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线用户接入网的宽带化是当前电信网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宽带业务,随后着重讨论了几种主要的有线用户接入网技术,如HDSL、ADSL、FITL和HFC,最后简单介绍了V5接口。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接入网技术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接入网已成为全网带宽的瓶颈,宽带化和IP化是接入网大势所趋。本文讨论了近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接入网技术:ADSL(UDSL)和VDSL、HFC、PON和APON、SDH接入、LMDS、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以及以太网等;同时指出要构筑公共的接入平台来综合多元经的接入技术。另外,中国接入网也正开始从窄带向宽带方式转变,但制造业在宽带接入技术研发方面滞后于人。  相似文献   

3.
铜线接入网宽带化技术是在现有普通电话线(铜线)上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类新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可以通过铜线接入网将宽带信息送到客户。本文重点阐述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的最新发展、关键技术及主要应用,也简单介绍了甚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VDSL)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4.
目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xDSL技术、Cable Modem技术、以ATM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APON)、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宽带以太网接入技术等。xDSL和HFC是目前应用较广、技术较成熟的过渡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接入网技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以太网技术由于其在局域网上的巨大成功,大有前途。但接入网的最终目标是光纤到用户(FTTH)。下面着重介绍xDSL、HFC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和宽带以太网接入技术。一、接入网技术 1. xDSL技术 DSL(Digital Subscriber Li…  相似文献   

5.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介绍了用户接入网的铜线电缆接入技术中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的技术研究、实现及利用,并给出有关HDSL在中国现有铜线通信网中应用的结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钢线接入网宽带化技术是在现有用户网的双绞铜线上实验高速数据传输的新技术。建立全光纤用户接入网或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入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完全建成需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用户网由铜缆向光缆的过度时期内,大量的宽带业务还要通过铜揽用户线来实现。HDSL/ADSL技术作为一种过渡技术能迅速且方便地满足用户对宽带业务的需求。本文重点论述了: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和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用户接入网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着重讨论了以双绞线为基础的铜缆新技术(用户线增容系统,HDSL和ADSL系统),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和混合光纤/无线接入网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和前景。最后简要阐述了开放电信市场对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介绍和分析限ADSL和HFC两种接入网技术及其特点,并对这两种接入网方案在性能及成本上作了一些比较。最后指出,HFC更适合于现有的CATV网,而电信运营商则应将ADSL方案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业界要闻     
《电信科学》2002,18(7)
信息产业部发布六项通信行业标准近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了“接入网技术要求———单线对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 (SHDSL)”、“接入网技术要求———26GHz本地多点分配系统 (LMDS)”、“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话音分离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ATM方式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用户端设备”、“移动IC卡公用电话系统技术要求”、“基于网络的虚拟IP专用网 (VPN)框架”六项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技术要求———单线对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SHDSL)”标准的编号为YD/T118…  相似文献   

10.
本介绍了接入网的现实需求及的问题的接入网带宽的几种方案,如xDSL、HFC、无线传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几种宽带接入技术比较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ADSL、以太网、光纤、无线和Cable Modem等当前主流宽带接入技术,分析了每种技术的特点和具体应用场合,最后对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The course of recent research is outlined, and state-of-the-art protocols are surveyed. The various classes of access protocols and corresponding performance models are covered. These are fixed assignment access, random-assignment access, demand assignment access, integrated local area networks, and multichannel local area networks  相似文献   

13.
无线接入技术可分为模拟无一接入技术和数字无线接入技术,数字无线接入系统又有多种解决方案,包括数字直接扩频技术、GSM、CDMA、DECT、PHS和SCDMA等。  相似文献   

14.
朱烈民 《中国有线电视》2005,(16):1557-1559
阐述数字电视系统的概况、地位、特点,条件接收系统CAS和条件接收技术的组成,着重讨论了系统中的条件接收以及解决方案、条件接收系统CAS所需要的基本功能以及CAS的两种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小明  赵宗涛  马建峰 《电子学报》2003,31(8):1150-1154
访问控制模型是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现有文献中可以见到许多访问控制模型,但其只能依据已有的事实由授权系统单方面对授权请求进行判定处理,不适合电子商务环境下根据用户对未来可满足条件的承诺进行交互式访问授权的需要.提出了新的基于承诺-担保的访问控制模型(PABAC)以满足上述访问控制需要.讨论了模型体系结构,承诺担保机制,授权职责分离以及访问控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伍绍林 《移动通信》2014,(18):23-26
随着电信运营商重组及全业务运营的到来,电信运营商的光缆接入网络将由单一的满足基站接入向承载、接入综合业务的功能进行转变。结合移动网络的特点,提出一种光缆网络接入方式--按区域划分接入的建设方式,并详细探讨了该方式的建设、业务接入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云计算环境下访问控制关键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朝胜  秦志光  袁丁  卿昱 《电子学报》2015,43(2):312-319
可控信任域的消失和多租户环境的出现,导致云计算环境下访问控制在诸多关键技术上都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该文从身份供应、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身份联合和单点登录几个方面介绍了产业界在云访问控制上面临的问题和主要解决方法.从访问控制模型、基于属性的密文访问控制和外包数据的访问控制三个方面评述了学术界在云访问控制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对已有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分析,预测了云访问控制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自组方式短距离无线通信具有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及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其信道接入是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的信道接入问题,论述了两种信道接入机制———轮询方式和竞争方式。从工作原理、性能、优缺点等方面对这两种机制进行了比较,以系统成本、复杂度、性能指标等为参数分析了各自的应用。分析表明,两种信道接入机制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条件,是实用的自组方式的无线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ree reverse link access protocols (AP) enabling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in DS-CDMA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The first protocol is synchronous (SDTX-AP), and it uses a so-called synchronous reservation channel to accommodate access requests in a time slotted frame structure. The second uses an asynchronous approach (ADTX-AP) with a spread slotted ALOHA protocol for access requests; access request messages consist of a synchronizing preamble and a user identifier appendix. The third one employs a synchronous structure of overlapping slots, offset in time by a minimum interval (mini-slot) necessary to enable resolution of overlapping access probes sent by different mobile users (MSDTX-AP). Instead of using different spreading codes for different mobile transmitters, all transmitters are assigned the same spreading code to send their access request messages on the access reservation channel. Analysis considers the mean access delay and throughput of the protocols in a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high values of offered traffic of access requests mean access delays of ADTX-AP and SDTX-AP are comparable. The mean access delay for the MSDTX-AP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minislots or users within each frame, but its throughpu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either SDTX-AP or ADTX-AP.  相似文献   

20.
Secret sharing schemes with bipartite access structur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 study the information rate of secret sharing schemes whose access structure is bipartite. In a bipartite access structure there are two classes of participants and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ame class play an equivalent role in the structure. We characterize completely the bipartite access structures that can be realized by an ideal secret sharing scheme. Both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n the optimal information rate of bipartite access structures are given. These results are applied to the particular case of weighted threshold access structure with two weigh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