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响。方法:2004-05/06以中原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测查对象,运用自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练情况调查问卷、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为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身体锻炼项目、时间及强度等因素与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等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和无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在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②男、女大学生锻炼者在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方面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③长时间的乒乓球、羽毛球锻炼(M=32.237,n=11)和中等时间的身体素质类练习(M=35.237,n=50)更容易取得焦虑方面的心理效益;采取小强度或中等强度锻炼(M=37.059;M=37.358)较大强度锻炼(M=41.866)更适宜减轻焦虑程度(P<0.01)。④不同的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改善有锻炼习惯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乒羽类项目(M=282.816)和素质类项目(M=280.442)较足蓝类项目(M=264.488)更易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P<0.01);而小强度的锻炼(M=283.957)比大强度锻炼(M=265.401)更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P<0.01)。结论:改善大学  相似文献   

2.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心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者是否需合并抗抑郁剂治疗及不同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心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完成观察治疗者87例。对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NS)及修订的巴氏指数量表(MBI)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CNS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及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MBI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及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HAMD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lt;0.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HAMA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及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帕罗西汀与丙米嗪对焦虑、抑郁症状有效率为87%及85%,明显优于对照组缓解率47%,帕罗西汀、丙米嗪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率分别为90%,70%,57%(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P&;lt;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P&;gt;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心理障碍者需合并抗抑郁剂治疗,帕罗西汀与丙米嗪抗焦虑、抑郁疗效相同,前者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对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多导睡眠监测对老年人焦虑情绪及其睡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前后焦虑情绪及其睡眠的变化的研究。方法 对20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OI)检查和PSG监测。结果 PSG监测患者前后SAS标准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监测前后入睡时间(P&;lt;0.01)有显著差异,醒后疲乏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9,P&;lt;0.05),实际睡眠时问(P&;gt;0.05)及觉醒次数(P&;gt;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SG监测不引起被监测者焦虑情绪,但延长老年患者入睡时间,并使被监测者晨起后感到疲乏或疲乏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褪黑素抗癫痫的机制。方法:应用SP法研究戊四氮致癫痫大鼠和褪黑素抗癫痫大鼠海马谷氨酸受体ζ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ζ1,NMDAζ1)和γ-氨基丁酸受体Aα1(r-aminobutyric acid-A recepter α1,GABAAR α1)的变化。结果:海马NMDAζl表达在戊四氮致癫痫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q吸光度=6.34,P&;lt;0.01;q阳性率=9.394,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明显低于戊四氮致癫痫组(q吸光度=6.01,P&;lt;0.01;q阳性率=9.000,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吸光度=0.032,P&;gt;0.05;q阳性率=0.4015,P&;gt;0.05);海马GABAARα1表达在戊四氮致癫痫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吸光度=4.65,P&;lt;0.01;q阳性率=5.3,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明显高于戊四氮致癫痫组(q吸光度=4.58,P&;lt;0.01;q吸光度=5.21,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吸光度=0.07,P&;gt;0.05;q吸光度=0.097,P&;gt;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NMDAζ1和激活海马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GABAARα1的活性与表达,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抑制癫痫的形成及发展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区组随机和单盲法分为牵引组、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近期疗效。结果:牵引组、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05,18.421,18.139;P&;lt;0.01);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较牵引组治疗后差异积分有显著性意义(t=6.464,6.453,P&;lt;0.01);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治疗后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21,P&;gt;0.05);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显效率无差别,但平均疗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4,P&;lt;0.05);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较牵引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359,P&;lt;0.01)。结论:推拿加功能锻炼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性质、部位及程度与情感障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性质、部位和程度与情感障碍是否相关,并初步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02-01/2004-01安阳地区医院内六科收治的86例伴有情感障碍脑卒中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分析与脑卒中发生的性质、部位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存在抑郁[(56&;#177;11)分,t=10.827],焦虑[(49&;#177;8)分,t=5.525]障碍;脑出血组存在抑郁[(54&;#177;8)分,t=9.276],焦虑[(47&;#177;9)分,t=4.011]障碍(P&;lt;0.01),与脑卒中病灶的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不同部位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左半球48.4%,多于右半球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中、重3组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脑卒中出现情感障碍,其发生与病灶性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关,与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对配偶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对配偶的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配偶进行调查。结果 100例配偶的SDS和SAS得分分别为45&;#177;6和39&;#177;7,分别明显高于国家常模(t=5.0,2.58,P&;lt;0.01);男患者配偶的SDS得分显著高于女患者配偶的得分(t=3.49,P&;lt;0.01),SAS得分两者无差异(t=1.48,P&;gt;0.05);农村患者配偶的SDS得分明显高于城市患者配偶的得分(t=3.59,P&;lt;0.05),而SAS得分两者患者配偶的得分无差异(t=1.52,P&;gt;0.05);在SCSQ得分中。男女患者配偶间及农村城市患者配偶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无明显差异(t=0.78与1.8,P&;gt;0.05);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中,男患者配偶得分明显高于女患者配偶得分(t=3.43.P&;lt;0.01)农村患者配偶得分明显高于城市患者配偶的得分(t=2.43,P&;lt;0.05);相关分析可见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分与抑郁和焦虑得分均呈正相关(t=0.507,P&;lt;0.0l和r=0.215,P&;lt;0.05),积极应对方式分与一般状况及焦虑抑郁等无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发病可导致配偶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尤以男患者配偶和农村患者配偶为重);配偶的情绪影响(尤其是抑郁)会加重其消极应对方式,建议给予其适当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当前的诊断分类标准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疾病单元,但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共患率.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认识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学的特征,对介入临床康复干预措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学的特征,以阐明它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两所大学医院的精神科。对象:1999-11/2000-11在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住院的患者;按DSM—Ⅳ诊断标准收集2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共病组)、30例主要抑郁症患者(抑郁组)、14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和6例惊恐障碍患者(焦虑组)。方法:对所有病例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病史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调查评定,并作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测定。上述指标进行三组间比较或与中国常模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情况、HAMD,HAMA,LFS,SSRS,EPQ的评定结果和血浆5-羟色胺、NE水平。结果:(1)共病组年龄[(46.4&;#177;9.2)岁]较抑郁组[(374&;#177;11.3)岁]和焦虑组[(34.7&;#177;7.4)岁]大、起病晚(P&;lt;0.01)。(2)共病组急性起病者(13例)显著多于抑郁组(9例)和焦虑组(2例)(P&;lt;0.01)。(3)共病组的家族史(8例)与抑郁组(10例)相似(P&;gt;0.05)。(4)共病组(23例)的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焦虑组(6例)(P&;lt;0.01)。(5)共病组的HAMD评分(42.32&;#177;7.26)显著高于抑郁组(30.70&;#177;7.69)和焦虑组(22.20&;#177;6.18)(P&;lt;0.01)。(6)共病组的HAMA评分(27.48&;#177;7.23)显著高于抑郁组(18.07&;#177;6.20)和焦虑组(23.00&;#177;6.84)(P&;lt;0.01)。(7)共病组的起效时间[(12.4&;#177;7.5)d]与抑郁组[(11.7&;#177;8.0)d]和焦虑组[(9.6&;#177;6.7)d]的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共病组的显效时间[(52.2&;#177;21.2)d]稍长于抑郁组[(62.2&;#177;17.1)d](P&;gt;0.05),但显著长于焦虑组[(32.9&;#177;20.6)d](P&;lt;0.01)。而共病组出院时的显效率(92%)与抑郁组(87%)和焦虑组(85%)的差异无显著性(P&;gt;0.05)。(8)共病组的负性生活事件评分(22.1&;#177;15.7)与抑郁组(26.7&;#177;16.8)、焦虑组(29.8&;#177;19.6)差异无显著性(P&;gt;0.05)。(9)共病组的社会支持分(43.5&;#177;7.9)显著高于抑郁组(36.2&;#177;8.5)(P&;lt;0.01),而与焦虑组(39.9&;#177;9.3)差异无显著性(P&;gt;0.05)。(10)共病组和抑郁组、焦虑组一样,EPQ的神经质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lt;0.05~0.01)。(11)共病组存在着血浆单胺神经递质的异常,但与抑郁组、焦虑组均无显著差异(P&;gt;0.05)。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不同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特征,但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证明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新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9.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米氮平(商品名:瑞美隆)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分别对服用瑞美隆和氟西汀的9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观察,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估和比较这两种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过6周治疗,瑞美隆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5%.和63%,与氟西汀组(90%,5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8~0.39,P&;gt;0.05)。而两组内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0.52~3.94,P&;lt;0.01)。治疗1周后,瑞美隆组的有效率(63%)高于氟西汀组(31%),差异有显著性(χ^2=9.41,P&;lt;0.05)。与氟西汀组相比,瑞美隆组嗜睡发生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χ^2=5.55,P&;lt;0.05)。氟西汀组失眠、兴奋或激越等副反应发生率高于瑞美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44,P&;lt;0.05)。不同起始剂量瑞美隆和氟西汀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无显著差异(t=1.57~2.09,P&;gt;0.05),但起始量15mg/d的瑞美隆的嗜睡和眩晕或头昏副反应发生率低于30mg/d者(χ^2=5.35~9.52,P&;lt;0.05)。结论:瑞美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起效较快,且有改善焦虑及睡眠作用,治疗宜从低剂量开始。  相似文献   

10.
利培酮的内分泌副作用对女性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副作用对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利培酮治疗的女性患者(18~43岁)58例,首次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月经规律,利培酮单一治疗至少6个月,测血清催乳素、皮质醇、雌二醇、睾酮、促甲状腺素水平及基础体温,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结果:利培酮治疗后58例中,14例月经规律,23例月经不规律,21例闭经。44例有溢乳。研究组53例雌二醇≤50.0ng/L。研究组催乳素(中位数98.0μ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数9.3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7.0,P&;lt;0.01);睾酮水平(μg/L)研究组(1.1&;#177;0.4)显著高于对照组(0.5&;#177;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2,P&;lt;0.01)。两组间皮质醇、促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按月经情况分组比较,月经规律组、不规律组与闭经组3组间HAMD量表的绝望感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71,P&;lt;0.05)。3组GQOLI-74的睡眠与精力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968,P&;lt;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各激素水平与各临床量表的焦虑,抑郁因子间均无显著关(r=-0.132~0.258,P&;gt;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后出现的内分泌副作用可能对患者情绪、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白癜风患者心理问题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癜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8例白癜风患者,将患者按照皮损部位分为两组,A组为白癜风皮损位于暴露部位,B组为皮损位于非暴露部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症状量化评分,并在两组间量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SCL-90人际关系的因子分A组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抑郁、焦虑因子分A组也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HAMA,HAMD评分A组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而且A组HAMA&;gt;14分,存在焦虑症状,HAMD&;gt;10分,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结讫:白癜风对外貌的影响造成患者人际关系敏感,长期的迁延不愈可能产生抑郁、焦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对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老年2型糖尿病43例。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并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Ⅲ度以上心力衰竭、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等病例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将4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小剂量二盐酸氟哌噻吨与小剂量盐酸四甲蒽丙胺的合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分及血糖水平的改变。结果:①对照组:SDS,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gt;0.05);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2 h)治疗后较治疗前有较明显下降(t=2.102—2.197,P&;lt;0.05)。②治疗组:SDS、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91~2.507,P&;lt;0.05);空腹血糖、PBG2h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下降(4.15&;#177;2.91),(4.48&;#177;3.19)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28—2.540,P&;lt;0.05)。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周的SDS,SAS评分及空腹血糖、PBG2h水平均有明显降低(t=2.973~3.074,P&;lt;0.01及t=2.370—2.396。P&;lt;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抗焦虑治疗,除抑郁、焦虑症状减轻外,血糖水平的控制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降血糖治疗。  相似文献   

13.
认知教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教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躯体症状康复的影响。方法:2000—01/2003—12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6例中选择择期心脏介入治疗成功的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认知教育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医疗护理,认知教育组在接受常规医疗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认知教育。观察冠心病介入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及不适反应,并在入院时及手术后进行2次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认知教育组患者术中出现血压过高或血压过低、低血糖反应,术后出现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x^2=4.94~19.05,P&;lt;0.05~0.01);术后焦虑的发生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39%)(x^2=4.624,P&;lt;0.05),而抑郁发生率(18%)虽较对照组(32%)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后认知教育组SDS和SAS总评分明显低于较同期对照组(t=6.124,7.028,P&;lt;0.01),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24.651,22.081,P&;lt;0.01)。结论:系统认知教育可促进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4.
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大学新生适应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较大样本的团体心理疗法治疗适应障碍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探索运用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有效性。设计:回顾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取心理测评量表(SCL-90)和心理门诊约谈,从南京某医学院1999,2000两个新生年级1126名新生中随机抽样适应障碍新生各分一组,每组30人,运用团体疗法的基本技术,团体讨论、心理剧、放松练习等主要方法,结合自我评价表和心理量表前后对比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大学新生在治疗前后心理健康和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后,1999级新生分享经验(7.10&;#177;1.40,7.23&;#177;1.48)、信任自己(5.87&;#177;2.14,7.48&;#177;1.70)等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意义(t=2.01,P&;lt;0.05,t=3.37,P&;lt;0.01);2000级新生分享经验等差异显著(t=2.41,P&;lt;0.05),喜欢参与的差异高度显著(t=3.05,P&;lt;0.01),关怀别人、信任自己等差异高度显著(t=5.01,4.12,P&;lt;0.001)。②治疗前后,1999级新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26~2.50.P&;lt;0.05;t=2.88~3.15,P&;lt;0.01);2000级新生躯体化、恐怖、抑郁方面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67,2.10,P&;lt;0.05;t=2.94,P&;lt;0.01)。③1999,2000级治疗前后自我评价同时比较,治疗前关怀别人、有责任感、了解别人的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09,P&;lt;0.05;t=2.80,P&;lt;0.01;t=3.82,P&;lt;0.001);治疗后关怀别人、信任自己等4方面差异显著(t=2.47,2.17,P&;lt;0.01);心理健康同时相互比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精神病性差异显著(t=2.09,P&;lt;0.05)。结论:团体心理疗法是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评价的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5.
尿毒症患者的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心理支持和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8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分别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尿毒症患者有70%(69/9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在分析比较中,初期透析患者抑郁发生较多;存在并发症者抑郁发生情况与无并发症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1.05,P&;lt;0.01);抑郁患者发生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疲劳及皮肤瘙痒的情况与无抑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9.60,28.77,22.16,P&;lt;0.01);社交隔离和医疗费用高、经济窘迫、家庭支持差等因素在抑郁患者中发生情况显著高于无抑郁患者(x^2=29.60,28.77,22.16,P&;lt;0.01);有无抑郁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5835,0.7098,2.17,P&;gt;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着较高的抑郁发生率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应重视预防和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以促进精神生理的康复,延缓尿毒症进展。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与血脂代谢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血脂代谢异常。方法:测定2000-05/09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住院的44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胰岛素及C-肽,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的空腹胰岛素(fastmg insulin,FINS)、C-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脑梗死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ISI与FINS(r=-0.82~-0.71,P&;lt;0.001),C-肽(r=-0.55~-0.53,P&;lt;0.01),ApoB(r=-0.46~-0.45.P&;lt;0.05)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0.56~-0.58,P&;lt;0.01)呈显著负相关,与HDL(r=0.50~0.55,P&;lt;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者抑郁的发生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IdD)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45例PD患者(PD组)和30例对照组进行测试,检测事件相关电位的潜伏期及P3的波幅,并与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运动功能障碍、脑萎缩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组抑郁发生率49%,对照组抑郁发生率1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01,P&;lt;0.01)。病程&;gt;5年的PD患者抑郁的发生明显高于病程≤5年的患者(x^2=28.96,P&;lt;0.01);运动功能障碍越重的患者越易发生抑郁(x^2=5.17,P&;lt;0.05);有脑萎缩的PD患者中抑郁的发生高于无脑萎缩的PD患者(x^2=13.55,P&;lt;0.01)。PD患者中有27例(60%)N2,P3的潜伏期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80,P&;lt;0.01);PD组N2,P3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7.78,P&;lt;0.001),PD组P3的波幅较对照组降低(t=10.69,P&;lt;0.05)。脑萎缩、长时间应用抗胆碱药与N2,P3的潜伏期成正相关(r=0.2839—0.2879,P&;lt;0.05),与P3的波幅成负相关(r=-0.321,P&;lt;0.05),年龄、病程、运动功能障碍、受教育年限与P3的潜伏期及P3的波幅无相关性。结论: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异常主要表现N2,P3的潜伏期延长和P3波幅降低,脑萎缩和长时间应用抗胆碱药是N2,P3异常的重要因素。PD患者的抑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主要为器质性因素,大脑功能及皮质下结构的损害可能是PD发生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9例脑出血患者及28例正常人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存在抑郁[(56&;#177;11)分,t=10.827]、焦虑[(49&;#177;8)分,t=5.525]障碍;脑出血组患者存在抑郁[(54&;#177;8)分,t=9.276]、焦虑(47&;#177;9)分,t=4.011]障碍(P&;lt;0.001),与脑卒中的病灶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左、右半球病灶发生情感障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可出现情感障碍,其发生与病灶的性质和左右半球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四川大学医学观察区学生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观察区和非观察区的103名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8份,并按性别及近期生活事件影响等因素将70个分别来自于观察区和非观察区的学生进行配对分析;比较了48名学生在入住和离开观察区时的心理状况。结果:观察区和非观察区学生的焦虑及抑郁水平均低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并有显著性意义(t=-19.596,-18.004,-9.813.-8.240.P&;lt;0.01),配对分析表明,观察组的抑郁分数比对照组更低(t=-3.753.P&;lt;0.0l),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分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84,2.458,2131;P均&;lt;0.05),而应付混合型分数更低(t=-2.443;P&;lt;0.05),EPQ人格问卷的E量表分更高,P量表分更低,均有显著性意义(t=2.107,-2.277;P&;lt;均0.05),两组在防御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区学生在离开观察区时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4,2.242;P&;lt;0.05)。结论:在传染性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四川大学医学观察区和非观察区的学生心理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足浴和足部按摩对腹部术后患者情绪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红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700-2701
目的:观察足浴、足部按摩对腹部术后患者情绪改善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筛选病例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腹外科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足浴、足部按摩等。两组患者实验前后分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尔顿焦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RSD)24项评定及胃肠功能恢复评定。结果:经1周实验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情绪状态SDS总分、SAS总分及HRSD和HAM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善,而治疗组可见分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2.24,2.28,P&;lt;0.05;t=2.99,3.14,P&;lt;0.01)。治疗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7,2.30,P&;lt;0.05)。结论:足浴、足部按摩对患者的情绪改善及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