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立明  庞雄奇  武鲁亚  匡立春  庞宏  白桦  郑定业 《石油学报》2015,36(Z2):169-175,193
随着含油气盆地中浅层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层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深层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随着研究区勘探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物性不断变差,油气成藏底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质、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束缚水饱和度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差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底限进行了研究,并用实际钻探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底限对应的孔隙度介于1.9 % ~2.2 %,深度底限介于6 500~7 000 m,孔喉半径约为0.036 μm;油气成藏底限之下,储层自由流体空间消失,储层失去渗流能力,储层内外有效势差为0,导致成藏作用结束,无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四段发生过2期油气成藏:第一期发生在距今39~31.9Ma(对应沙三中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距今13~0Ma(对应馆陶中后期至今),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度油充注。油包裹体内的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地质历史时期多套源岩生成的不同成熟度原油由深部向浅层多期次运移充注和深部高温油藏内的原油再度裂解或气侵有关。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深部储层物性变差,油气的临界充注条件也变差;通过恢复该区古流体势,探讨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建立了深层油气沿断层垂向运聚及沿连通砂体侧向运聚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球52 928个油气藏压力特征统计,从盆地类型、储集岩性、储层物性、油气藏温度、油气相态等5个方面出发,对深层和中浅层油气藏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中浅层,油气藏总体以常压为主,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储层、高温环境、凝析气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在盆地深层,油气藏总体以超压为主,被动陆缘盆地、碎屑岩储层、非致密储层、高温环境、油气混相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不同压力特征油气藏随埋深呈现一定规律性:①负压和常压油气藏分别分布在深度2 500 m和3 500 m以上地层中,超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度4 500 m以下地层中;②常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2 400 m、1 600 m和1 200 m,呈变浅趋势;超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4 400 m、3 600 m和2 800 m,同样呈变浅趋势;③负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浅层,常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层,超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深层;④冷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宽,热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窄,温盆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深层天然气资源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郭秋麟  武娜  闫伟  陈宁生 《石油学报》2019,40(4):383-394
通过统计中国365个深度超过3 500 m的天然气藏的储量丰度,确定了储量丰度的7种主要影响因素,即储层岩性、有效储层厚度、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埋藏深度、圈闭类型和所属盆地。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计算资源丰度的多因素类比模型。此外,基于资源评价刻度区数据库和各油田历年的探井钻探成功率数据,类比得到评价单元的圈闭面积系数、钻探成功率、有效圈闭面积和圈闭含油面积系数等关键参数,并估算出评价单元的含油气面积。应用案例示范了新模型的使用流程和评价效果,验证了新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新模型的提出可以对现阶段中国深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朱光有  张水昌 《石油学报》2009,30(6):793-802
随着油气钻探技术的提高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深层油气勘探愈来愈被重视,深层将可能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接替领域。对中国7000m以下深井的钻探资料和深层油气地质资料分析表明,烃源岩的生烃深度下限范围可能较大,高过熟阶段的烃源岩生烃潜力依然存在。深部各类有效储集体的保存深度下限可能下移,以发育裂缝型储集体为主,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早期成藏-后期深埋型、储层深埋后晚期成藏型和多期充注成藏型。早期成藏可以抑制深埋过程中岩石孔隙的萎缩,埋深大于6000m的油藏以裂缝型储集体占优势,断裂带附近裂缝型储集体更为发育,断裂通常是晚期成藏型油气藏的重要输导通道。断裂带附近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油气多期充注作用和强烈充注作用往往能提高油气藏的储量丰度。因此,中国中、西部盆地7000m以下层系成藏条件较好,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相似文献   

6.
白莲洼陷流沙港组烃源岩热史及成烃史研究可为福山凹陷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参数。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在重建地史的基础上应用EASY% Ro模型恢复白莲洼陷热史和成烃史。研究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在裂陷阶段早始新世初期热流值较高,最大为68.6 mW/m2,随后古热流逐渐减小,到晚中新世晚期热流值降为55.6 mW/m2,从上新世初期开始,热流值有所回升,现今热流值为57.8 mW/m2. 白莲洼陷流沙港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Ro=0.5%)时间为38×106a,达到生油高峰(Ro=1.0%)时间为30×106a,进入生气门限(Ro=1.3%)时间为20×106a. 白莲洼陷深洼地区流沙港组烃源岩埋深较大,成熟度更高,生烃能力更强,可为福山凹陷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泥页岩有机储集空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干酪根生烃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讨论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页岩生烃演化对储集空间的贡献。研究认为,东营凹陷这2套泥页岩具有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2000~3000m是泥页岩岩石力学性质发生明显转变的阶段,岩石脆性变大,在3000m以下,有机孔隙保存条件较好。在此基础上计算2套不同丰度泥页岩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有机储集空间的大小。结果表明,有机质丰度较低(TOC含量小于2.0%)的泥页岩,生烃次生孔隙非常有限,而高丰度烃源岩(TOC含量大于4.0%),在演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生烃转化能形成4%以上的次生孔隙。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埋藏较深,演化程度较高,在深洼处具有较丰富的生烃次生孔隙;而沙三下亚段总体演化程度不高,其生烃产生的次生孔隙仅局部地区发育。   相似文献   

8.
张进  王昊  王磊  王聪 《石化技术》2020,(2):30-30,29
通过对三抽系统杆、管、泵的综合评价,油井产能的预测,多级杆柱组合应力计算的研究,使泵挂深度平均由2200m加深至3000m,并努力突破3500m的泵挂深度。取得了平均加深泵挂800m,平均提高泵效10个百分点,增油量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雄奇  汪文洋  汪英勋  武鲁亚 《石油学报》2015,36(10):1167-1187
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4 500 m的地层领域称之为深层。全球范围内,已在深层和超深层(>6 000 m)发现油气藏1 477个,油气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40% 和49%,目前中国塔里木盆地深层每年发现的油气储量约占总发现储量的90% 以上。随着世界对油气资源需求量增大,深层油气勘探的速度正在加快,挑战也在不断增多,研究深层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分布特征与中浅层油气藏的差异对于揭示和阐明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在生、储、盖、运、圈、保6个方面均与中浅层有较大差异,不能基于中浅层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建立的标准和方法判别和评价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在圈闭类型、储层特征、流体相态、温压环境等方面也与中浅层油气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套用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经验指导深层油气藏预测与勘探;深层油气藏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年代地层和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发育具有自身特点,确定勘探方向和钻探目标不能完全套用中浅层已有的认识,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具体考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泥页岩普遍具有层理发育、非均质性、力学性质各向异性、欠压实作用和烃类生成等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划分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分布的深度区间。依据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渗透率测试数据,获得了泥页岩裂缝覆压闭合的临界围压和对应的深度范围。综合分析认为:泥页岩非构造裂缝主要有干裂裂缝、水下收缩裂缝、成岩层理裂缝、超压裂缝(欠压实超压裂缝和生烃超压裂缝)和现代表生裂缝5种类型。泥页岩覆压渗透率测试数据揭示,当上覆岩层的垂直有效压力达到15 MPa时,常压泥页岩的天然缝裂缝(水平方向)将发生闭合。裂缝覆压闭合门限深度为870~1 138 m,平均为1 000 m。超压泥页岩底界深度与泥页岩裂缝(水平方向)覆压闭合深度一致,超压带底界之下的泥页岩裂缝通常不再保持开启状态。埋藏过程中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形成演化具有时序性/阶段性,即从沉积开始到最大埋藏深度的不同阶段,泥质沉积物或泥页岩形成不同类型的非构造裂缝,由浅至深依次形成表层干裂裂缝—浅层水下收缩裂缝—中深层欠压实超压裂缝—深层生烃超压裂缝—超深层闭合裂缝。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区孤北洼陷孔店组生烃潜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胜利油区孤北洼陷是一个富生烃洼陷,在其周围已经发现多个大油田,已证实其主要生烃层系为沙三段烃源岩。但在前期勘探过程中有许多探井发现的含油层其埋藏深度都超过了洼陷中沙三段的最大埋深,这些超深油藏是属于沙三段生成油气的“倒灌”,还是来自可能埋藏更深的烃源层系?文中对孔店组的生烃条件及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孔店组是该区含油层系中一个可能的烃源层系,并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预测,不仅解释了超深油气藏的形成问题,而且为该区下一步勘探打下了基础,并为长堤古游山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超压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统计分析1307口探井实测压力系数和83l口探井使用的钻井液密度数据,发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沙四段普遍存在异常超压,超压(压力系数1.1-1.5)主要出现在2100-3500m深度,强超压(压力系数大于1.5)主要出现在2800-3500m深度。东营凹陷沙三段、沙四段主力烃源岩超压平面分布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总体特点,超压主要分布在洼陷带、断裂构造带和中央背斜带上。烃源岩压力系数等值线北部陡坡带比较密集,南部缓坡带相对稀疏。生油洼陷中心附近异常高压带的分布与生油洼陷基本一致,洼陷深陷区压力系数很大,向周围斜坡和构造高部位呈辐射状逐渐减小至正常,压力分布带与洼陷、边缘斜坡和构造较高部位的欠压实与压实带发育、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很好。图3表l参9  相似文献   

13.
全球已开发千余个目的层系埋深超过4 500 m的油气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准噶尔盆地已开发目的层系埋深均浅于4 500 m,尚未在深层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开展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层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情况以及油气的保存条件,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和南缘深层广泛发育多套泥质烃源岩且已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烃潜力大;由于溶蚀和超压等地质作用,盆地深层普遍发育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出现“差中有优”的现象;湖盆扩张期形成的多套区域盖层能够起到较好的封盖效果,有利于深层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根据生储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关系,以及探井深层油气显示情况,表明中央坳陷和南缘为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4.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烃转化率、OEP、甾烷异构化、藿烷等多项指标,对松辽盆地南部彰武、昌图断陷下白垩统沙海组—九佛堂组烃源岩成熟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刻画烃源岩随埋深变化的动态热演化过程。松南地区南、北部断陷烃源岩的生烃门限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各断陷内的烃源岩现今所处的成熟演化阶段各有不同。南部彰武断陷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大约在1 000 m,总体上沙海组烃源岩处于未熟—低成熟阶段;九佛堂组烃源岩上部处于低成熟阶段,而下部则处于成熟阶段。北部昌图断陷生烃门限深度大约在1 800 m,总体上沙海组下部、九佛堂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南部断陷群九佛堂组中下部为有效烃源岩发育层段;而北部断陷群除九佛堂组为有效烃源岩发育层段外,沙海组中下部也是重要的烃源层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酸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是否达到生烃底限或生烃死亡线,值得深入研究,这对评价中国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烃源岩生烃、残留烃和排烃机理,利用有机元素变化法、生烃潜力法、生烃物质平衡优化模拟法、生烃热模拟实验法、残留烃量法和排烃量法等6类8种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碳酸盐岩层系烃源岩生烃底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确定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底限RO值介于4.2%~4.9%之间,平均为4.52%;对应的深度底限在塔中地区最大,约为9 200m;塔北和巴楚地区次之;塔东地区最小,约为5 850~6 850m。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较为相近或偏大,更符合实际地质条件下的生油气特征。除了满加尔凹陷和古城地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其他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烃源岩均没达到生烃底限,还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深部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塔里木盆地东南坳陷江尕勒萨依发现了中侏罗统杨叶组好烃源岩。该湖相烃源岩以泥岩为主,厚度大约288 m,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含量一般大于2.0%,生烃潜力一般在2 mg/g以上,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热压模拟实验产烃率可达300 mg/g以上,处于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证实瓦石峡凹陷中南部杨叶组湖相烃源岩发育,成烃条件好,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珠一坳陷浅层新领域油气勘探潜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在以往的油气发现中主要以珠江组为主(埋深2000~3000m),但在近几年的勘探实践中,以韩江组、粤海组为主的中浅层(埋深500~2000m)渐渐有了新的发现和惊喜。在对浅层资料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浅层的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①富烃洼陷为珠一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巨大的烃源潜力;②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储盖条件;③浅层断圈和自圈等构造型圈闭发育,具有丰富的目标潜力;④由多介质构成的网状输导格架形成了多类型输导通道,形成了浅层优越的油气运移条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一坳陷浅层勘探的有利区带,主要集中在PY4洼、EP凹陷及HZ凹陷西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18.
郭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31(9):1306-1315
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质认识,以有机地球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手段,分析了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烃能力,利用埋藏史—热史分析,探讨了生烃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霸县凹陷的文安地区、武清凹陷和大城凸起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是廊固凹陷北部地区,深县凹陷、束鹿凹陷相对较低;冀中坳陷东北部上古生界煤层显微组分以文安地区壳质组含量为最高,平均达29.1%,壳质组含量大于20%的样品数占样品总数的80%以上;生烃热演化经历了低成熟阶段、二次成熟阶段、高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和过成熟干气阶段;在白垩纪末,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度约为1 200~2 000 m,RO值为0.5%~0.7%,达到一次生烃状态;在古近纪末,煤系烃源岩最大埋深>7 000 m,超过中生界最大古埋藏深度或古温度,开始二次生烃,资源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19.
详细讨论了莺歌海盆地第三系泥岩的压实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研究油气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基础上,划分了烃源岩排烃类型:充分排烃型、排烃型和具滞烃带型.莺海盆地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3000m,排烃门限深度为3600m,烃源岩的最大有效排烃带厚度约为30m.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地层深部拓展,弄清烃源岩层生烃底限对于确定含油气盆地有效勘探领域范围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烃源岩层生排烃机理,采用有机元素变化分析法、生烃潜力法、残留烃量法和排烃量法4类7种方法对该区烃源岩的生烃底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不同方法确定的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底限相差不大,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值(Ro)介于3.23%~3.97%,平均为3.71%,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深度H值介于5 244~5 525m,平均为5 433 m;2凹陷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61%~3.97%,平均为3.81%,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415~5 545m,平均为5 488 m;3凹陷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20%~3.74%,平均为3.48%,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265~5 375m,平均为5 278 m。结论认为:该区南、北地区生烃底限存在差异,北部地区生烃底限对应的热演化程度(Ro)值和深度值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这与凹陷北部沙河街组发育巨厚膏盐层有关,主要体现为南、北地区在有机质类型、地层温度和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