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目前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其中疗效评估,尤其是中期疗效缺乏长期随访及系统的评估标准。 目的: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2001-07/2003-03采用生物型假体治疗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假体均为美国Stryker公司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进行5.3~8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评估根据置换后随访双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臼杯、股骨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磨损速度与趋势;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臼杯及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作为止点。 结果与结论: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平均41分提高到最近随访时的平均91.3分。未出现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未发现骨盆局限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3±0.06) mm/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臼杯及股骨假体的生存率均为100%。中期随访结果(至少5.3年)表明,生物型假体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提供理想固定效果,临床疗效满意。未发现无菌性松动,骨溶解的发生率亦低下。但患者年龄越大,发生松动的概率越大,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后疼痛行再次全髋关节翻修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2000-08/2006-08共收治人工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疼痛而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患者44例,获得随访41例。翻修施术者为第一作者,副主任医师,从事人工关节专业工作9年,完成人工关节置换620余例。①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疼痛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67~79岁,平均72.3岁。因假体柄松动12例,髋臼磨损8例,人工股骨头脱位3例,关节周围骨化2例,假体柄断裂1例。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6~80岁,平均73.4岁。因假体柄松动6例,髋臼假体松动2例,髋臼假体磨损2例,人工股骨头脱位2例,切口感染1例,迟发性感染1例,假体柄断裂1例。③随访41例翻修后材料反应:4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反应综合征,表现为急性低血压、低血氧、心律失常,均无人工关节的排斥反应。随访期内X射线片复查关节假体未见金属腐蚀现象,髋臼聚乙烯假体无降解。④随访41例翻修后宿主反应: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后第2天复查血常规,患者白细胞计数普遍升高,术后第7天复查白细胞计数,除个别伤口感染者外绝大多数患者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疼痛缓解率达90.2%。41例随访1~7年结果提示假体松动、髋臼磨损、人工股骨头脱位、关节周围骨化等并发症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翻修能明显改善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出现了许多用中药辅助关节镜清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但其疗效是否要优于单用关节镜技术,尚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评估中药辅助关节镜清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4期)、Medlin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均为建库至2010-12),纳入比较关节镜技术单用(或与医药联用)和与中药联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两人独立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1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 304个膝关节,方法学质量多为B级。Meta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显示,采用中药辅助关节镜清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优于单独采用关节镜清理技术或采用西药辅助。上述文献均未报道不良事件,且方法学质量不高,故建议进行严格设计、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背景:微创TKA手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在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炎患者,而且显示出较常规大切口TKA手术的优点。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比较传统 TKA手术(medial para-pateller approach)、微创全膝置换手术(midvastus approach)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术(MIS-QS TKA,subvastus approach)的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 从2008年1月到2010年9月,3个中心(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在全麻下连续TKA手术的132组膝骨关节炎病例中,得到随访的120例。120例中,右膝86例,左膝34例,男32例,女88例,其中42人接受常规TKA手术治疗,42人接受MIS-TKA手术,36人接受MIS-QS TKA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 三手术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术前的膝内外翻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膝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MIS-TKA组及MIS-QS TKA组较常规TKA手术时间长(P<0.01),出血量少(P<0.01);微创手术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术前3组ROM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2周MIS-TKA和MIS-QS TKA手术组优于常规TKA组,P <0.01,微创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6周三组ROM无显著差异,均为P >0.05。术前3组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2周TKA组、MIS-TKA手术组和MIS-QS TKA手术组比较,均为P <0.01,且通过两两比较分析后结果为(MIS-QS TKA>MIS-TKA>TKA);术后6周、术后12周三组HSS评分无显著差异,均为P >0.05。结论: MIS-TKA及MIS-QS TKA手术与常规TKA技术比较,出血量少,损伤小。术后2周时膝关节功能评分及ROM均好于常规手术组。这将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而到术后6周、12周以后三组数据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骨科门诊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本文采用注射玻璃酸钠与痛点神经阻滞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2—2013-02 3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诊断标准[2]。男147例,女153例,年龄28~75岁,平均(45±5.7)岁。300例患者随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糖耐量减低的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全膝置换术的94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及镇痛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联合静脉镇痛,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比2组手术前后FPG、2hPG、HbA1c及FINS、HOMA-IR水平变化情况,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血糖、HbA1c及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糖、HbA1c及FINS、HOMA-I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h、12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糖耐量减低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假体屈曲问题,多数人认为不能或不太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仅仅是术后X射线片令人不甚满意,因此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的:回顾分析78例123膝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屈曲对随访疗效的影响。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 对象:选择2001-10/2004-0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一科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者78例123膝,其中发生股骨假体不同程度屈曲15例17膝(13.8%),男5例,女10例,年龄47~81岁;未发生屈曲63例106膝(86.2%),男22例,女41例,年龄47~79岁。 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股骨假体屈曲组和非屈曲组手术前后HSS(HSS knee rating score)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畸形,并测量屈曲角和屈曲距离,探讨股骨假体屈曲对置换效果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假体屈曲的测量结果。②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活动度。③患者屈曲挛缩畸形例数及角度。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①17膝股骨假体屈曲角为7°~19°,平均为11.3°;股骨假体屈曲距离为2~4 mm,平均为2.6 mm。②术前屈曲组与非屈曲组患者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但术后屈曲组低于非屈曲组(P ≤0.01);术后均高于术前(P=0.02或P < 0.01)。③屈曲组术后屈曲挛缩例数和角度多于和大于非屈曲组(P < 0.01),两组术后屈曲挛缩均有改善(屈曲组 P < 0.05,非屈曲组 P < 0.01)。④非屈曲组并发右股深静脉血栓1例,骨化性肌炎1例;屈曲组并发髌骨假体撞击征1膝。 结论:本组资料证明,股骨假体屈曲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是增加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可能与关节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负相关,但在中国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共纳入46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及14名健康对照者,纳入的骨关节炎患者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Kellgren-Lawrence的标准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使用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在酶标仪下检测测关节滑液的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1),且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独立负相关(r =-0.587,P < 0.01)。结果表明关节滑液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可能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病变的严重性和进展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仍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伴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年龄较大的患者、置换后活动性的增加,周围骨折也随之增加。全膝关节置换后周围骨折可以包括股骨、胫骨和髌骨,最常见的是股骨髁上的骨折。周围骨折同样可发生在手术中。根据骨折的形态,不同的致病因素以及骨折的时间,许多方法可被选择来治疗这一复杂的问题。合理的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骨折的部位、类型、假体周围骨丢失的情况及假体的固定情况。临床上要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与骨折前的关节功能,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促进骨折愈合,重建假体周围骨量和维持关节功能。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外科干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目的:观察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1999-07/2008-06收治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86例(98膝)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不置换髌骨。采用膝关节表面后稳定型假体84例95膝,其中Plus公司假体92膝,美国施赛克公司后稳定性假体3膝;京航公司生产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例双膝,国产爱康假体1例单膝。置换后定时随访,应用美国John.N.Insall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1~9年随访,平均5.2年。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7膝膝关节屈曲< 90°,2例伸膝> -10°,1例双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双膝使用的为早期国产膝关节假体。1例置换后1年反复出现关节积液,保守治疗治愈,但活动度丢失。根据John•N•Insall评分标准,膝关节置换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优良率为90.7%。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置换适应证,规范置换操作及系统地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 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于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 < 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 < 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 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能够为严重膝关节病患者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 目的: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9例(9膝)女性膝外翻患者,年龄50~75岁,术前X射线测量膝外翻畸形平均12.9°(10°~37°)。采取髌旁内侧入路,经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等处理后,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 (24~72)个月。膝外翻角度由置换前的12.9°降低到4.3°,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5°提高到为105°,HSS评分由置换前31.17分提高到87.83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所有病例置换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置换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后行全息关节置换早期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背景:许多研究认为,机体的代谢状况与关节炎有密切关系,而血流变状况是影响机体内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重要因素。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与健康人之间血流变学水平的差别,探讨血流变学状态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实验从2005年开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并于2008年完成。 对象:选择2005/20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膝关节炎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9±6.3)岁;同时征集符合标准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0±7.2)岁。按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受试者对测试知情同意。 方法:对受试者进行血流变性指标测量。 主要观察指标:膝骨关节炎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流变的差异。 结果:采用多因素分析平衡年龄和性别因素后,结果显示膝关节骨关节炎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的情况,并可能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探讨康复治疗的实施方法。 方法:以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artificial knee joint, athroplasty, rehabilita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膝关节的活动度,关节功能,肌力,关节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纳入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492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处理、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及行走功能训练。膝关节活动度是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大多数膝评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是否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是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疗效的重要指标。肌力训练被认为是置换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尽早进行训练不但可以使患者的膝周肌力尽早得以恢复,还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论:通过康复能尽快恢复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同时最大程度控制疼痛。置换后康复活动是否得当,成为直接影响置换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越秀区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情况,分析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广州市越秀区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5年制定的标准确诊的12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病例组,121例非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横断面现场调查。采用《骨性关节炎调查问卷》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①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家庭住址。②工作性质:职业分类、工作环境、膝关节是否经常负重。③曾居住环境(是否阴暗、潮湿)。④遗传因素:骨关节炎家族史。⑤膝关节既往病史:外伤、骨病等。⑥其他内分泌疾病: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收回完整问卷247份。参与分析的9个变量中,4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包括:性别(OR=2.646,95%CI=1.021~6.861)、曾居住环境[潮湿(OR=5.792,95%CI=1.503~22.326)、阴暗(OR=5.593,95%CI=1.476~65.722)、潮湿+阴暗(OR=13.582,95%CI=2.123~86.910)]、关节经常负重(OR=18.091,95%CI=5.861~55.842)、膝关节既往史(OR=27.298,95%CI=7.990~93.268)。而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家族史、其他内分泌疾病史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相关。 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受到性别、曾居住条件(潮湿、阴暗、潮湿+阴暗)、关节经常负重以及膝关节既往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颜斌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7):3163-3166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评价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治疗效果。 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骨水泥”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hip replacement,prosthesis,bone cemen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相关文献。纳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献。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人工关节置换的分类。②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③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治疗效果和临床验证结果。④股骨距解剖生理特点及髋关节置换操作注意要点。同时对都匀市黔南州人民医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5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人工关节置换分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条件比较好的中青年患者。针对金属与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差问题,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对假体表面粗糙进行了处理,以增加界面抗剪强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验证结果,通过12个月~6年的随访,按Harrisyg评分标准,优39例,良13例,可3例。术后常规予X射线定期复查,出现髋痛3例、假体脱出1例、松动1例、关节脱位1例,无感染和股骨骨折。 结论:随着多种新型骨水泥材料逐渐面世,骨水泥的性能必将更加完善,接近或达到自体骨,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高屈型假体理论上优于普通型假体,尤其是在置入后关节屈曲度方面。 目的:评价高屈曲型与普通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的功能康复之间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33例患者141膝,植入假体分别为高屈曲型与普通型,比较两组患者置入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高屈组1例发生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42 例44 膝获随访,失访2例3膝,随访12~19个月;普通型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浅静脉血栓,86例91膝获随访,失访3例3膝,随访12~23 个月。置入后1年两组HSS 评分、疼痛评分、肌力评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高屈曲型在活动度、屈曲挛缩度方面优于普通型(P < 0.05)。说明高屈曲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度方面评分优于普通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10月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7例。骨肉瘤16例,骨巨细胞瘤(II~III级)7例,软骨肉瘤3例,孤立性骨转移瘤1例,纤维肉瘤、尤文氏瘤各1例。对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重建;根据病理类型同时采用辅助化学、放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6年,3年生存率为79.8%,5年生存率为63%;2例假体断裂,1例假体松动,2例软组织肿瘤复发接受截肢手术。MSTS评分显示肢体功能优8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3%。结论 对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肿瘤型假体能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S-ROM假体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使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最佳的全髋关节置换方案。 目的:观察使用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2-11/2007-02收治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57例(63髋),均应用S-ROM型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进行Harris评分比较置换前后髋关节功能,拍摄X射线片随访假体松动、下沉、断裂、骨质吸收和骨折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5年,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 4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髋脱位,予以手法复位牵引,肌力恢复后不再脱位。其余患者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发生。Harris评分为70.20~92.10分,平均88.30分,与置换前比较改善明显(P < 0.05)。X射线片检查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断裂、骨质吸收和骨折等现象。结果提示,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