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太阳活动处于极小期,太阳表面的活动区磁场处于相对不活动状态。但暗条和冕洞等活动形式仍有存在。特别是极区冕洞,其性质仍有许多疑团不被人所知。例如磁场对冕洞的影响。在中低太阳纬度,冕洞出现在大块的磁场单极区。然而在高纬区情况如何呢?冕洞在极区经常存在(极区冕洞),但并不总是存在。我们曾看到美国高山天文台(HAO)于1973观测的一幅日全食照片,其南极有明显的极区冕洞,而北极区存在有纤细而美丽的冕羽。我国1968年和1980年两次日全食所观测的资料只有中内冕(R⊙—1.5R⊙以内),R⊙大于1.5R⊙的外日冕平时还只有在空间才能得到。1997年3月9日日全食是本世纪我国国土上观测日冕的良好机会,但条件限制我们不能携带专门用于日全食观测的大型设备,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普通摄像机拍摄日冕像而再进行图像采集处理的方法,以获得R⊙大于等于2范围的日冕观测方案。另外在日全食观测前后,需要用同一台摄像机在同盘磁带上对黑暗进行拍摄以备暗场处理之用。再用同台摄像机和GG11滤光片在同盘磁带上对均匀天空进行拍摄以作黄光,白光平场背景之用。根据不同研究的需要,在资料处理时,应作相应的绝对定标,大气消光及位移的改正。  相似文献   

2.
冕洞的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自有晚洞系统观测以来(1970-1995)的冕洞资料,分析了冕洞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晚洞磁场的演化特征,以及它们在太阳黑了周期的演化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结论。特别是赤道冕洞和极区冕洞与太阳活动周的演化关节上有截然相反的演化规律和不同特征。前乾与太阳活动周期的化规律基本一致;后者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自有冕洞系统观测以来(1970-1995)的冕洞资料,分析了冕洞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冕洞磁场的演化特征,以及它们与太阳黑子周期的演化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结论。特别是赤道冕洞和极区冕洞与太阳活动周的演化关系具有截然相反的演化规律和不同特征。前者与太阳活动周的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后者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4.
罗葆荣  段长春 《天文学报》1997,38(4):386-393
本文用1970-1995年的冕洞资料,分析了冕洞的分布规律,磁场极性的演化特征和冕洞的地磁效应,以及它们与太阳黑子周期的演化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特别指出赤道冕洞和极区冕洞具有相反的演化规律和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竞赛试卷     
竞赛试卷一、选择题(共16题):①1994年6月~9月飞临太阳极区的宇宙探测器发现了太阳高纬区域,日球磁场的极性是紊乱的,磁场强度几乎不随日面纬度的不同而变化。这个探测器是。(A)太阳峰年使者(SMM);(B)太阳神(Helios);(C)尤利西斯(...  相似文献   

6.
冕洞的研究在近二十多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冕洞的发现及观测历史,系统阐述了冕洞的结构特征、形成及演化规律,讨论了冕洞对日地空间产生的影响,冕洞与超级活动区的关系以及冕洞在太阳活动预报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1970—1995年的冕洞资料对冕洞的时空分布和磁极性演化规律与太阳活动周的关系,以及冕洞与太阳风速度、地磁扰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冕洞在南北半球的分布在形态上基本是对称的,但在冕洞数量上北半球稍占优势;(2)冕洞的盛衰演化呈周期性,表现为赤道冕洞周期与黑子周期是完全一致的,极冕洞周期与黑子周期相位相差180°;(3)赤道冕洞的纬度分布随太阳活动周上升而上升,当太阳活动周达到极大值时,它也达到极大,然后再随太阳活动周下降而下降,极冕洞的纬度延伸方向演化与赤道冕洞相反;(4)极冕洞的极场呈11年周期性,并且极场反转出现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5)太阳风和地磁扰动与冕洞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太阳剩余磁场是指形成于太阳主序星阶段之前,深藏在太阳辐射核内部的原始磁场。由于太阳内部高电导率和准静态等因素,其剩余磁场耗散相当缓慢,而得以保留至今。太阳剩余磁场的存在不仅能够解释太阳活动的很多不对称性现象,如南北不对称性、活动经度与活动穴、低纬度冕洞和Maunder极小期等,还能通过改变自激发发电机模型的边值条件而影响整个太阳表面磁场的分布与演化。从观测结果和理论模型两方面评述了太阳剩余磁场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简单讨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杨书红 《天文学报》2012,53(6):540-541
冕洞是太阳日冕中低温低密度的区域,是高速太阳风的源区.目前,冕洞的很多性质还远未被人们所理解.磁场研究是理解太阳上各种现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力图通过研究冕洞内的磁场特别是矢量磁场的分布和演化,回答冕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利用SOHO、Hinode、STEREO、SDO等卫星数据,我们第1次对冕洞内矢量磁场的演化、冕洞磁场的非势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冕洞不同层次太阳大气对冕洞小尺度磁场结构分布和演化的响应.我们研究了冕洞内及冕洞边界上磁场的分布和演  相似文献   

9.
冕洞的研究在近二十多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冕洞的发现及观测历史,系统阐述了冕洞的结果特征,形成及演化规律,讨论了冕洞对日地空间产生的影响,冕洞与超级活动区的关系以及冕洞在太阳活动预报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1970-1995年的晚洞资料听时空分 布和磁极性演化规律与太阳活动区的关系以及冕洞的时空分布和磁极性演化 规律与太阳活性周的得出以下结论:(1)冕洞在南北半球的分布在形态上基本是  相似文献   

10.
冕洞磁场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冕洞是太阳大气日冕层中的现象。近代太阳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表明,磁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日冕层来说,磁场明显地起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日冕中的一些现象因贮存在磁场中的磁能积聚而产生;另一个作用是磁场沟通了日冕的物质流和能流。同样,冕洞磁场强度的大小及其位形,对冕洞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叙述冕洞磁场近代研究情况,从中看出发展趋势、基本思想、方法和主要结论,同时从中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深入进行的工作。 本文分四个方面作简要叙述:一、冕洞磁场的经验模式和计算模式;二、冕洞磁场在冕洞内的色球层和过渡区所起的作用;三、冕洞磁场的行星际效应;四、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多行星(如木卫三,水星,地球,木星和土星)和恒星(如太阳)具有内部磁场。对这些磁场的存在和变化的解释对行星科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总结行星和恒星的导电流体内部磁流体力学研究的新近发展和困难。一般由热对流驱动的流动通过磁流体力学过程产生并维持在行星和恒星中的磁场。在行星中磁流体力学过程强烈地受到转动,磁场和球几何位型的综合影响。其动力学的关键方面涉及科里奥利力和洛伦兹力间的相互作用。在太阳中其流线,即处于对流层的薄的剪切流层在太阳的磁流体力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并由之产生了11年太阳黑子周期。本文也给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三维太阳发电机模型。  相似文献   

12.
堵锦生 《天文学进展》1997,15(2):112-119
简要介绍了在1988-1995年期间冕洞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文中共分五个方面:1.冕洞磁场观测研究的新进展;2.冕洞在太阳活动周不同位相时的规律性;3.冕洞区高速太阳风观测的新结果;4.冕洞加热问题;5.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我们对太阳宁静区光球和色球磁场进行了观测。日面中心到边缘的观测表明,太阳宁静区中的小尺度磁结构在从光球到色球的扩展过程中变化不大。日面边缘的观测表明,小尺度磁结构的水平分量在光球和色球都不大。对极区和赤道边缘纵向磁场的比较发现,极区磁场与赤道边缘磁场有着不同的磁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统计分析了1965至1978年期间,在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空间测量到的日球参数的太阳周变化,包括各种基本参数及由它们组成的各种密度和流密度、声速、马赫数及其他无量纲参数。文中论证了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太阳周变化,即冕洞周和黑子周变化,前者随日冕结构寿命增长在1974年达到极大值,找到了人们寻找多年的遵循太阳黑子周变化的参量,并且讨论了冕洞极大和黑子极大年太阳风平均特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22太阳活动周(1986.1—1995.6;CR1771—CR1898)冕洞对地磁扰动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作为长期效应,赤道冕洞数和面积指数随太阳活动周的演化与同期的地磁Ap指数的长期变化基本一致,二者在α=0.01的信度水平上密切相关,表明赤道冕洞不仅对低年的磁扰有贡献,而且对峰年期间地磁扰动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对冕洞的短期地磁效应的研究表明,不论哪种类型的冕洞,在它们过中经后的1—4天,地磁Ap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冕洞比小冕洞引起的地磁效应较强烈;跨越赤道的冕洞比未跨越赤道的同级冕洞引起的地磁效应较强烈  相似文献   

16.
黎辉  樊忠玉 《天文学报》1996,37(3):336-339
HeI10830暗点的观测黎辉,樊忠玉,尤建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210008)关键词两维光谱,HeI10830暗点,速度场自七十年代中期,Harvey等发现从太阳的Hel10830单色象上可以辨认出通常只能在X射线单色象上才能看到的冕洞后,...  相似文献   

17.
太阳磁场观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回顾了近几年国际上太阳磁场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耀斑与磁切和电流的关系,电流螺度和磁螺度,磁场拓扑性,三维磁场外推,色球磁场研究,日冕磁场研究,内网络磁元,磁流和振荡,极区磁场观测以及色球磁元观测等方面内容,同时也介绍了怀柔太阳观测站最近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YOHKOH高分辨率的太阳X射线数据,SOHO的多波段大尺度观测,TRACE的高分辨太阳过渡区资料,为研究太阳磁场从内部到距离几十太阳半径处的大范围演化提供了依据,高效的空间资料结合长期的地面资料,将是正派推动太阳磁场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90年8月29日在太阳东边缘(E90;S12,NOAA/USAF6241)爆发了一个龙卷日珥,本文对这个龙卷日珥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分析和光谱诊断,结果表明:(1)龙卷日珥有规则地螺旋运动上升,上升到最大高度后,日珥内物质无规则地纷纷下坠,这种螺旋运动可能是带电粒子漂移运动产生的电场与日珥内冻结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2)龙卷日珥形态快速变化,最后呈规则的环状结构;(3)龙卷日珥的形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局部区域磁场结构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磁场结构模型,对观测结果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净梵 《天文爱好者》2010,(12):39-43
太阳的磁场 大家知道,罗盘或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示方向,是因为地球存在着磁场。除地球外,其它许多天体也有自己的磁场,我们的恒星太阳就有着很强而且很复杂的磁场。太阳磁场的观测主要来自对光球(太阳黑子所在的层)的观测。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2太阳活动周(1986.1-1995.6;CR1771-CR1898)冕洞对地磁扰动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作为长期效应,赤道冕洞数和面积指数随太阳活动周伦与同期的地磁AP指数的长期变化基本一致,二者在a=0.01扒度水平上密度相关,表明赤道冕洞不仅对低年的磁扰有贡献,而且对峰年期间地磁拓动的贡献不可忽视的。对冕洞的短期地磁效应的研究表明,不论哪种类型的冕洞,在它们过中经后的1-4天,地磁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