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1 834例,其中确诊CHD 1 169例,排除CHD 66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各危险因素的百分比、水平和比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CHD相关因素。结果:1.CHD组的男性、有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高尿酸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指标比例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年龄、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指血血糖、餐后2 h指血血糖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等指标比值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I水平均明显低于非CHD组(均为P<0.01)。两组间肥胖、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均与CHD呈显著正相关(β值分别为0.496、1.149、0.595、0.592、0.953、0.282、0.050、0.155、1.488,均为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CHD呈显著负相关(β值为-0.575,P<0.05)。结论:1.男性、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与本地区CHD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本地区CHD呈负相关。2.降低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压和戒烟等措施可以降低本地区CHD发病率及改善CHD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1月在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冠心病(CHD)患者88例和单纯COPD老年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烟率、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体重指数(BMI)、C反应蛋白、血小板与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 COPD并发CHD组老年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血小板数量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单纯COPD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糖尿病患病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OPD并发CHD组老年患者的BMI与高血压患病率较单纯COPD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并发CHD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心脏变时性指数与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高血压、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含量、C反应蛋白水平及BMI大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BMI是老年COPD并发CH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方法共入选经冠脉造影确诊为PCAD患者270例,分为男性组158例和女性组112例,对两组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PCAD家族史、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体重指数等)、血液指标(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男性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73.4%vs 1.8%,P<0.001),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PCAD家族史、肥胖、血脂异常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oa水平低于女性组(P<0.05),但高尿酸血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组冠脉慢血流、长病变发生率高于女性组(P<0.05),Gensini冠脉积分高于女性组(P<0.05)。结论男性PCA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高于女性,与吸烟以及吸烟所致血脂代谢紊乱、冠脉保护机制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老年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EH)患者血脂水平,检测48例老年CHD并EH患者6项血脂指标,与48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显示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_(100)(APoB_(10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_1(APoA_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CHD并EH组患者存在显著的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
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bg)等危险因素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方法对1017例CHD组和470例对照者组分别进行血浆Fbg浓度及其相关基因((Hae Ⅲ多态性)测定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抽提脱氧核糖核苷酸(DNA),采用酚/氯仿方法;多聚酶链反应(PCR)加酶切技术检测Fbg(Hae Ⅲ多态性。血浆Fbg浓度(200~400mg/dl)测定采用凝血酶法。血脂测定采用标准酶法。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选标准:①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者;②本次入院确诊者。每日吸烟1支以上超过1年定为吸烟者。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浆Fbg水平是CHD危险因素;(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bg(Hae Ⅲ多态性和吸烟对血浆Fbg水平有明显影响。结论除已公认的CHD危险因素外,血浆Fbg浓度增高可能也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明显受其基因(HaeⅢ多态性和吸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2010,31(6):556-55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潘清蓉  张伟  徐援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528-2530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对不吸烟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清蛋白排泄率(UAE)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521例不吸烟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被动吸烟的调查,比较被动吸烟暴露者和非被动吸烟暴露者的基本资料、胰岛功能、血脂水平、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和8 h UAE。被动吸烟暴露的定义是与吸烟的家人或同事接触至少5年。结果不吸烟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294例(56.4%)为被动吸烟暴露者(暴露组),227例(43.6%)为非被动吸烟暴露者(非暴露组)。暴露组患者受教育年限显著短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和8 h UAE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显著低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被动吸烟累积量是不吸烟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8 h UAE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被动吸烟会增加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UAE、血CRP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加重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回族和汉族冠心病(CHD)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701例,其中回族CHD组92例、汉族CHD组609例。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分析对比两组CHD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回族CHD组年龄小于汉族CHD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汉族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CHD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支数与汉族C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70岁回族CHD组Gensini积分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族CHD患者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汉族,40~70岁回族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较汉族重,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回族和汉族冠心病(CHD)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701例,其中回族CHD组92例、汉族CHD组609例。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分析对比两组CHD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回族CHD组年龄小于汉族CHD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汉族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CHD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支数与汉族C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70岁回族CHD组Gensini积分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族CHD患者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汉族,40~70岁回族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较汉族重,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是否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例387例,其中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284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由造影所示的病变支数表示。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FIB)血症、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危险因素指标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加重。(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WBC计数、高LDL-c、低H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FIB在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0.093)。高血压亦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936)。结论:高龄、男性、糖尿病、高LDL-c、低HDL-c、wBC计数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IB、高血压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线水平危险因素和急性期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发病例和对照组45例的一般资料和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Apo-A1、Apo-B、血脂异常病史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均衡,在两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性别、高血压、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冠心病、眼底动脉硬化、尿蛋白、纤维蛋白原、肌酐、吸烟和肥胖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冠心病、眼底动脉硬化、尿蛋白、纤维蛋白原、肌酐、吸烟和肥胖等危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58例患者分为CHD组(n=180)和对照组(n=78),分析CHD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冠状动脉病变者180例,CHD组各种危险因素在发生频率前3位是:高龄(73.33%)、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67.78%)、高血压(61.67%);累积病变血管共375支,好发血管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血管狭窄程度以75%-99%为主197支(52.53%);患者多以三支病变为主71例(39.44%):CHD组的性别、高龄、合并吸烟、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F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HDL-C/TC)、LDL-C异常及FG、HDL-C/TC,LDL-C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间糖尿病发病率、HDL-C、TC、TG(甘油三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纤维蛋白原(FG)可能为CHD的危险因素,CHD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并不高,福建地区CH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高FG、低HDL-C/TC、高LDL-C,冠脉的病变支数与严重程度随危险因素的个数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18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女性CHD患者,分为绝经前组、绝经后组,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CHD家族史(P<0.01)、血尿酸水平升高(P<0.05)、吸烟(P<0.05)是绝经期前女性CHD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1)则是绝经期后女性CHD的主要危险因素,绝经期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高于绝经期后(P<0.05),绝经期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于绝经期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期女性CHD患者冠脉病变往往以单支病变为主(P<0.01),前降支是主要受累血管(P<0.05),而绝经期后以2~3支冠脉病变为主(P<0.05)。结论:绝经期前后女性CH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有不同特点,既要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也要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回族和汉族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及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经冠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701例,回族CHD组92例和汉族CHD组609例。分析比较2组CHD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脉病变的特点。结果回族CHD组血总胆固醇(TC)水平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汉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组冠脉病变部位及支数与汉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回族组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的定量分析Gensini积分高于汉族组(P<0.05)。结论尽管回族CHD患者TC和LDL-C者低于汉族组,但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支数与汉族无明显不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影响人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 0 5例高纤维蛋白原者作病例 ,按 1 :1配比设置对照 ,,并随访比较高纤维蛋白原组和低纤维蛋白原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九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 ;高纤维蛋白原组一级亲属纤维蛋白原水平 (6 .1± 0 .8g/L)高于低纤维蛋白原组的一级亲属 (4 .4± 0 .5 g/L)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 (2 4 % )明显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的CHD发病率 (1 0 % )。结论 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 ;而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 ;遗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农媛  肖海  杨叶妮 《广西医学》2013,35(1):63-64,7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例(进展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发热、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动脉狭窄、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史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雪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65+186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90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CHD)及冠心病组(CHD)。比较三组之间血清Lp(a)的水平,对Lp(a)与血脂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DM+CHD组的Lp(a)水平显著高于CHD组和NC组(P<0.01);2.血清Lp(a)与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1(载脂蛋白A1),apoB(载脂蛋白B),apoA1/apoB均无相关性。结论: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清Lp(a)水平明显升高;2.血清Lp(a)水平升高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方法 对146例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66 例(男<55岁,女<65岁)和晚发组80例,对两组患者肥胖、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及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发冠心病组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肥胖、甘油三酯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纤维蛋白原是早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早发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临床危险因素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PCAD患者270例,分为男性组(158例)和女性组(112例),采集两组患者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BMI等)和血液指标(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血脂异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P<0.01),男性组血HDL-C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显著低于女性组(P<0.01).结论 男性吸烟和血脂紊乱比例高于女性,提示吸烟和血脂紊乱是男性PCAD患者发病时间提前的重要危险因素,HDL-C和Apoa水平下降可导致冠状动脉保护机制降低.  相似文献   

20.
王娟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46-248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191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25例同期入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饮酒、肾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60岁、有脑梗死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及高纤维蛋白原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e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60岁〔OR=2.021,95%CI(1.336,3.058),P=0.001〕、高血压〔OR=1.717,95%CI(1.054,2.796),P=0.030〕、高纤维蛋白原〔OR=1.492,95%CI(1.048,2.123),P=0.026〕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脑梗死复发是多因素的,年龄>60岁、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制因素的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