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独感、领悟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一般健康量表对天津某社区抽取32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数据309份。结果:老人的孤独感在性别(t=2.00,P0.05)、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F(5,303)=3.46,P0.01],领悟社会支持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F(5,303)=3.40,P0.05],老人的一般健康在性别(t=2.54,P0.05)、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F(5,303)=2.65,P0.05]。老人的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老人的孤独感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结论:减少老人的孤独感水平能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依据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干预理念,借鉴多种流派的心理辅导技术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面谈和量表筛选出24名失恋大学生,按照配对原则分为无显著差异的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对实验组进行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和焦虑分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评估。结果:(1)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各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弹性量表、SCL-90分量表(抑郁、焦虑)和自动思维问卷得分差异显著(t=2.46,P0.05;t=-3.38,P0.01;t=-2.27,P0.05;t=-2.84,P0.01;);(2)组内比较,实验组在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在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增强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改善其情绪困扰和负性自动思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提升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辅导方式及效果。方法以江西九江职业大学师范专科19名学生为实验组,对他们进行8次团体辅导干预,本班20名同质同学为对照组,在辅导前后施测心理弹性量表。结果辅导后,实验组在弹性量表的总均分(t=5.14,P〈0.001)、自控性(t=2.77,P〈0.05)、挑战性(t=3.59,P〈0.01)、灵活性(t=4.45,P〈0.001)及乐观倾向(t=3.75,P〈0.01)等四成份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弹性量表得分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对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提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心理韧性方面的作用,探索有效的辅导方案。方法:对241名大一新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根据HKRA得分选取心理韧性高分组(n=40)、心理韧性低分组(n=40),其中低分组又分为低分实验组和低分对照组,选定F1、F6、F8、F9这4个心理韧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低分实验组被试者进行7周的辅导。训练结束后用HKRA和PANAS对低分组进行后测,比较干预前后心理韧性的变化,以及情绪方面的差异。结果:1高心理韧性组的PANAS积极情绪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组(t=2.243,P0.05),消极情绪显著低于低心理韧性组(t=5.432,P0.01);HKRA总分与PANAS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r=0.359,P0.05),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01,P0.01);2干预后,实验组HKRA量表F1、F6、F8因子的分值显著高于干预前(t=8.951,7.522,6.439,P0.01),F9因子与干预前没有显著差异(t=0.484,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F1、F6、F8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3,2.503,2.494,P0.05),F9因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t=0.565,P0.05);3干预后实验组的PANAS量表积极情绪显著高于干预前(t=2.240,P0.05),消极情绪显著低于干预前(t=2.578,P0.05);实验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对照组(t=2.155,P0.05),消极情绪显著低于对照组(t=2.895,P0.01)。结论:1自编的团体辅导方案干预有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并改善情绪,尤其是通过微信群完成课后作业并分享的形式受到欢迎;2团体咨询中的互助联盟是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的关键;3心理韧性与积极、消极情绪显著相关,心理韧性的提高可以带来不良情绪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以校园广播、网络、海报等形式招募团体成员,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筛选出24名学生,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结果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t=-2.99,P0.01),人际信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组内比较,实验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6.97,P0.001;t=-3.28,P0.01),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团体认知行为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市养老院的失独老人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实验组进行以团体认知行为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对照组进行一般陪伴,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探究两者前后测实验数据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失独老人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干预后实验组失独老人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失独老人的水平(t=4.909~3.206,P0.01);实验组失独老人干预后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t=15.057~5.785,P0.01),对照组失独老人干预前后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对失独老人进行了有效干预,比较好地提高了失独老人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上海某高校15名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为舞动心理团体辅导组(实验组),15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社交焦虑进行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在实施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对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任何显著差异(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为期8周的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相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t=-2.412,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t=-1.434,P0.05)。结论: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积极干预效果,对于大学生自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孤独状况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孤独量表问卷(CLS)对宁波市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两个班选出量表总分前30名的学生作为被试团体,将这3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给予8次团体心理辅导,并在辅导后再次使用儿童孤独量表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当前小学生孤独状况比较严重。②实验组在干预前后的孤独状况有显著差异(t=5.209,P0.01)。③干预后,两组小学生孤独状况存在显著差异(t=-2.853,P0.05)。结论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孤独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对23名大学生进行连续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选择另外24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使用中文版韧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韧性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差异显著(t=5.838,P0.001);2实验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韧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民工的孤独感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间的相关。方法采用孤独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30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1农民工孤独感均分显著高于警察、大学生、老年人(t=4.43,P0.01;t=3.98,P0.01;t=6.18,P0.01);2农民工孤独感与总社会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52,P0.01;r=-0.26,P0.01),而与家庭支持相关不显著。结论农民工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且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修订版(CIA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感量表(UCLA)对广州两所高职院校共657名高职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网络成瘾检出率为2.3%,网络依赖为16%;②低领悟社会支持组高职生在网络成瘾倾向得分高于中、高领悟社会支持组(F=5.44,P0.01);处于严重孤独水平的高职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得分高于其他各组(F=9.07,P0.01);③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与网络成瘾倾向呈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1);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孤独感程度存在负相关(P0.01);④孤独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率为69.6%。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对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进行测定及采取有效改善措施,有助于对高职生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某大学2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在家庭功能的角色扮演、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得分以及孤独感、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庭内支持与社会总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t=2.643,2.661,2.81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与老人的孝顺期待、子女间亲子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亲子社会支持问卷对四川自贡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常模(t=8.326,P<0.001);低亲子支持的农村老人孤独感显著高于中、高亲子支持的农村老人的孤独感(F=8.121,P<0.001).结论 ①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较高;②亲子社会支持对老人的孤独感体验有显著的影响,老人的亲子支持越低,孤独感越高.  相似文献   

14.
硕士研究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现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太原市3所大学的3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人际信任(t=4.221,P0.001)和支持的利用度(t=-3.375,P=0.001)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支持(t=2.268,P0.05)、社会支持总分(t=2.292,P0.05)在是否婚恋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在年级上存在差异(F=3.17,P0.05);②人际信任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存在负相关(R=-0.21,P0.05),和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R=0.32,P0.05),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01);③通过逐步回归,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29.6%的变化量。结论研究生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两两呈显著相关,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UCLA孤独量表对204名贫困生和19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师贫困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058,P〈0.05),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的差异不显著;②高师贫困生的社会支持不存在性别差异,支持利用度年级差异显著(F=3.328,P〈0.05),大一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③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高师贫困生孤独感差异显著(F=26.737,P〈0.001),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④回归分析表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客观支持均能负向预测孤独感(β=-0.276,P〈0.001;β=-0.230,P〈0.01;β=-0.174,P〈0.05)。结论高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客观支持存在差异,高师贫困生支持利用度的年级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团体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人编制的团体依恋问卷(ECR-G)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91名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年级变量在团体依恋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3.16,P<0.05);②团体依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0.162,P<0.01);③高师生团体依恋的回避维度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t=-9.116,P<0.001).结论 高师生团体依恋对孤独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其团体依恋来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与普通成年男性的比较,分析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①在客观支持度,社会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得分与普通成年人相比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t=-6.47,-9.55,-6.39;P<0.001),在主观支持度上,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得分与普通成年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t=-2.42,P<0.05);②不同婚姻状况的男性戒毒劳教人员在支持总分(F=3.185,P<0.05)、客观支持度(F=4.424,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工作状况的男性戒毒劳教人员在支持总分(F=4.195,P<.05)、客观支持度(F=5.017,P<.01)、主观支持度(F=3.226,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④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状况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上交互作用显著(∧=0.920,P<0.01);⑤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婚姻状况和工作状况在客观社会支持度上交互作用显著(∧=0.905,P<0.01).结论 男性戎毒劳教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较差,婚姻、工作等对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社会支持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各维度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市某大学374名学生,分别用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孤独量表、信任他人量表和人脸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微博使用者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2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未使用者(t=-3.907,-2.060;P0.01),而在社交回避因子上,微博使用者得分显著高于未使用者(t=2.890,P0.05);2自尊与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幸福感呈正相关(P0.01),而与社交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P0.01),与社交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P0.01);社交回避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与人际信任、幸福感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与非使用者相比,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差;微博使用者的自尊、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孤独感、人际信任及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艾滋病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为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SSRS)对342名河南省县、乡、村三级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采用SPSS 11.5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艾滋病医护人员的主观社会支持在年龄(t=-2.100,P<0.05)、职称(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