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过去20多年来,由于强效抗排斥药物的应用以及对感染的进一步控制,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短期存活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长期的移植存活率仍不尽如人意。首次移植后仅10年,就有50%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将返回透析治疗。尽可能地提高长期存活是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导致移植器官长期存活不佳的原因主要为亚临床排斥,以及与免疫抑制剂相关的毒性反应。因此,找到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寻求充分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以预防排斥反应和最大程度地减少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平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下文将通过对两项大型临床试验的介绍,揭示吗替麦考酚酯(骁悉。)在肾移植治疗中所具有的一些令人欣赏的益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以及对移植免疫的进一步认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肾移植物1年存活率大为提高,但长期存活率提高不甚明显。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已成为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以往称之为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近年来多用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或慢性移植物失功(1ate graft loss)来描述。  相似文献   

3.
近期移植肾排斥反应对长期存活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同种肾移植的症结所在依然是怎样提高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由于移植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同种肾移植近期效果明显提高,移植肾1年存活率超过90%,尸肾移植物半数存活时间(T1/2)亦由原来的6.7年延长至90年代的10.9年,但长期效果还不尽人意。影响长期存活的因素很多,如供肾质量、缺血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GDF)、淋巴毒交叉反应、HLA配型、免疫抑制剂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改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急性排斥(AR)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善,移植肾的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本期将介绍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免疫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逐年增加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 ,大大地改善了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是并没有明显降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移植免疫学的进步为肾移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 ,国际肾移植技术蓬勃发展 ,目前广泛采用的尸体肾移植及未来转基因猪肾的开辟为肾移植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仍然是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因此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本文就近几年来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现状及未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生物制剂诱导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显著增加了肾移植术后短期效果。肾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rgjection,AR)显著减少,1 a人/肾存活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肾移植后远期存活率改善并不乐观[1-2]。对肾移植术后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体化治疗,能够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移植科对长期存活的异常肾移植受者91例进行了个体化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异位肾移植术后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在临床实用价值,技术成熟程度及移植效果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对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研究逐年增加,尤其环孢素A的问世有效抑制了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尸体肾移植的长期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随着肾移植技术的提高和多种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手术不断完善,现对临床2009 年1月~12月我院共施行肾移植手术9例,全部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再次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39例再次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肾移植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初次肾移植(分别为76.5%、64.2%、56.5%和87.1%、75.1%、68.2%, 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阴性受者,使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是否切除失功肾对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个体高免疫状态是再次肾移植的危险因素,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组织配型,进行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次移植肾的存活.如没有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不主张切除原移植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我院肾移植存活情况,更好地提高人肾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1年11月~2003年6月共施行102例肾移植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成年人肾成活率81.3%,人肾存活时间:5年以上者28例,10年以上者3例,最长20年,术后存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①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②良好的组织配型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基础。③快速的取肾和娴熟的技巧是保证肾移植的关键。④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提高人肾存活率。⑤迟发性急排、慢性排斥反应和肾药物中毒是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⑥对移植肾患者的随访和管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所必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尸体肾移植存活已4年以上2例的临床经过,对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供、受者的选择以青壮年为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特别是输血可提高存活率。免疫抑制剂的恰当应用、合并症的防治以及排斥反应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控制有利于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1.
异体肾移植术后口服免疫抑制剂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秋梅 《右江医学》2004,32(5):515-515
肾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尿毒症患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异体移植术后患者均发生排斥反应,而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抑制剂是通过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来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药物之一,肾移植手术成功后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药物恰当组合和合理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按医嘱正确指导患者服用免疫  相似文献   

12.
于竞璟  罗新玲  邵丽 《新疆医学》2006,36(5):231-232
活体肾移植比尸体肾移植组织配型的适合程度高、大大减少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较少出现并发症,使受体的生存时间延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长期存活率比尸体供肾移植明显提高控。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相对减少,移植肾存活时间延长。异体肾移植肾源日趋紧张,故活体肾移植在我国越来越广泛。我院自2003年至今共做了三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供体肾摘取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是治疗晚期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最有效治疗方法,短期存活率已达很高水平,但长期存活率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器官排斥的临床治疗中,已有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但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不佳,而且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引起骨髓抑制、肿瘤、感染、移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后近期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减少,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令人鼓舞。然而,肾脏移植后10年的人/肾长期存活并未见明显提高。随着肾移植患者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慢性移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又进入等待二次肾脏移植的队伍中,从而使供移植器官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在器官移植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改善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至关重要。尽管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得到改进并应用于移植临床,但却未能阻止CAN的发展,CAN依然是晚期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CAN是移植肾病理慢性损伤所导致的组织学上的表现,即CAN  相似文献   

15.
梁秋梅  莫新少 《微创医学》2005,24(4):648-649
高血压为肾移植受者(RTR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环孢素(CS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移植物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肾移植术后高血压(PTH)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率可达90%[1].导致PTH常见的原因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动脉狭窄;肾移植术后体重增加.肾移植术后早期持续高血压易造成心、脑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一个重要非免疫因素,对移植肾长期存活产生重要影响[2,3].本文对PTH的护理作一棕述.  相似文献   

16.
1953年美国Hume等获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初步成功,此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尤其在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投入临床使用后,使排斥反应有所下降,移植肾的存活率及存活时间均有提高,肾移植术已成为较好的一种慢性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肾移植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供受者之间配型以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人肾存活率95%/95%,19例恢复工作,1例死亡,未出现外科并发症,术后4例出现加速排斥反应,2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高质量的供肾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严格的HLA配型和术后合理用药是提高长期存活的关键;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梁秋梅  莫新少 《医学文选》2005,24(4):648-649
高血压为肾移植受者(RTR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环孢素(CS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移植物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肾移植术后高血压(PTH)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率可达90%[1]。导致PTH常见的原因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动脉狭窄;肾移植术后体重增加。肾移植术后早期持续高血压易造成心、脑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一个重要非免疫因素,对移植肾长期存活产生重要影响[2,3]。本文对PTH的护理作一棕述。1PTH的诊断标准PTH是指肾移植术后未用任何降压药物治疗时患者的收缩压≤140mm…  相似文献   

19.
杜斌  薛武军 《医学综述》2001,7(3):158-161
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 ,移植脏器无疑要经历进行性免疫排斥反应 ,功能丧失。在过去的 40年 ,免疫抑制治疗有很大的发展 ,使实质脏器移植成为一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肾、心、肺、肝和胰腺移植取得了良好的短期效果 ,目前多数中心移植肾 1年存活率达 80 %~ 90 % ,其他脏器的短期存活率也接近此值。短期生存率的提高主要是对急性排斥反应较好进行防治的结果。相比之下 ,移植脏器的长期存活仍是一个主要问题。晚期移植脏器的功能丧失主要是由慢性排斥所致。慢性排斥是一种有待进一步阐明的临床病理现象 ,由免疫反应介导 ,但目前免疫抑制治…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术后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37.5岁(17~58岁),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亚临床排斥组),异常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随访观察两组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病人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