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马焕云 《新医学》2006,37(10):692-693,699
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Toll样受体4的关系作一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妊娠相关蛋白 A(PAPP-A)是一种炎性标志物,其在易损斑块内表达丰富且可以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外周血浓度升高,使其成为预测、诊断 ACS 以及预后评价的生物学标志物[1]。PAPP-A 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通过非侵袭性手段识别易损斑块的新的生物学标记物。现就其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其在 ACS 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且近中段(<20 m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 mm,均P<0.01);AC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C)、钙化成分(DC)及血管重构指数(R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ACS组以FF和N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C成分为主.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IVUS-VH成像显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24-2825
选取本院收治的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MYO(心肌酶)、c Tnl(肌钙蛋白I)、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YO、c Tnl、CK-MB、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MYO、c Tnl、CK-MB、hs-CR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hs-CRP阳性率最高,MYO次之,CK-MB的阳性率最低。检测心肌酶标志物水平,能够为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有效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非Q波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等的急性冠脉事件。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和/或血管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程度的急剧加重。心脏性事件发生率高,病情危重,临床心肌酶谱变化大,斑块破裂多为不稳定斑块引起,而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在大小、形态、结构与成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及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LDL—C未达标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有效受试者68例、对照组65例。在ACS常规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方案,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40mg/d;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脂方案治疗,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和依折麦布片口服10mg/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的血脂及血清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前[冠状动脉造影(CAG)后]、治疗6个疗程后的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总胆固醇(Tc)、LDL—C及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t=4.55—7.13,P〈0.05或P〈0.01);观察组TC、LDL—C及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t=3.61~4.70,P〈0.05)。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最小管腔面积、纤维斑块比例均增加,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软斑块比例均减少(t=4.36—6.51,P〈0.05或P〈0.01);观察组最小管腔面积、纤维斑块比例均大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软斑块比例均小于对照组(t=3.55~4.64,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再发心绞痛(6.06%VS.20.97%)、再发心肌梗死(3.03%VS.14.52%)比例均低于对照组(X。=6.17、5.37,P〈0.05)。除对照组2例肝功能损伤外,两组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副作用。结论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LDL—C未达标的ACS患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和临床疗效,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LDL—C水平,增强了易损斑块的稳定性,降低了MACE的风险,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效果,这对于LDL—C未达标ACS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积、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理现象。临床上,它涵盖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ACS患者7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40例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PA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sCD40L,并对ACS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成像.结果:血浆PAPP-A和sCD40L浓度在AMI组、UAP组和SA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在冠脉病变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向心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之间,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性斑块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CS未合并DM与ACS合并DM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PAPP-A和sCD40L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862,P<0.05).结论:血浆PAPP-A和sCD40L能够反映ACS患者癍块的易损性,与ACS患者危险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评价ACS患者危险程度的简单、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弹性成像.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7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7例为对照组.结果: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现7例均质低回声斑块、21例均质高回声斑块、42例为不均质低回声斑块及24例不均质高回声斑块.弹性评分分别...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最危险的冠心病类型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在ACS的诊断、治疗、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对ACS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生物学标志物逐渐被发掘。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ACS多标志物研究和新标志物的探索提供了便利。本文将对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其在ACS发生风险中的应用、诊断、药物治疗、预后风险评估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多数研究证实易损斑块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早期通过影像学检查检出易损斑块,临床上还可通过检测一些血清学标记物发现易损斑块的存在,对于防止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临床常用的早期易损斑块识别方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寻找易损斑块早期有效的识别方法,从而用于指导治疗、预防、诊断冠心病,最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斑块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因ACS入院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对病变为临界病变,未行介入治疗者,入选后给与冠心病二级预防,入选后1个月内及入选后12个月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抽血检测C反应蛋白.对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hsCRP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hsCRP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影像学诊断斑块稳定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无创的、便捷的手段,超声可直观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学及功能学相关特征,判断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性,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本文主要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1999年7月美国临床生化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NACB)发表了检验医学实践指南(Laboratory Medicine Practice Guidelines,LMPG):关于在冠状动脉疾病时心肌标志物的使用。自从这个初始文件发表8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对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认识和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实际上已扩展了生化标志物利用的推荐范围。有鉴于此,NACB指令LMPG委员会负责修订和扩展早期的推荐,以建立适应现代的指南。  相似文献   

17.
1999年7月美国临床生化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NACB)发表了检验医学实践指南(Laboratory Medicine Practice Guidelines,LMPG):关于在冠状动脉疾病时心肌标志物的使用。自从这个初始文件发表8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对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认识和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实际上已扩展了生化标志物利用的推荐范围。有鉴于此,NACB指令LMPG委员会负责修订和扩展早期的推荐,以建立适应现代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4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 ,危险因素≥2个者占88.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多支病变比率占65.2%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B型、C型病变的比例在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1)。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致病过程 ,并不完全取决于冠脉狭窄程度 ,还与粥样斑块病理学稳定性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必须同其他原因的胸痛相鉴别.在处理这种病人时,生化标志物起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该综述将集中于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当代进展,包括心脏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未结合游离脂肪酸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以及它们在诊断、预后和治疗中的用途.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不稳定斑块有直接关系。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稳定斑块可能发生破裂、糜烂以及钙化等现象。斑块中存在许多直接和间接的致血栓形成的物质,它们同血液一起促进了血栓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