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联合西医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2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西医护肝、利胆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补充蛋白质、血浆,用拉米夫定(LMV)和膦甲酸钠(PFA)进行抗病毒处理。治疗组16例茵陈蒿汤(茵陈、败酱草、金钱草、白茅根各30g,大黄、栀子、黄柏、龙胆草、郁金各12g,甘草9g)。1剂/d,水煎300mL,早晚口服。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PTA)、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28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37.50%。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PTA)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蒿汤联合西医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茵陈蒿汤加味口服联合大黄乌梅汤灌肠较单纯西医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营养支持、保肝退黄、血浆等综合治疗,治疗组给予复方茵陈蒿汤加味口服,同时给予大黄乌梅汤灌肠,总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以及PTA、内毒素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都能明显改善肝功能、PTA,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ALT、AST、TBIL、ALB、PTA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内毒素含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茵陈蒿汤加味联合中药灌肠较单纯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内毒素含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张维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38-13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予茵陈蒿汤加味,两组连续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B、ALT、AST),凝血功能(PTA)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BIL、ALB、ALT、AST、PTA及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的TBIL、ALB、ALT、AST、PTA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治疗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75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分别观察用药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的症状、体征及ALT、AST、TBIL、PT、FIB等生化指标变化。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肝功能指标AST、ALT及TBI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PT、FIB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肝功能指标AST、ALT及TBI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指标PT、FIB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AST、ALT、TBIL、PT与FIB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两组治疗效果及病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每周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MELD评分及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PTA各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肝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及MELD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能够显著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死亡率,改善肝功能,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癖法辨证用药),均治疗8周。检测治疗前,治疗第4周及第8周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 E)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降低,ALB、PT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两组间TBIL、DBIL、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间TBIL、ALT、AST、ALB、PTA、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取得更加明显的临床疗效,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7):1410-1413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人工肝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日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予以人工肝支持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加减,监测两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记录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蛋白(ALB)、肌酐(Cr)、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的变化,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统计治疗不良反应。结果: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DBIL、Cr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LB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HBV DNA、PTA降低,PT缩短,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加减联合人工肝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患者肝肾、凝血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角黄汤肠道滴入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以常规西药联合角黄汤肠道滴入治疗。观察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内毒素、血氨变化及并发症、生存率等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44%,对照组为6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可降低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ALT、AST、TBIL、ET、血氨水平,提高白蛋白含量及生存率,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角黄汤肠道滴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00例,其中150例患者采用常规单纯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150例患者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疗效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本法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