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拖轮协助船舶脱浅所需拉力数据分析从而进行拖轮配置,建立相关计算公式,意在给予海事管理人员及驾引人员在处理此类及类似事故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王鹤荀 《中国水运》2006,4(8):16-17
船舶在人工狭长直线航槽上航行,最易发生的事故就是搁浅。本文仅以黄骅港人工直线狭长航槽为例,研究并推荐船舶在人工狭长直线航槽上搁浅时,船长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从而取得最好的脱浅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狭长航道船舶搁浅时脱浅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港口,由于海域地理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采取人工狭长直线航槽的方式解决船舶进出港的问题,诸如秦皇岛港、京唐港、天津港、黄骅港等,而其中以黄骅港的航道最为典型。船舶在人工狭长直线航槽上航行,最易发生的事故就是搁浅。本文仅以黄骅港人工直线狭长航槽为例,就黄骅海事局几年来工作经验的积累提出的相关建议和方法,对船舶在狭长直线航槽上发生搁浅事故时,船长应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以取得良好的脱浅效果,供同行商榷。黄骅港航道全长近40km,宽140m,目前水深达到-12m,是我国沿海港口最长的人工航道。由于航道条件的限制,再…  相似文献   

6.
7.
8.
根据船舶静力学原理提出了船舶单点或小面积搁浅时的底部受力及其受力中心位置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能否乘潮脱浅的判断方法和利用压载,调整油水载荷等手段协助脱浅的原则及效果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125艘船舶的拖轮配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型船舶拖轮配置规律,为规范修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内河航运发达,货物运输量大,事故多发的现状,从理论上建立了船舶碰撞与搁浅的数学概率模型,归纳了引起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举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事故发生概率的影响,所介绍和使用的方法可以在不同的内河航道上使用,对于船舶航运、风险评估、航道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在长江主汛期间,三峡至葛洲坝间航段的水流条件恶化,导致出现船舶失事、撞坝的危险,影响葛洲坝的安全运行。为保障葛洲坝安全运行,需设置应急值守拖轮应对船舶撞坝风险。以避免因船舶撞坝给葛洲坝带来巨大损害,基于过闸船型特征、风险事故类型、重点水域救助时效性要求等,文章从航速、动力、救助功能等方面提出葛洲坝上游应急值守拖轮功能配置建议,确保葛洲坝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分析3起搁浅事故发生后自行脱浅失败的案例,阐述船舶自行脱浅时2个常见误区的危害,以引起航海人员的注意,避免因进入误区影响船舶脱浅或耽误船期.  相似文献   

14.
船舶搁浅事故在海事中的比例达40%。文章对"SB"轮偏离航道搁浅,经实测船边四周水深,确定搁浅部位,并经计算后,利用调整压载水和本船吊杆移锚的方法,在第2次高潮时船舶自力脱浅的实例,探讨船舶在自力脱浅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最大限度减少搁浅事故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进出上海港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受上海港航道水深条件限制,大量深吃水超大型集装箱船舶自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依次排队进口。在外高桥水域顺流掉头顶流靠泊成为上海港的主要生产模式之一。由于同一时间段靠离泊的船舶众多,造成上海港拖轮数量的严重紧缺,原则上需要两条甚至三条拖轮协助的。事实上往往只有一条拖轮前来协助掉头。以下笔者结合船舶转心的概念,以单拖轮协助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在上海港外高桥水域掉头为例.分析船舶旋回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在受限水域单拖轮的合理使用,以期为同仁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一起因代理指令错误而导致的船舶搁浅,而后自行成功脱浅的事故经过。由于当时海底为淤泥底质,搁浅未产生严重后果,但事故原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航海人员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7.
18.
目前,在水上交通事故中,碰撞事故发生率最高,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内河航道条件差也是因素之一。此外,由于船舶拥有量近年增长较快,尽管事故发生比例下降,但绝对值还是增加,海事事故调查处理量不断增多。因此,在船舶碰撞事故调查处理中,掌握一套快速、便捷、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明晰事故责任非常重要。笔者现提出从航路选择、避让关系和船舶操作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某轮在委内瑞拉奥瑞诺科河道脱浅经过为实例,解析如何利用航海模拟器模拟流的影响,推算出克服流作用所需的拖轮马力,辅助制订脱浅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主要阐述广州港进出航道的特殊性,机器故障,船舶操纵的局限性等造成船舶搁浅事故的发生以及如何安全脱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