能够作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卵巢良性肿瘤以及子宫肌瘤相鉴别的诊断依据,同时也能够作为疗效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内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病人132例行保留子宫内膜手术,其中局限性子宫腺肌病灶挖除及子宫腺肌瘤挖除术27例,占20.45%,切除子宫体大部分组织,保留子宫峡部以上2-2.5cm子宫内膜者105例,占79.55%。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2.55min,术中出血平均80.40ml。术后所有病例接受随访。131例在术后痛经症状完全消失,月经量减少。1例术后2年再次出现经期下腹痛,但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1例于手术后14个月妊娠,足月剖宫产-男孩,发育正常。结论:保留子宫内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好,术后不易复发,而且保留子宫内分泌功能及子宫内膜制裁万籁 脱落,维持病人生理、心理平衡,预防生殖道感染,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用于子宫腺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为27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病为13例,合并卵巢内膜异位症12例.结论 子宫腺肌病是内膜腺体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层侵蚀,伴随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符合率较高,且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姚远  吴永彦 《贵州医药》2012,36(11):987-988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病[1].该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单独发生在子宫肌层时的一种特殊类型.此病为良性病变,但患者往往有难以忍受的进行性痛经及经量过多的症状.以往对该病采用激素治疗及手术治疗,通常效果不佳或损伤较大.据文献[2]统计,子宫腺肌病占同期全子宫切除标本的16.7%.在治疗上常因为停药后症状复发和药物副作用而需要行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治疗的作用。方法观察3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术后病理诊断,单纯子宫腺肌病28例,合并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严重均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17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7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结论长期有剧烈痛经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根据患者年龄和卵巢情况判定卵巢是否保留。经腹腔镜骶前神经切除术和骶骨神经切除术也可治疗痛经,术后疼痛消失或缓解。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进展性良性疾病,是导致女性盆腔疼痛和生育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未明确,相信...  相似文献   

8.
王玉侠  魏兆莲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897-2898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对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症患者122例,其中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32例为观察组,另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反应及IVF—ET的临床结局情况。结果两组间促性腺激素用量、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临床妊娠率21.9%,低于对照组的30.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VF-ET临床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结果 年龄26~74岁,平均(44.9±7.8)岁.病程4个月~12年.有孕产史122例,无孕产史者6例.临床表现为痛经者76例,其中26例患者痛经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月经过多或紊乱者92例,盆腔包块34例,合并轻-中度贫血40例.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3.3%,核磁共振检查符合率为94.9%;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腺肌病,其中单纯性子宫腺肌病105例,合并子宫肌瘤18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主要表现为子宫壁间散在异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可见增生肥大的平滑肌纤维.结论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单纯依靠临床诊断误诊率较高,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176例子宫腺肌病资料。结果176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病例,术前有剖宫产史26例,人工流产及刮宫史152例,宫腔节育环72例。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151例,术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19例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并子宫腺肌瘤。术前漏诊子宫腺肌病19例,误诊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结论详细询问有无痛经史,结合体征,阴道彩超可提高术前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部位是卵巢、子宫肌壁、直肠陷凹和盆腔腹膜。由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剖宫产率的升高,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率也在上升,7年间本院共收治手术切口内膜异位症16例,现报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或传统开腹手术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保守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7例因子宫腺肌病行腹腔镜或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保守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后痛经和月经量的改变、合并不孕症的患者术后妊娠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和(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较单纯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发生几率高,痛经程度较重;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不孕症发生机率较高,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不孕症发生机率较低。术后30岁以上患者痛经缓解明显(痛经缓解率30~40岁组和40岁组分别为92.20%和81.80%)及月经量改善明显(月经量改变率30~40岁组和40岁组分别为45.16%和33.33%),术后疗效较好。30岁以下患者症状改善稍差(痛经缓解率为53.80%,月经量改变率为5.88%),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19.58%)。手术对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有显著效果,且年龄越大,妊娠率提高越明显,呈上升趋势。结论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保守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能较好改善患者症状,术后复发率较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如果侵入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周围的肌纤维聚合成结节称为子宫肌腺瘤,其特征是子宫肌层中出现了异位的内膜和腺体,伴有其周同的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有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早在1908年已经描述过此病,但至今仍缺乏好的治疗方法。我院在2005年5月~2006年8月共为73例患者行子宫腺肌病病灶部分切除,术后进行随访,以探讨这种手术能否改善该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386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侯玉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1475-1476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病3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年较1995年子宫腺肌病发病率提高了5.44倍。有各种官腔手术史占93%,曾做过2种官腔手术占78.5%。痛经、慢性盆腔痛及性交痛占80.31%,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占62.18%,子宫增大占92.23%,后穹窿触及疼痛结节占82.9%,合并贫血占52.33%,无临床症状占21.5%。B超检查符合率58.03%,官腔镜检查符合率100%。腺肌瘤挖除术8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74例,子宫全切231例。总复发率13.47%。结论:子宫腺肌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宫腔手术是其诱发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改变及子宫增大,但痛经不是其确诊标准,腹腔镜是其诊断最佳方法。治疗首选手术,术后辅以药物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张爱 《贵州医药》2010,34(9):849-849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一种,由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层侵蚀,伴随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子宫腺肌病合并症较多,现将我院近5年42例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评价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60例临床疗效,比较两种超声方法在诊断子宫腺肌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实施腹部超声以及阴道超声诊断,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经过病理所证实,其中:28例合并子宫肌瘤,14例合并巧克力囊肿,18例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共有40例,符合率达66.66%,漏诊患者共计4例,被误诊为子宫肌瘤者16例。通过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症53例,符合率达88.33%,漏诊患者共计1例,被误诊为子宫肌瘤者6例。阴道超声在巧克力囊肿以及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方面的符合率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推荐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首选阴道超声。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和扩散至子宫肌层时引起的良性疾病。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使其临床漏诊率高,并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功能性子宫出血。本文通过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分析8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痛经、月经异常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慢性盆腔痛及不孕是内异症的主要症状。腺肌病更易引起痛经和月经异常、不规则阴道流血;外在型内异症更易引起慢性盆腔痛和不孕。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详细收集病史,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对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王巧月 《海峡药学》2014,(7):126-127
目的探讨曼月乐(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联合妈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脱环率。方法选择2010月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浙江省象山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的8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顺序分别设为A、B两组,A组宫内放置曼月乐,B组放置曼月乐后连续服用妈富隆40d。结果A、B两组经治疗后痛经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月经量也呈持续减少趋势;统计A组总有效率92.68%,B组总有效率97.5%,两者差异有意义(P〈0.05);A组发生脱环2例,B组未发生脱环。结论曼月乐联合妈富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是一种简便、安全、更有效的微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越鼠。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过去曾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上升,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多认为与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等有关,痛经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目前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对密山市八五五农场职工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76例进行分析,以对子宫腺肌病病因、诊治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