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5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纤溶酶200 U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天1 次,连用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LMWH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0例,并与常规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0例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和静息心电图的缓解程度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例数).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7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4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6.00%,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在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般认为即反复发作的休息时疼痛,其时间、性质及频繁程度较一般心绞痛更严重,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由以前可预测的劳累性心绞痛型心绞痛转变为休息时心绞痛。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都有不适的前驱症状,但另一方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心绞痛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及纤溶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 3 0例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纤溶酶 2 0 0U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 ,缓慢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连用 10天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Fib、D 二聚体 (D D)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 I)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86% ,血浆Fib含量及PAI I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D D含量及t PA活性明显增高(P <0 .0 1) ,心电图NST及∑S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纤溶酶抗心绞痛通过降纤溶栓调节纤溶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发病均建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且均发生斑块破裂、血小板凝集、纤溶系统改变、细胞因子释放等病理变化.本研究探讨细胞色素P450( CYP450)、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在两种疾病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属临床急症范畴.纤溶酶是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纤溶制剂,已经成功用于脑梗死及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但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报道较少,现将临床应用纤溶酶治疗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大型临床循证实验结果。2000年对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诊断指导原则进行了更新和修正。本文介绍了肌钙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低分子肝素、直接抗凝血酶制剂水蛭素、新一代抗血小板制剂(氯吡咯雷、咯雷、血小板GPⅡb/0283a受体抑制剂)治疗以及长期调脂治疗的新观点、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方法:选择80例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脉应用小剂量尿激酶3 d,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升高,内皮素 1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下降,其变化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可明显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1994年,美国卫生保健与研究机构提出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Q波性心梗(NQMI)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在过去的5年中,不稳定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神速,然而现有的指南并没有囊括上述进展。方法及结果 心脏病学在复习现有指南的基础上,一致认为有足够的证 据对U与NQMI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作如下修订:(1)作为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指标-心脏血浆标志物应包括肌钙蛋白I和T;(2)抗血栓治疗应以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H);(3)除阿司匹林外,抗凝治疗应包括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4)远期治疗中应包含降胆固醇药物治疗。结论 在过去的5年里,多中心临床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UA和NQMI诊断与治疗的经验,因此,在制定与实施新指南时应囊括这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1121例中,非Q波心肌梗死392例(35%),Q波心肌梗死729例(65%)。既往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76.8%及38.8%,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61.2%及30.6%。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吸烟者,两组间比较无差别。并发泵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10.2%、10%及1.5%,显著地少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19.3%、20.6%及13.6%。梗死后心绞痛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有45.2%,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28.9%。4周病死率,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为2.8%,显著地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8.2%。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比较,患者在急性期并发症较少,病死率较低;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9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三组:①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②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③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于治疗前、治疗3d及1周后分别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治疗前三组间血脂及纤溶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d后,40mg组t-PA活性升高,PAI-1活性下降,治疗1周后,10mg及40mg组t-PA活性均升高,PAI-1活性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血脂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早期改善UAP患者异常的纤溶功能,大剂量应用作用更明显,且与调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3.
孟定茹 《心脏杂志》2004,16(2):185-185
本文报道在我所院前抢救中,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明显,尤其以腹痛为主的10例无Q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选择:选自我院近三年收治的30例符合WII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并具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特点的病例。其中男性16例。平均年龄55例(40~70岁);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NSTE)心肌梗死(MI)构成了不断增长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亚组人群,寻求诊断和处理这些患者的最佳方法,继续评价导管介入和药物干预已受到很大关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分成三个亚组,其中患者52例,OMI患者50例,UA患者68例。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AMI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下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有下降趋势。UA组与对照组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亚组间在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病变间比较,血清TT3、FT3均呈下降趋势,AMI在多支病变时与UA、OMI相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TT3、FT3水平反应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及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表现形式。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UAP与NSTEMI治疗指南强调,应对UAP/NSTEMI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并根据危险分层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UAP/NSTEMI的药物治疗进展中,以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进展最快,本文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8.
非Q波型心肌梗死(Non-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NQMI)是指心电图上不出现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与Q波型心肌梗死(QMI)相比较,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但临床表现和转归不尽相同,认真加以区别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国产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予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实验室检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计数,观察复合终点事件,结果发现,治疗7天两组用药期间平均胸痛发作次数差异无显著性,但肝素组需口服硝酸甘油缓解胸痛的患者较立迈青组增加;治疗14天立迈青组复合终点事件明显低于肝素组,且出血事件明显少于肝素组,以上提示,立迈青皮下注射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监测的连续静滴肝素具有同亲疗效,且立迈青可明显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因此在临床抗血栓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形态斑块的稳定性及对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8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Ⅰ型病变组(21例)、Ⅱ型病变组(45例)、Ⅲ型病变组(19例),40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浆Ⅶ因子凝血活性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其中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诊一年,观测预后。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Ⅱ型病变组Ⅶ因子凝血活性、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所下降(P〈0.05);D二聚体改变无显著性(P〉0.05)。一年内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不同形态斑块凝血纤溶活性明显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稳定性及疾病转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