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冬小麦理论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茎、穗粒数和千粒重求积的农学原理,结合冬小麦生长季气温、日照和水分适宜度的计算模型,在河南省选择5个代表站点,利用1995-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逐旬气象要素,构建了气温、日照、降水和土壤水分适宜度序列,分别建立了各代表站点产量要素的变化率或距平百分率的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有效茎与气象条件的直接相关性不显著,但株成穗数的变化率与气温和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较好,千粒重距平与土壤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显著,穗粒数与气象因子适宜度的相关性小。除穗粒数变化率预报模型外,构建的株成穗数变化率及千粒重距平的动态预报模型显著性水平均较高。模型可从4月1日起,逐旬预报各产量要素值,各代表站点对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0.4%、88.5%和94.0%,5月上旬以后对理论产量的预报平均准确率为93.3%。利用2014年资料进行外推检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2.0%以上。因此基于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度与农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产量动态预报,预报准确率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但模型对产量的丰歉趋势预报准确率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刘维  宋迎波 《气象》2021,47(12):1546-1554
基于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观测产量和观测站所在县统计部门公布产量,通过冬小麦种植面积加权集成到省级和全国尺度的观测及公布产量,对比分析两者产量序列差异,结合气候适宜指数方法开展全国尺度冬小麦观测和公布产量预报并对预报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新疆外,各省(自治区)观测产量和公布产量相关性较好,且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产量农学预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冬小麦产量农学预报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新疆冬小麦分区、分县产量的农学预报模式。利用本模式可在新疆不同区、县,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苗期、停止生长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及其生长发育状况作出冬小麦产量长、中、短期预报和实行定点动态监控。  相似文献   

4.
根据1977年社会主义国家水文气象和气象局局长会议农业气象研究组通过的决议,各国农业气象人员就农业气象预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于1981年在波兰华沙召开专家会议,交流了其科研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冬小麦物候预报和生长状况预报;冬小麦地有效土壤水分预报和不同地区的冬小  相似文献   

5.
6.
湖北省1998年度冬小麦产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 《湖北气象》1998,(2):31-31
1 预报依据1.1 天气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湖北各地小麦常年播种期大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997年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大播期在10月中旬,播期比常年提前8~10天;鄂西北大播期在11月上旬,其中鄂东北播期提早2~4天,鄂西南则推迟5天左右。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地区温光适宜,降水正常,土壤墒情较好。 小麦播种10天左右开始出苗,其中江汉平原6天左右,鄂北和鄂西北8~10天;鄂东北10~13天,出苗后苗情大部为1~2类苗。由于气候偏暖,气温较高,土壤相对湿度一般在70%~90%,全省大部地区小麦进入分率期在12月上中旬,比常年提早10~15天,少数地区推迟5~7天(如郧西迟7天,麻城迟5天)。播种到冬至前(12月20日)的积温,大部地区400~600℃,比常年偏多50~100℃,少数地区偏少50℃左右(如随州少45℃,枝城少59℃)。  相似文献   

7.
平凉地区是甘肃省主要冬麦区之一,年均播种面积在250万亩以上,约占作物总面积的50%。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冬麦产量低而不稳,历来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1985年以来,我们对平凉地区冬小麦产量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从气象角度探讨了全区冬小麦产量预报的一些方法。经  相似文献   

8.
以冬小麦为主的旱地粮食产量预报,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大问题。现代产量预报方法可归结为动力气象和生理气象预报两大类。但是,由于每个类型涉及的待测因子高达六、七十个,从而使系统预报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方法。经过长期研究,我们筛选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生物、特殊气候等要素与小麦产量关系的基础上,用剩余法逐项扣除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后,建立了冬小麦产量气候预报模式。式中各项计算均有明确的农业、生物学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几种y_t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y_t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冬小麦产量预报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思想、实现方法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赵四强 《气象学报》1989,47(3):337-341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种子发芽、根系的形成和发育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因而农作物生长发育与土壤水热状况的关系最为直接。本文基于这样的认识,以河北省冬小麦为例分析了1961-1978年河北省冬小麦产量与0cm,5cm,10cm,20cm地温的关系,提出一个以冬小麦生育期地温观测资料实时预报冬小麦产量的积分回归模式,并进行了试报。  相似文献   

12.
按照国家经委农业局、国家气象局专业司、冬小麦遥感综合估产课题组的要求,我们于1987年3月20日、4月28日和7月4日分别发布了我区1987年冬小麦年景丰欠趋势预报、全区冬小麦平均单产预报、总产量预报.现对预报结果与自治区统计局1987年冬小麦单产和总产量上报值进行比较. 一、预报结论与实况 1987年3月20日预报1987年我区冬小麦年景为偏丰.4月28日报全区冬小麦平均单产210-215公斤,比上一年增加5-10%;  相似文献   

13.
几种冬小麦产量预报方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种冬小麦产量预报方法介绍尚红敏(伊川县气象局·471300)1引言豫西冬小麦生产绝大多数地区完全依赖于老天,产量表现为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大丰收。产量高的年份较上年增产197%,低的年份较上年减产48%,致使各种统计预报模式无能为力。为...  相似文献   

14.
作好冬小麦产量预报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文根据平凉市统计局提供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利用平凉市的气象资料及有关环流参数资料,分别建立了平凉市冬小麦气候产量的气象模式、环流模式和周期分析模式,进而对冬小麦产量集成预报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吴树功  邢秀芹 《山东气象》1996,16(A00):40-42
从产量序列的完全模拟角度出发,用构造函数序列模拟产量的趋势项,用周期延拓序列矩阵的主分量模拟气象产量,提高了预报的合理性及稳定性,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气候适宜度在华北冬小麦发育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昊宇  王建林  郑昌玲  宋迎波 《气象》2012,38(12):1554-1559
利用华北地区39个代表站,1971-2011年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土壤水分、冬小麦发育期和农业气象指标等资料,在考虑_十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影响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构建了冀、鲁、豫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冀、鲁、豫3省9个区域冬小麦发育期预报模型。模型回代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模型的模拟天数与实际天数的平均误差均在1-2天之间,不同发育阶段模型的模拟天数与实际天数的平均误差均在4天以内;模型预报检验表明,各区域不同发育阶段的预报天数与实际天数的误差大多数在3天以下。  相似文献   

17.
主成份分析法是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农作物产量预报中应用不多。主成份分析法,是将若干个预报因子(X_1,X_2……X_m)提供的信息进行浓缩、组合成个数较少的、互不相关的因子。用这些较少的因子来代替较多的因子,建立回归方程。 本文以山东省有代表性的十九个县的冬小麦产量和气象资料为样本,用主成份分析法作了一九八五年冬小麦产量预报,预报产量和实际产量接近。 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别来源于省统计局和省气象局资料室。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是昌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65—70万亩,占全县总粮田面积的55%左右。小麦产量虽然有上升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分析产量波动的原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差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选择对产量影响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气候因子,分别建立前期和后期产量预报方程,为昌邑县小麦生产提供确切的农业气象依据和进行产量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预报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省级以上尺度的作物-天气产量预报模式。首先,对气候产量进行R-型聚类分析,将全区分成若干亚区;然后,用累加型及阶乘型的多重非线性回归方法组建预报方程。本文提出的模式,原则上可以适用于多种尺度和不同作物,预报时效也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作物发育阶段的特点给定。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预报的时效,分为冬前、越冬后及黄熟前三个阶段。预报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可达到0.70,0.90和0.95以上;平均相对剩余误差为15%,8%和4%。  相似文献   

20.
按自然正交分解方法,把小麦气象产量分解成正交的空间场和时间场,进而作出区域内各点(县)产量预报,避免了抽样选点和分居的人为性,提出大范围粮食产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