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现代医学中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均可参照心悸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胸痹本虚标实,其本虚多以心气亏虚为主,或累及心阳、心阴、心血。《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之推动。脉管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为血之府,通于心。其通畅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气之盛衰。《灵枢·经脉篇》云:“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相似文献   

3.
心悸 ,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 ,心慌不安。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 ,时作时止 ,病情较轻 ;无所触动而悸者 ,谓之怔忡 ,发作无时 ,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 ,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现代医学中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变 ,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 ,均可参照心悸病证进行辨证论治。1 病因病机1 .1 病因 1 .1 .1 体质虚弱 素体虚弱 ,或久病不愈 ,或各种失血 ,造成气血阴阳的亏损 ,以致心失所养 ,发为心悸 ;热病伤阴 ,或房事过度 ,均可导致肾…  相似文献   

4.
<正>胃痛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邪气藏府病形》篇进一步指出"胃病者,腹目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将其病变部位、临  相似文献   

5.
心悸俗称心跳,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轻,怔忡重,临床上心悸是较常见的症状。心悸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病过程中,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各种心律失常;非心血管疾病见于发热、贫血、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甲亢、贫血和使用阿托品等药物的反应等。中医认为心之阴阳气血诸虚时,均可致心失所养而悸。若心火亢盛则扰乱心神而致心悸;痰饮内停,冲逆于心或阻其心气使心跳不安而悸;  相似文献   

6.
<正>祖国医学很早对肿瘤就有认识,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瘤"的病名记载,《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瘤的病因"邪居其间,久而内着",《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到肿瘤的病因是由于"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在不同的部位发为不同的肿瘤,如瘤、骨疽、肉疽等。《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灵枢水胀篇》"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灵枢水胀篇》肠覃"寒气客于肠外……恶气乃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说"百病生于气",说的是很多病都与情志不遂造成的气血经络不通有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很大。中医认为,五行相克,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即意味着肝克脾,因此,人在委屈伤心的时候,肝气郁滞,就伤脾胃。《伤寒杂病论》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  相似文献   

8.
<正>一般的贫血多表现出乏力、出血等症状,易发生外感。中医认为以气、血、阴阳虚损为主,其脏腑涉及肺、脾、心、肝、肾。肺主气,气为血帅,脾运化生血,血为气母,肝藏血,心主血脉,肾主精,精化血,血亦填精,因而贫血病离不开五脏及气、血、精的变化。现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以下论述。1气虚型气虚包括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以乏力为主要表现,肺气虚者以气短为主要症状,脾气虚者伴消化系症状,心气虚者伴心悸症状。还多见头晕、眼花、耳鸣、自汗、食欲不振或便溏、腹泻、  相似文献   

9.
张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230-231
1 中医学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慢性肝炎系西医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肋痛"、"黄疸"、"湿病"、"虚损"、"积聚"范畴.该病病情缠绵,时常反复.临床每见胁肋胀痛,尤以右胁部胀痛为著,胸闷嗳气,脘痞腹胀,纳谷不馨,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大便不调,面色苍黄,头晕耳鸣,口苦乏味,夜寐欠佳,舌质淡红或如常,脉弦或弦细.该病与脾胃密切相关.因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血液生化无碍;若肝气郁结,横乘脾胃,木乘阴土,则见肝脾不调、肝郁脾虚及肝脾两虚等证.反之脾病又可影响于肝,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热郁蒸亦可使肝之疏泄不利,出现脾湿肝郁或肝郁湿热的证候.再则肝与胆互为表里,肝气性喜条达,主疏泄,不受郁遏,郁则经气逆,同时也使得胆腑郁滞或生热,以致出现肝胆郁滞或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等症.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常常反复难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临床探索,用健脾益气法为主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本病病位主在肝脾二脏,尤以脾为主。中医认为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化之源。肝脾二脏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木得土而达”。说明脾胃腐熟、运化、吸收水份,依赖肝木之气的疏泄。正如《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入于胃,全赖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份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份,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另…  相似文献   

11.
逍遥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为中医临床各科所常用,前人曾誉为“肝病第一良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逍遥散主治:“血虚劳倦,五心预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论额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加疟,又疗室女血弱明虚,营卫不和,淡嗽期热,肌体赢瘦,渐成骨蒸”。血以儒养为用,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头目昏重。肝与心乃母与子之脏,肝血虚心血亦常因之而损,故见心论。肢体失于德养则疼痛。血虚内热故见日燥咽干,发热盗汗、颜…  相似文献   

12.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迟脉症、心悸、胸痹、厥症"等范畴[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相关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休,环流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在《临证指南医案》称胸痹:"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  相似文献   

13.
戴媺  陈志雄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0):121-122
肾为五脏之本,性命之根,主骨、藏精、生髓,藏元阴寄元阳.肾气(肾精所化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内经》中已有指出"血"与"骨"、"骨髓"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云:"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还有"血存于骨,而行于脉";《增广补黄帝内经素问》中唐·王冰注释云:"肾之精气,生养骨髓".这些都提示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上精神、气候、饮食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心主血脉,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出现气滞血瘀,故有胸闷,心痛等症。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他脏之阳,例如脾胃失其温煦而运化无能,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以致心失濡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如过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转化为痰浊,气血运行受阻,致使气结血凝而发生胸痛。精神因素方面,七情内伤而致气机不畅,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以致心脉痹阻。如《灵枢.口问篇》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在气侯方面主要是寒邪侵袭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流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如《诸病源侯论》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故...  相似文献   

15.
<正>眩晕是指视物昏花不清,头胀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心悸汗出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笔者据此在临床工作中,多以肝辩证治疗眩晕,每每收到桴鼓之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过早搏动,简称早博,临床以心悸、心前区不适、脉结代为主要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心悸"、"征忡"、"胸痹"等病名中.笔者体会到本病多由心气(阳)虚、心阴虚、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水气凌心所致.拟立六法,用之临床,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孙龙 《家庭用药》2012,(2):24-25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临床上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为主要洽则治疗贫血。  相似文献   

18.
<正>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内伤咳嗽是指咳嗽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以长期咳嗽、咯痰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痛……胃  相似文献   

19.
一、脉的概念中医学认为:“夫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指明脉为血脉,源出于心,而脉搏是心动能的具体表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  相似文献   

20.
浅谈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浩如烟海,其中很早就有关于肺癌的描述和记载。现将肺癌在中医古籍中的文献从病名、病因与发病、病机、临床表现、治则、预后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希望在临床工作中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为中医防治肺癌奠定理论基础。1祖国医学对有关肺癌病名的认识中医文献中虽无肺癌之病名,但在中医古籍中大多以所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主予以命名。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息积、息贲”的记载,《素问?奇病论篇》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灵枢·经筋篇》曰:“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