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欧盟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法规及其科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措施中的致敏原种类及其豁免物质是世界上最多的,其确定方法也是世界上最灵活、最科学的。研究了欧盟致敏原标识法规的设立及修订现状,揭示了欧洲食品安全局所提供科学评估报告中对致敏原及其豁免清单的作用,为我国设立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国出口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出口预包装食品企业遇到的致敏原成分标识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包括食品企业涉及致敏原种类、应对国外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的情况,以及在食品致敏原方面亟待满足的需求,并根据食品企业在食品致敏原标识方面的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速了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措施的发展,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措施中的异同点,包括措施的覆盖范围、致敏原名单、豁免清单、标识方式、交叉污染标识等5个部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中致敏原标识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美国、日本等中国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麸质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法规和标定,并对中国食品中麸质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要地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国内与进口零食的致敏原标示情况,了解我国致敏原标识现状与存在问题。方法:采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调查法获取上海8所大型超市食品营养标签初始信息,利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进口零食致敏原标识率高于国内零食,国内零食比进口零食在对字体进行强调的比例更高,国内与进口零食在致敏原标识位置以及用语表达的情况相同。结论:我国预包装零食致敏原标识存在着标识率低、标识位置混乱随意、标识用语含糊不清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国外食品标签中致敏原名单调整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致敏原名单是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措施最关键的内容之一,确定对措施采取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致敏原是有效食品中致敏原标识管理的关键。因此综述了CAC食品致敏原名单、调整标准以及各国调整结果,提出了我国调准致敏原名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已经在我国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实施多年,其管理的行业基础是预包装食品生产管理体系中严格的致敏原控制。介绍了致敏原交叉污染的风险分析方法,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和风险评审。  相似文献   

8.
致敏物质提示性标识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具体信息,防止消费者误食造成伤害,我国拟将致敏物质推荐性标识改为强制性标识。介绍了有关组织和国家对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的规定,提出了食品企业针对致敏物质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要求,以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也为企业规避一定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食物中致敏原的管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食物致敏原限量对消费者、食品监管部门、企业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但食物致敏原限量却难以被严格、科学地确定。本文综述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国家和组织食物致敏原限量的确定方法,并提出了我国食物致敏原限量确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食品生产中致敏原交叉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的准确性,威胁了食物过敏人群的健康。简介了世界各国食品生产中致敏原交叉污染管理指南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澳大利亚、英国的生产指南,并提出了我国食品生产中致敏原交叉污染管理中存在的困难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我国与主要国家/地区的食品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差异性展开研究,同时调查消费者的食物过敏情况以及对于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认知度,为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标签标示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对比各国/地区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同时对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对5 975份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较为宽松,消费者对于相关标示内容有所需求。结论 应推行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强制化标示,完善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过敏原的标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欧盟对于食品中过敏原标识的管理比较成熟。本文通过梳理欧盟食品中过敏原标识的管理机构、标签指令的修订过程和交叉污染的管理情况,并对比我国食品中过敏原的标识管理现状,对我国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中的不足进行总结,主要包括食品中过敏原标识法规、标准不完善,过敏原的风险评估工作甚少,交叉污染管理法规尚属空白以及消费者对过敏原的认识程度不高。本文结合欧盟的管理经验,为完善我国食品中过敏原的标识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食品过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基于国内外大量关于过敏原的文献,归纳了国内外关于过敏原信息标注的法律法规、管理现状,与中国现有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比较,提出对应的建议与意见。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各种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经典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各有不可忽视的缺点,而基于质谱技术的检测技术集合了上述方法的优点,摒弃了它们的缺点,是未来过敏原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对食物过敏原种类和标识的研究和管理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文章综述了我国在食物过敏原检测方法标准方面的现状,以及对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在食物过敏原种类标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通过对各国和各地区在食物过敏原上的标识管理进行系统的综述,期望为我国在食物过敏原标识管理上提供借鉴,并不断地完善我国在食物过敏原检测方法以及标识方面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相应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相比于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质谱技术在检测加工后以及复杂基质中的食物过敏原中,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本文主要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介绍了质谱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对牛乳、鸡蛋、小麦和榛子(坚果类)等主要食物过敏原均有涉及。在定性研究中,以肽质量指纹图谱法和肽碎片离子鉴定法为主,鉴定食物中的过敏原蛋白。在定量研究中,通过标记/无标记技术,也能够实现对微量的目标蛋白进行相对/绝对定量。质谱技术应用于食物过敏原检测中,将有助于提升过敏原检测能力,降低食物过敏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食品过敏原的分类及管理研究现状。介绍了食物过敏和食品过敏原的定义、食品过敏原的分类、国内外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措施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加强食品过敏原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国政  徐彦渊 《食品科学》2007,28(4):355-359
本文综述了重大的相对性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过敏原的特点和安全管理措施。主要阐述了食品过敏原的产生机制,主要类别和特点,检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并建议从加强标签管理、建立专业数据库、开发新产品、严格规范加工过程以及如何防范和治疗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努力实现对这类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及生产过程控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品过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学和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过敏原是引起食品过敏的直接诱因,具有耐加工和交叉反应的特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规定了必须在食品标签中标注的8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配料,包括含有麸质的谷类、甲壳动物及其制品、鸡蛋及其制品、鱼类及其制品、花生、大豆及其制品、奶和奶制品(包括乳糖)、坚果及其制品、浓度不低于10 mg/kg的亚硫酸盐。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已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过敏原的要求出台强制性标识食品过敏原的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造成了影响。本文通过对比CAC以及欧盟、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有关过敏原标签的要求,提醒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减少因标签不合格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为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过敏原的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甲壳类水产品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致敏食物。食物过敏主要由摄入的食品致敏原引起,而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不仅与抗原表位的形成有关,也决定了其在食品加工和体内消化过程的稳定性。本文针对甲壳类水产品,首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过敏及致敏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分子结构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展开论述,并基于此提出了致敏原脱敏策略。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大部分属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磷酸原激酶和EF手型钙离子结合蛋白3个家族。针对不同蛋白质家族致敏原的结构特点,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消减致敏性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低致敏性衍生物都是防控食物过敏的重要途径。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信息有待完善,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也仍是未来致敏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结构特性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以期为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系统研究和食品脱敏方法的建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存在的公共健康问题,芝麻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对芝麻过敏原的研究日渐深入。目前,芝麻中已确定的过敏原蛋白有7 种(Ses i 1~Ses i 7)。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各国对芝麻过敏原的管理规定、芝麻过敏原蛋白的结构特征、加工过程对其结构及致敏性影响、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采用不同工艺、方法消除或降低芝麻过敏原的致敏性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过敏原标签标识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本文总结了芝麻过敏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