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在农村逐步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实践的结果证明,这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人民生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推行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形式的地方,干部对计划生育忧心忡忡,群众对只生一孩议论纷纷。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村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以后,控制人口增长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是否继续存在?怎样保障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本文对此发表一些个人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由于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大上,民心大振,到处是喜气洋洋,生机勃勃的大好形势。事实证明,党的三中全会路线和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意。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的生动体现。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形势。这表现在,一方面它提供了有利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客观条件: (1)实行联产责任制后,把土地相对固定到各户,社员普遍集中精力搞好生产,而多生孩子既不能多分自留地,也不能增加包产田,反而会因怀孕,生育,照管孩子等负担而影响生产,影响劳动致富。因此,这对社员多生子女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农村人口。 七十年代初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短短的十余年间,人口每年净增数从2,500多万下降为1,1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95‰,下降为1980年的12‰。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一套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管理制度,以  相似文献   

4.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仅是农村经营管理的重大改革,而且通过改进劳动组织和计酬方法等环节,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给整个农村的经济体制和各项工作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产生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是: 要求早生多生的人多了。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后,客观上必然是那些劳力多、劳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生产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江苏省大丰县各地相应建立起三种形式的人口生产责任制。人口生产责任制建立一年多来,在适应农村新形势,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已初见成效。本文试就大丰县的具体做法,谈谈建立人口生产责任制的必要性、好处和在推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刘逢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完成本地区人口计划的责任,实行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把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和完成人口...  相似文献   

8.
<正> 汹涌的中国生育大潮正将冲破本世纪末的人口界标—12亿。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向人口增长亮出了黄牌。尽管从70年代以来,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上作了诸多努力,很大程度上挽回了盲目生育的狂澜,但是,由于中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的生育模式。在城市,人口处于低增长,基本达到了国家预望的人口控制目标,人口控制模式因显效而  相似文献   

9.
尼泊尔在本世以来,1911—1954年43年中,人口平均年增长0.9%。在1954—1961年期间,增长速度每年大约为1.8%,1961—1971年十年间,年增长率在2%左右。根据1976年典型抽样调查,1971—1976年五年中人口年增长2.1%。以上情况表明最近几十年尼泊尔人口是稳步增长的。人口增长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密度升高。尼泊尔1961—1971年十年间人口密度大约上升23%,从每平方公里65人增加到80人。其中尼泊尔首都所在地加里满都地区每平方公里高达567人。  相似文献   

10.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各种生产责任制在广大农村的普遍推行,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形势喜人!在新的形势下,许多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能够紧跟形势,适应新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也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徘徊不前,乃至倒退,出现了出生率回升的苗头。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为了保证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必须坚定不移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因此,肯定成绩,了解现状,采取措施,厉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人口控制与生育率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已为许多研究特别是相关研究所证实。但是,对于这种关系的制度含义的了解却远不如这种关系本身清楚。事实上,人口控制中的制度问题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在探讨生育率下降原因、人口控制效果乃至人口控制模式时,因缺乏足够的制度分析方面的证据而不能为人口控制与生育率变动之间关系提供较成熟的解释性理论框  相似文献   

12.
<正> 控制我国人口是一项关系到四化建设速度、子孙后代幸福和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人口控制是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措施,调节有生育能力的社会成员的生育动机,并改变他们的生育态度,形成一股节制生育的社会风气,从而实现社会需要的人口目标。这些问题都与社会学紧密相关。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湖北省人口控制的先进典型——咸宁县大桥公社为例,对生育动机、生育态度以及控制生育的社会措施进行一些社会学分析。一、对生育动机的社会学分析人口控制实质上是生育控制,生育控制实质上是对生育行为的控制。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所以要控制行为必须了解动机,只有摸清了动机,我们才能认识行为、予测行为、进而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13.
完善和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张二力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已经有20多年了。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已经积累了很多好的管理经验。90年代初全国普遍推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以下简称责任制)就是各地管理经验的总结。几年来,特别是1991年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已有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人口转变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计划生育带来的快速生育率下降对中国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本文引进人口乘数的概念,即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规模增加倍数,来说明中国计划生育引导下的快速人口转变使得中国人口乘数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对中国的发展将作出历史性贡献。本文最后探讨了中国人口控制给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同时存在的一些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控制我国人口是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前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幸福、符合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笔者认为人口控制实质上是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措施,调节有生育能力的社会成员的生育动机,并改变他们的生育态度,形成一股节制生育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所需要的人口目标。而这些问题都是与社会学紧密相联的。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湖北省人口控制的先进典型——咸宁县大桥公社为例,对生育动机,生育态度以及控制生育的社会措施进行一些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人口智力结构。现就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城乡之间人口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这种人口交流对中国的人口控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利大还是弊大呢?目前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城乡人口交流总的看来对人口控制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目前普遍认为的流动人口对人口控制不利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此,对人口控制来说,应该鼓励城乡人口交流,同时,可以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与人口控制袁政︵中山大学人口所510275︶我国人口控制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两种生产理论”。无疑“这种源自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包含了朴素而又深刻的辩证法,的确为我国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中国共产党成立70余年来首次将“市场经济”写入自己的行动纲领,是一次革命性突破。尽管我们对市场经济还不熟悉,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控制也已提了出来。(-)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生育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相干”,不要硬把二者扯到一起;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实行“…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与人口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草)。经过试点,这项工作已在2002年全面铺开。根据国务院的安排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