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16、Bcl-2、C-erbB-2的异常表达及HPV感染与涎腺肿瘤病理生物学特征间关系及临床意义,为涎腺恶性肿瘤有效防治提供实验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PCB技术检测p16、Bcl-2、C-erbB-2蛋白的表达及HPV感染情况,并用图像分析仪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多形性腺瘤中p16、Bcl-2、CerbB-2、Bcl-2间无相关性( P>0.05),多形性腺瘤中HPV感染率为9.7%,低于涎腺恶性肿瘤HPV感染率27.05%,而涎腺非肿瘤组织组无一例检出HPV16、18型DNA,差异显著(P<0.05)。结论:(1)免疫组化法检测p16、Bcl-2、C-erbB-2在细胞内的表达可对良恶性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评估,并可作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涎腺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指标。(2)C-erbB-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有关。(3)HPV16、18型感染与一部分涎腺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as及c-erbB-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ras、c-erbB-2在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织的阳性率为0;ras在良性多形性腺瘤(BPA)的阳性率为50.0%,在恶性多形性腺瘤(MPA)为61.5%,均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加(P<0.0005);c-erbB-2在BPA阳性率为19.2%,在MPA为53.9%,均较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0.0005),且MPA阳性率较BPA显著升高(P<0.005),复发组阳性率也明显升高.结论ras过表达对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起始动作用,c-erbB-2过表达则可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及恶性转化,并可能是其复发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PCNA,bcl-2,c-myc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和增殖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恶性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异常在涎腺肿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的共同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18型与涎腺肿瘤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引物PCR法为44例涎腺肿瘤组织标本中31例HPVs阳性组织DNA进行分型检测.结果检出HPV16E7阳性率为13.60%,HPV18E7阳性率为47.72%,涎腺肿瘤组织中HPV18E7阳性率明显高于HPV16E7阳性率;恶性肿瘤组中HPV16E7和HPV18E7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结论HPV18型感染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PV16,18型E7基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PA)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44V6的表达研究,探讨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潜能,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PPA)30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MPA)24例、腭腺多形性腺瘤(PLPA) 26例以及正常腮腺、颌下腺及腭部腺体组织各10例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CNA、CD44V6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涎腺瘤体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类涎腺中肿瘤PCNA和CD44V6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均存在明显增殖潜能,但肿瘤生物活性相对稳定.手术治疗中应保持其形态完整,扩大切除是预防瘤体复发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人体腮腺及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正常腮腺组织、3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29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CNA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PCNA、Ki67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Ki67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Ki67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Ki67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原癌基因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病理生物学特征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涎腺恶性肿瘤有效防治提供实验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涎腺恶性肿瘤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31例及涎腺非肿瘤组织14例的C-erbB-2、PCNA及p16蛋白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多形性腺瘤中C-erbB-2、PCNA、p16阳性率分别为38.7%、71.0%、77.4%,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阳性率76.7%、86.7%、80.0%,但仅C-erbB-2两者间P〈0.05。涎腺恶性肿瘤中PCNA与C-erbB-2、p16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p16、原癌基因C-erbB-2、PCNA在细胞内的表达可对良恶性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ras及c erbB 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 ,观察ras、c erbB 2在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织的阳性率为 0 ;ras在良性多形性腺瘤 (BPA)的阳性率为 5 0 0 % ,在恶性多形性腺瘤 (MPA)为 6 1 5 % ,均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加 (P <0 0 0 0 5 ) ;c erbB 2在BPA阳性率为 19 2 % ,在MPA为 5 3 9% ,均较正常组织显著升高 (P <0 0 0 0 5 ) ,且MPA阳性率较BPA显著升高 (P <0 0 0 5 ) ,复发组阳性率也明显升高。结论 :ras过表达对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起始动作用 ,c erbB 2过表达则可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及恶性转化 ,并可能是其复发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组织P185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2 0例多形性腺瘤 (PA) ,12例腺淋巴瘤 (AL) ,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 (MPA)和 2 5例腺样囊性癌 (ACC)中neu基因的表达产物P185蛋白。结果 :PA组织中P185蛋白的阳性率为 10 .0 % (2 / 2 0 )。MPA组织中的阳性率为 5 7.9% (11/19)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中P185的阳性率为 10 0 % ,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 48.6 %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neu基因的表达产物P185蛋白在PA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P185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为临床外科选择术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 P5 3蛋白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检测 42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 9例瘤旁涎腺组织 P5 3蛋白表达。结果 :瘤旁涎腺组织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 3 .3 3 % ,与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8.3 3 %、5 3 .3 3 %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涎腺恶性肿瘤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无关 (P>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存在 P5 3基因突变 ,P5 3蛋白在涎腺良性病变中有不同表达 ,表达情况可能与其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2例涎腺肿瘤中VEGF与MVD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行分析。结果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MVD在涎腺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5);但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肿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不明显,但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VEGF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与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进行观察,分析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与涎腺肿瘤的相关性.结果p53与bcl-2基因呈正相关(P<0.05),c-myc与p53,bcl-2,PCNA基因呈正相关(P<0.05),PCNA基因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P<0.05),而细胞凋亡与c-myc,p53,bcl-2基因间无相关性(P>0.05).Fisher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用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对涎腺肿瘤进行判别,判别符合率为84.3%.结论涎腺肿瘤是多种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涎腺肿瘤中存在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紊乱;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可作为良恶性涎腺肿瘤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腮腺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正常腮腺组织,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作为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2006年间收治的469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40.2岁和48.7岁,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0.7∶1和1.3∶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2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二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腮腺和腭部的小涎腺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8例涎腺肿瘤中MMP-2与HSP70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MMP-2、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1);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P〈0.01)。结论在涎腺肿瘤中,MMP-2、HSP70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意义,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涎腺良、恶性多形腺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45例患有多形性腺瘤的病患和42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病患,同时选取同一时期66例正常涎腺切除术的病患进行比较。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分析比较,在每一张切片中选取5个随机的区域进行观察,之后对其中的阳性细胞个数进行记录,检测EMMPRIN、TIMP-2、MMP-2、MT1-MMP染色及数量情况,计算阳性率。结果:MMP-2在三类患者中均有升高的迹象;TIMP-2在正常涎腺患者中要低于患有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病患;EMMPRIN在正常涎腺病患中要低于患有多形性涎腺腺瘤的病患;MT1-MMP在三类患者中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病患可以对其细胞中的EMMPRIN、MMP-2、MT1-MMP和TIMP-2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多形性腺瘤侵袭性进行分析和相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作者应用单克隆抗体AB-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和25例正常涎腺石蜡包埋组织中癌基因c-erbB-2表达产物进行检测.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显示c-erbB-2蛋白产物表达阳性,25例正常涎腺组织均显示阴性;c-erbB-2蛋白表达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提示:原癌基因c-erbB-2蛋白产物的表达可能成为估价涎腺多形性腺瘤预后的指标之一,表达阳性率愈高则该肿瘤的术后复发率及恶变率愈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是否区域或远处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结论p53蛋白表达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53可作为判断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