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先存构造活动性准则",结合数值计算分析,建立了"摩尔空间"中先存构造面的极点(σn,τn)与其方位(θ′和φ′)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十分直观和便捷地确定三维空间上任意先存构造面上的正应力(σn)和剪应力(τn).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先存构造面的活动性在"摩尔空间"中的表达方式,以及预测分析不同先存构造面相对活动性的技术方法和步骤.最后,应用"摩尔空间"预测了砂箱实验模型中先存构造面的相对活动性,以及活动断层的相对活动性.结果表明,利用摩尔空间可以十分直观和便捷地表达三轴应力状态下任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确定先存构造的活动性系数、预测不同先存构造的相对活动性;应用"摩尔空间"的预测结果得到了实验结果和实际测量资料的证实."摩尔空间"为任意三轴应力状态(主应力轴倾斜)的应力分析、先存构造活动性分析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由于它的直观性和方便性,预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花岗闪长岩中剪切带构造岩的变形显微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美国加州内华达山花岗闪长岩体中剪切带构造岩的变形显微构造。利用化学浸蚀法揭示的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度分布表明,石英粒度与岩性关系不大,但随着构造岩的剪切应变增大,粒度显著减小。因此,在较大的应变条件下,使用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度古应力计时应当谨慎  相似文献   

4.
安欧  高国宝 《地震地质》1996,18(1):25-29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龙门山断裂带测区,选取3个小区深钻孔系列的岩心,测量了岩体中宏观残余应力场的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及其应变能密度随深度的分布,分析了它们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估算了该断裂带岩体中储存的宏观残余弹性应变能的量级  相似文献   

5.
地壳构造变形的联合现象是由联合构造应力场形成的。不同方向、方式和大小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同一地域产生折衷的联合构造应力场及联合构造体系。本文根据应力叠加原理推导二维条件下任意三种均匀或渐变应力场的叠加,借助计算机计算联合应力场,并成图,以及阐明这些联合应力场及联合构造型式的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虽然有许多种方法可以进行构造裂缝预测,但由于碳酸盐岩发育区裂缝发育的复杂性,需要综合研究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的新方法.本文以哈萨克斯坦扎纳若尔碳酸盐岩凝析油田为研究和应用对象,提出了基于GIS系统的构造裂缝综合分析技术,通过构造DEM滤波分析、综合曲率分析、裂缝地形因子分析以及DEM构造应力场分析,提取与裂缝有关的构造起伏变化和侵蚀程度指标,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利用DEM进行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古地貌侵蚀和沉积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构造应力场信息,综合分析不同构造部位岩层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及破裂程度,预测区域裂缝和局部构造裂缝发育带、发育程度及发育方向,并取得了不错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辨率为1°×1°的中国大陆地壳波速结构等,建立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实测资料,导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年平均变化的有限元模型位移速率边界条件,进而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图像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受控于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其中印度板块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中国大陆西部具有向NNE方向的位移速率,其值在碰撞边界最大,由南至北、由西到东,向北的位移分量逐步减小而向东的位移分量逐步增大;东部地区存在着整体的向东运动,且具有一定的向南运动分量。(2)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应力场近年来处于增强的进程中,且呈现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东辐射的基本形态。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背景应力场相似,表明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继承性。(3)最大主应变具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西部构造活动强烈,而东部相对较弱。活动断裂带均为最大主应变的高值区,而它们所围限的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相对较小。(4)川滇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具有特殊性,并非由单纯的板块边界碰撞所控制,周围活动地块的运动、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物质流动以及特殊的边界构造形态(如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作用,均可能成为其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地震应力触发和应力影研究是当前地震科学中的一个前缘课题,但目前缺少同震远距离应力变化的实测资料。利用昌平台站钻孔四分量应变仪对1998年1月10日M_w6.3和1999年3月11日M_w5.8张北两次地震阶跃变化观测结果,计算得出地震阶跃应变达10~(-8),即应力阶跃达10~(-4)MPa。虽然该测值高于线弹性理论计算值,但四分量应变仪多组观测结果可以互相校验,证明观测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活断层粘滑运动的发震机制,从剪切应力降出发,通过能量与震级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孕震能力预测公式,以便为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1.孕震能力与构造应力之间的关系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地震皆为地壳的构造运动所引起,而构造运动则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应力与孕震能力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Byerlee等人的大量研究表明:构造地震主要是活断层粘滑运动的结果。也即,在某一瞬  相似文献   

10.
认为微观转动不协调是产生断裂的原因。在现代有限变形力学S-R分解定理基础上提出了断裂扩展的最大转动梯准则,可直接确定断理解产生的位置和扩展方向。初步应用该准则对雁行裂纹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数据模拟。  相似文献   

11.
太平庄井所处构造部位的确定及构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汞技术探测南口-孙河断裂及黄庄-高丽营断在太平庄井区通过的位置,进而较准确地确定了该井所处的构造部位。观测实践证明,该井地下水气对现今对地球动力过程具有罗强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范方琴  张华卿 《内陆地震》1990,4(2):134-142
本文根据活断层资料,在软材料实验基础上,用激光全息光弹实验法分析了南天山东段构造应力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近东西向构造明显呈挤压状态,北东、北西向断层呈左旋或右旋走滑。τ_(max)、σ_1、σ_2的分布相似,其高值区展布于断层端点、交汇区等特殊部位。提出塔格拉克、库车—轮台、库尔勒东南为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1993~1997年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地震预报的效果,通过评价得到对河西走廊地区和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区的预报能力分别为0.55和0.61,扣除随机概率的预报成功率分别为0.5和0.58。  相似文献   

14.
黄立人 《地震学报》1982,4(2):174-181
研究了直接用多期重复大地测量观测资料求剪切应变速率的相关平差方法,简单地讨论了判断计算结果中反映形变信息的可靠性的标准,并对相关平差法与一般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别进行了比较。通过几个地区的实际计算,认为在地震工作中,为探测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迫切需要大幅度提高目前的大地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5.
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苏州金山浜花岗岩岩体中北北东向断裂带取样,选矿及对其重矿物——磷灰石分别进行化学蚀刻和热中子辐射,采用白云母外探测器法分别进行自发裂变径迹与诱发裂变径迹的观察、统计及裂变径迹年龄的计算。认为该岩体形成年代是侏罗-白垩纪,而断层破裂形迹的地质事件是晚第三纪中新世。说明运用裂变径迹的方法来研究活断层的测年工作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青藏块体东北缘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993与 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 ,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 ,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域。应变场形成的剪应变以近EW向的左旋剪切为主体 ,表明该区NWW向的块体边缘主干断裂的活动方式是左旋走滑兼挤压。剪应变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块体东北边界带的武威、祁连一带。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之间整体左旋扭动速率约为 6mm/a。配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DDA)数值模拟 ,初步分析了该区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认为该区相对水平运动和构造变形分布特征不仅是印度板块推挤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还可能与来自西侧南强北弱的向东的动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用Mohr圆分析法对川西—藏东全测区 76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测区以 2D区域构造为主要特征 ,横向各向异性不太强 ;区域构造走向大致呈近SN向 ,最大偏离不超过± 30°。文中介绍了 4个测点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了基于图法的稀疏正定系统的求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具有Toeplitz结构的大型稀疏矩阵的快速LU分解,在基于波边方程的地震数据处理如地震波场模拟和叠前深度偏移等隐式方法中,拉普拉氏算子或亥姆霍兹算子的快速分解是这些方法能否实现的关键,在螺旋边界条件下,这些算子的表示矩阵是具有Toeplitz结构的正定厄密矩阵,可以通过本文方法实现快速分解。  相似文献   

19.
Sompi谱分析方法在处理数字地震记录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冯德益 《地震》1995,(4):359-364
使用数字地震记录,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20个地震5和1988年7月-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1990年7月23日唐山ML4.9震和4.9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L6.1地震P、S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地震前P、S波频谱的卓超频率fd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应用“构造-气候旋回”年代学方法确定了祁连山地区河流阶地形成时代和抬升速率,探讨了应用该方法确定阶地形成时代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确定河流阶地形成时代基本可行,只是对于低级阶地形成时代的拟合结果需用实测值来校正,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地区的构造抬升呈间歇性,经历了4个较强烈的构造抬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