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璐瑒 《首都医药》2010,(11):36-37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忧通肺,思通脾,惊恐通肾。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并分属于五脏。即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祖国医学的"七情"即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是多外界和体内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若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后持续的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生理机能所能调节的范围,造成情志过度兴奋或抑制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脉功能失  相似文献   

3.
王健 《家庭用药》2012,(5):42-42
调养心神,中医主要指情志上的调摄。情志包括七方面: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正常的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指导情志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认为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人之常性,又认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可能调节的范围时,就会引起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诱发或加重疾病,由于七情致病可伤及内脏,引起脏腑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认为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状态,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人之常性。情志活动是以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情志异常则有损脏腑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产生。如  相似文献   

6.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或内在刺激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七情病指七情过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七情病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它包括多种疾病表现复杂,但是只要抓住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就抓住了治疗的关键。有时可以辨病用药,不拘辨证。笔者借鉴古圣先贤的经验结合临床,浅析七情病的中医论治。  相似文献   

7.
韦玉兰  蒙金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73-3473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此模式高度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极为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将人的精神活动概括为“七情”,即“喜、恕、忧、思、悲、恐、惊”,七种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人的情志活动反映脏腑功能情况,如神志异常,即长期受到刺激,或者突然受到精神创伤,可影响相关的脏腑活动而致病。“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志闲而少欲,必安而不致”。只有思想开朗,精神乐观,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情志相胜疗法 1、治疗原理 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有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说,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到调和。王冰注上述《内经》条文时解道:“悲发而怒止”;“恐致则喜乐皆泯胜喜之理。”  相似文献   

9.
七情指人具有的基本情绪,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原本是人的正常情绪,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因素在精神情志反映的信息交流和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度的七情能抒发情感有益健康,属生理性的七情。若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范围,从而导致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女性以血为用,血常不足,气偏有余,且生性偏于情感,情绪易于波动,加之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极易导致气血失调,发生经、带、胎、产等诸病。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医学中,七情致病学说很早就受到重视,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理论,已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出的“活套疗法”(情志相胜疗法),可以认为是以情胜情、互相制约的心理治疗。“情志”是对七情五志的简称,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古代的七情学说有几种,中医所说的“七情”指喜、忍、忧、思、悲、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角度谈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从中医角度而言,心理护理乃情志调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使人致病,如心情舒畅,可以缓和紧张情绪,使人体气血和平,健康无病。  相似文献   

12.
中医情志调护在临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 《青岛医药卫生》2006,38(3):228-229
情志护理是中医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它通过研究病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及最佳护理方法,来达到病人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 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这已被医学界所公认。祖国医学宗典《黄帝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也”。这个气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病理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指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因此产生了风暑燥湿寒的气候,它影响到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五脏的生理也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精神活动。以上这些论述,形象地说明了人的身心健康与气象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4.
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过甚”则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干扰生理功能。现代科学证明,高血压、心脏病、溃疡、胃病、癌症等多种生理疾病与长期焦虑、忧愁、悲伤、恼怒、压抑有很大关系,因此这些疾病也被称为“心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仝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604-605
<正>人是具有高级思维的生物,会产生喜、怒、忧、伤、悲、恐、惊七情变化,而七情变化是心理情绪的反应,是通过体态和语言共同表现出来的。体态语言(简称体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的身体各部分总是不停的活动,也就是说在不停地诉说。体格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行为则是心理的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渊博的学识。努力学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拓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处理极其复杂的社会、家庭、工作、婚姻、情感等矛盾。从上学的儿童,到工作的成人,以及退休的老人,临床中所见情志病的发病率亦不断增长,这些患者大多数有忧虑、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病史,情志病的发病率几乎涉及到整个人群,《黄帝内经》中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浅谈慢性病患者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慢性病人的心理反应都很复杂。由于他们患病的时间较长,他们要在一段长的日子里都不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不能随心所欲,更重要的是:面对疾病的威胁,经受着检验或治疗的痛苦,使他们感到焦虑、害怕、悲观和失望。 中医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医情志护理又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中医关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说,是人体对各种事物产生的不同反应。《内经》说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以肢体偏废,语言不遂为特征,或轻或重,症候不一,但大多数患者兼见诸多情志症状,主要表现在情志失调,或哭或笑,或悲或怒,或烦躁,或不宁,病态种种,情志异常使然.我们从我院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住院病历资料中,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因情绪因素为诱因而发病的患者占总发病数的75%,而伴有情志症状的患者,具有辨证属于肝的情志异常症状者占50%,具有辨证属于心的情志异常症状者占20%,具有辨证属于胆的情志异常症状者占18%,具有辨证属于肺的情志异常症状者占12%.<素问玄机病原式·火类>指出"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过极而卒中",<医经溯源集·中风辨>说:"中风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可见此病的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医情志相胜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莉萍  胡应秀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18-2819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此其常也。当七情过激,或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导致各类疾病。现试就运用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以解除致病情志之影响,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目的之机理,联系现代心理疗法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认为,"积"为百病之源。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源于量变的积累,疾病也不例外。若体内的"垃圾"长期积蓄,不及时清除,必将带来健康隐患。气积――伤肝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意思是说,若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反之,如果气机失调,则会影响健康。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机郁滞不畅,形成"气积"。中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