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降低丙型肝炎感染率.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巢式PCR检测HCV-RNA,分析HCV感染与输血、透析时间、透析次数及透析医院数的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中HCV感染4例,感染率为4.0%,且感染率随着输血次数、透析次数、透析医院数的增加及透析时间的延长,HCV感染率相应增高(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易感染HCV,反复输血、透析次数多、透析时间长以及接受多所医院透析是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院内感染肝炎病毒的原因。方法应用第二代ELISA方法对本院HD病人进行HBV、HCV、HGV检测,同时记录透析时间,输血次数进行对比设立非透析病人对照组。结果HD病人肝炎感染率:HBV22.9%,HCV51.4%,HGV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其中HCV感染率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相关密切(p<0.01)。结论可能共用透析机、重复使用透析器、输血、透析环境血液污染是肝炎病毒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HCV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于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发生HCV感染31例,感染率为40.79%;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每周血液透析次数、输血史、透析设备破膜、行透析治疗医院数5个因素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HCV感染有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OR=2.010)、透析设备破膜(OR=2.131)以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OR=2.980)等均是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HCV感染率较高,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透析设备破膜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贵州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感染现状, 为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2022年7—12月贵州省124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血液透析相关情况、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及其他感染相关情况。 结果 共调查MHD患者15 114例, 年龄以36~<60岁年龄段为主(55.83%)。血液透析龄以1~<5年为主(59.37%), 血液透析频率主要是3次/周(73.91%)。透析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主, 共12 948例(85.77%)。原发疾病以慢性肾衰竭为主(99.89%)。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5.29%,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0.6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0.24%, 梅毒螺旋体(TP)感染率1.70%。不同年龄、透析医院数、透析机构规模的MHD患者HBV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透析时间、透析机构规模的MHD患者HCV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透析医院数MHD患者TP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为36~<60岁MHD患者HBV、HCV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6.10%、0.84%。透析时间≥10年的患者HCV感染率(1.64%)较高。透析床位数≥90张的医疗机构患者HCV、HIV和TP感染率均较高, 分别为0.74%、0.28%、1.94%。HBV感染率最高的是透析床位数<30张的医疗机构, 为18.64%。发生血管穿刺部位感染9例(0.06%), 血流感染12例(0.08%), 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7例(0.05%), 肺部感染30例(0.20%)。不同血管通路类型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肺部感染发病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通路类型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患者的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0.37%)和肺部感染发病率(1.10%)均较其他类型高。 结论 贵州省MHD患者以中青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透析频率多为3次/周, 以AVF为主要血管通路。MHD患者容易合并HBV、HCV、HIV、TP、血流感染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血透) 感染HCV 的因素。方法: 收集120 例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透患者HCV感染与血透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血制品史和量、肾移植史、院内感染史、ALT增高史显著相关。结论: 输血为血透患者感染HCV的主要途径, 但也存在医源性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的HCV抗体(抗 HCV),同时对患者既往HCV病史、透析时间、输血史、血液透析频率及接受过透析的医院数等进行调查。结果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阳性22例,阳性率40.74%。其中透析时间≤2年者抗 HCV阳性率为7.69%(2/26),>2年者则达71.43%(20/28),显著高于前者(χ2=22.68,P<0.01); 透析频率3次/周的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91.67%(11/12),明显高于透析频率为1~2次/周的患者(26.19%,11/42)(χ2=16.57,P<0.01)。结论该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血液透析时间和透析频率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20例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二代ELISA法检测血抗-HCV;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透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和血制品史和量,合并HBV感染,肾脏移植史、CAPD史,ALT异常史,肝炎史、结核史以及医院感染史等。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透析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血制品史和量、肾移植史、医院感染史,ALT增高中显著性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HCV感染的原因为输血和医源性传播。结论 结果提示订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减少输血和隔离抗-HCV阳性患者,对控制HCV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李方桥  刘劼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563-1565
目的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献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献血人群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1月-2008年6月四川省阿坝州共有4496名献血者,采用ELISA检测献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梅毒螺旋体的检测还增加RPR检测,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人群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以确定HBV、HCV、TP、HIV在少数民族地区献血人群中的感染率以及各人群分布。数据库建立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结果所有献血人员中没有检测到HIV感染,HBV、HCV、TP的感染率分别为16.2‰、2.9‰、11.1‰。男性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0.238,P=0.001),HCV、TP的感染率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χ2=1.999,P=0.157;χ2=0.291,P=0.590)。~35岁组TP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χ2=19.770,P=0.000),HBV、HCV的感染率不存在年龄差异(χ2=0.967,P=0.809;χ2=1.983,P=0.576)。汉族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民族(χ2=17.973,P=0.000),藏族HCV和TP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民族(χ2=6.505,P=0.039;χ2=19.258,P=0.000)。HBV感染率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文化程度越高,HBV感染率越高(χ2=12.160,P=0.002),但HCV、TP感染率在各文化程度人群中没有统计学差异(χ2=3.179,P=0.204;χ2=5.521,P=0.063)。结论少数民族地区献血人员HBV、HCV、TP、HIV的感染率与其他地区不同,并存在民族间的差异,因此,这些地区的采供血机构除加强HBV、HCV、HIV等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外,应着重加强梅毒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宁波市TP感染者混合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2018年本院2 398例抗TP阳性患者一般资料及其HBs Ag、抗HIV及抗HCV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户籍、年份进行分组,对混合感染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271例存在混合感染(11.30%),其中TP/HBV混合感染219例(9.13%)、TP/HIV混合感染21例(0.88%)、TP/HCV混合感染15例(0.62%),TP/HBV/HCV/混合感染16例(0.67%);男性TP/HBV、TP/HIV、TP/HBV/HCV混合感染率均高于女性(P 0.05);宁波籍TP/HBV混合感染率高于非宁波籍,TP/HIV混合感染率低于非宁波籍(P 0.05);21岁~40岁TP/HIV混合感染率较高,41岁~60岁TP/HBV混合感染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6年-2018年混合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宁波市梅毒感染者中有11.3%存在混合感染,男性多于女性,以TP/HBV类型为主,41岁~60岁年龄段居多,2016年以来TP患者混合HIV、HCV、HBV感染情况未出现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逆转录—套式PCR法分别检测44例血透患者的抗—HGV抗体和HGVRNA。结果 血透患者HGV感染率为13.6%,HGV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输血次数较多、透析时间较长,但差异无显著性;而单独HGV阳性组与全阴性组相比透析时间明显延长,HGV感染与年龄、HBV感染、HCV感染及肝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结论 血透患者HG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严格消毒措施、预防交叉感染、减少输血、血源中HGV筛查,对减少透析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受血者受血前HIV、HBV、 HCV、梅毒感染及其重叠感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受血者受血前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感染及其重叠感染现状与特点。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6月间某院需输注血制品的9694例患者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标志物、血清抗HCV,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抗HIV和梅毒抗体。结果9694例受血者受血前血清HBV标志物阳性1549例(15.98%),抗HCV阳性59例(0.61%),抗HIV阳性34例(0.35%),梅毒抗体阳性495例(5.11%)。重叠感染者中,HBV与HCV57例(0.59%),HBV与梅毒94例(0.97%),HCV与梅毒3例(0.03%);血清抗HIV阳性患者中,重叠感染HBV13例(0.13%),HCV10例(0.10%),梅毒4例(0.04%);HIV、HBV和HCV重叠,HIV、HBV和梅毒重叠感染各2例(1.08%),HIV、HBV、HCV和梅毒重叠感染1例(0.54%)。结论部分受血者在受血前就已有感染,特别是HBV和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受血者于受血前进行全面检查不仅可避免相关医疗纠纷,还可为患者治疗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透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CV-RNA及抗HCV-IgG的水平。结果HCV-RNA的阳性率为26.7%(40/150例);抗HCV-IgG的阳性率为24%(36/150例);HCV感染率(总阳性率)为35.3%(52/150例)。结论提示血透患者中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输血及血制品是其第一位的危险因素,而透析器及管路的交叉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输血前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慧霞  李艳  汪明  夏尊恩  汤永飞  吴青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187-2188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与双感染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12月13072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检测乙型肝炎全套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l蛋白)、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方法与评判标准进行。结果13072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男6517例,女6555例)中,HBV、HCV、HIV、TP感染分别为1739(13.3%)、170(1.3%)、26(0.2%)、170(1.3%)例,HBV与HCV感染指标同时阳性者26例。结论患者在接受手术或输血前其血清学上述感染性指标已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说明患者在术前或输血前已有不同程度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输血前常规检查4项传染病学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HIV/AIDS)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TP)的流行现况及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HIV/AIDS的病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观察。结果:719例HIV/AIDS合并感染乙肝的有80例(11.13%),丙肝46例(6.40%),梅毒114例(15.86%)。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326例患者中,单纯HIV感染的有232例,其中T淋巴细胞CD4<300/mm3者110例,占47.41%;合并多重感染的HIV患者有94例,其中T淋巴细胞CD4<300/mm3的有49例,占52.1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合并感染TP、HCV和HBV率较高,易对T淋巴细胞CD4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腹膜透析患者HCV感染标志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维持性腹膜透析(腹透)患丙丙型肝炎病毒(HCV0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第二代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2)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腹透患者血清抗-HCV和HCVRNA,按HCV标志阳性与阴性分组比较有关临床因素。结果:60例患者中,抗-HVCIgM阳性7例(11.7%),抗-HCVIgG阳性10例(16.7%),HCVRNA阳性13例(21.7%),三项中任一项阳性15例(25.0%);阳笥组与阴性组相比,两组在性别、年龄、肾功能、HBV标志、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上无明显差异,而在平均透时间、输血史、ALT异常、血液透析史、肾移植史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透患者中HCV感染较为严重,输血为腹透患者感染HCDV的主要途径,但也存在与透析环境有关的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王中秋  杨敏  陈子君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60-1562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146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HIV/AIDS)合并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的状况及多重感染对HIV/AIDS的影响,为HIV/AIDS的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IV/AIDS血液中HBV、HCV、TP的相应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IV感染者全血中的CD4/CD8细胞,检测结果分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146例HIV/AIDS合并HCV感染98例,感染率(67.12%);合并梅毒感染47例,感染率(32.19%);合并HBV感染33例,感染率(22.60%).122例多重合并感染者发病74例,发病率60.66%;单纯HIV感染者24例,发病5例,发病率20.83%. 结论 HCV是HIV/AIDS常见合并感染的病原体,在其治疗的同时要做好护肝保肝的工作,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Dialysis patients are at risk for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blood-borne agents trasmitted within dialysis units.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HCV) screening test prompted many stud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anti-HCV among dialysis patients.The authors have evaluated the prevalence of anti-HCV in 405 hemodialysis patients both by Elisa screening and 4-RIBA test system with a follow-up of two years.The study showed a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ntibodies to HCV by year. In 1990, 15.2% were positive with an increase to 20.8% in 1991.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5% in dialysis patients and only 1.9% in the personnel working in the dialysis ward.Another control group of volunteers did not show any positivity.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s of the antibodies against HCV with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istory of transfusion were evaluated.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atients found to be positive should be dialyzed on separate machines and special precautions must be undertak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抗体在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pEGX-4T-2/HCV-F融合载体表达蛋白HCV-F/GST作为抗原,包被酶联反应板,间接ELISA法检测128例血液透析HCV感染者血清中的HCV-F抗体;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特征与HCV-F抗体是否阳性的关系。结果 128例HCV感染者中F抗体阳性率为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透时间、HBcAb、HCV RNA与F抗体是否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38、P=0.012和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透时间>10年(OR=4.153,95%CI=1.435~12.023)、HCV RNA阳性(OR=3.6979,5%CI=1.498~9.123)是HCV-F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者中可检出F抗体;F蛋白的表达可能与HCV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