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斑点杂交技术(又称32PHBV—DNA探针),是近年建立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对乙型肝炎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这一新技术检测HBV感染各类患者的血清HBV—DNA。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从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检出HBsAg的报道已引起了人们对通过唾液传播乙型肝炎的关注。我们应用斑点杂交试验(又称~(32)PHBV-DNA探针)检测了46例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乙型肝炎发病(HBV—DNA),并与血清中HBV—DNA、HBsAg、HBeAg、抗HBe进行了对比观察。以7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以探讨唾液传播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意义。现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BV的感染情况及其与血清HBV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和血清中HBV。结果:PBMCsHBV-DNA检出率为69%(38例/55例),血清HBV-DNA检出蓄为36%(20例/55例),PBMCsHBV-DNA与血清HBV-DNA无一致性,P<0.05,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PBMCs检出率优于血清检出率,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BMCs存在HBV-DNA。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国产基因芯片检测HBV—P基因突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选择14例服用拉米夫定48周时HBV—DNA定量检测仍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标本,用HBV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基因,观察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上述血清标本中编码HBV—DNA聚合酶的P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对比检查P基因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结果:14例患者血清标本用基因芯片均检出HBV—DNA,9例为野生株,5例发生YMDD变异,其中3例为M552I(YIDD)变异,2例为M552V(YVDD)变异,同时均伴有L528M变异。与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结果完全相同。结论:国产HBV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以替代繁琐的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可作为临床监测HBV—DNA变异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
曾平  胡娟  古宇 《西南国防医药》2006,16(6):604-606
目的:通过对比检测和分析739份血清中preS1蛋白、HmAg和HBV—DNA的检测阳性率,为临床正确选用实验室指标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739份血清进行PreSlAg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739份血清中,PmSlAg阳性率为34.6%(256/739),HmAg阳性率为觚7%(227/739),HBV—DNA阳性率为58.9%(435/739)。227份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阳性率55.9%(127/227),HBV-DNA阳性率96.0%(218/227);512份HBeAg阴性血清中,PreSlAg阳性率25.2%(129/512),HBV—DNA阳性率为42.4%(217/512)。HBeAg、HBV—DNA和PreSl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阳性率高低依次为HBV—DNA〉PreSl〉HBeAg;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55.9%)阳性率显著高于HmAg阴性血清PreSlAg(25.2%)阳性率(x^2=36.5,P〈0.01);HBV—DNA阳性血清的PreSlAg检出率58.9%(256/435)显著高于HBV—DNA阴性血清的PreSlAg检出率1&4%(56/304)(P〈0.01);PreSl抗原与HBV—DNA阳性符合率为(200/256)7&1%,阴性符合率为(248/483)51.3%。598份HBeAg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0.9%,598/739)中HBeAg、PreSl和HBV—DNA阳性数(率)分别是224(37.5%)、253(42.3oA)、417(69.7%)。结论:PreSlAg、HBV—DNA、HBeAg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为HBV感染和复制的指标,以检测HBV—DNA最为可靠,而PmSlAg可能较HBeAg更敏感。在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如何理解和使用上述指标对防治乙型肝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敏  李娜  张云  马骢 《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1):16-18,3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模式前S1抗原(pre-S1-Ag)、HBV~DNA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含量,结合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用荧光定量一聚合酶联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I,T和AST指标。结果HBsAg(+)、HBeAg(+)、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79.4%,HBV—DNA检出率为97.1%,肝功能异常的为94.1%;HBsAg(+)、HBeAb(+)、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52.4%,HBV—DNA检出率为83.3%,肝功能异常的为88.1%;在HBsAg(+)和HBcAb(+)模式中pre-S1-Ag检出率为33.3%,HBV—DNA检出率为66.7%,肝功能异常的为33.3%。结论HBV-DNA检测在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Vpre—S1-Ag,但是HBVpre-S1-Ag检测成本低廉,与HBV—DNA的符合度较高,是对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及HBV-DNA联合pre-S1-Ag检测可以提高HBV的检出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宁  林国英  董友志  何海明 《武警医学》2004,15(11):817-819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366例血清中,有199例HBV DNA阳性,占54.4%.血清HB-/ml占65.2%;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占95.2%,≥106 copiessAg、HBeAg、抗阳性率占29.1%,≥106 copies/ml占17.6%.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5.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8.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西南军医》2007,9(2):94-96
HBV—DNA定量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判断病毒复制和评价患者肝脏病变、预后及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指导诊疗时仍需结合血清标记物、肝损害指标乃至HBV基因分型。HBV—DNA定量的方法有PCR核酸探针杂交法、R.ELISA、竞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本文综述定量检测HBV—DNA意义及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药物停用1年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变化、病毒学应答特点。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采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 NUC)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e抗原阴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停药时及停药随访一年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自2017-01至2020-07,共有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19例,HBeAg阴性21例。HBeAg阴性比HBeAg阳性患者停药后更易出现HBV DNA的复阳(P=0.031)和ALT水平升高(P=0.017)。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HBV DNA复阳者1、3、6、12个月时HBsAg滴度有逐渐下降趋势,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HBV DNA复阳患者转氨酶有逐渐升高趋势,仅1例患者出现乙肝复燃。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停药1年后,HBV DNA复阳率高,多伴有转氨酶升高,但临床观察安全。HBV DNA复阳患者HBsAg滴度有逐渐下降趋势,可能会增加患者远期HBsAg转阴率,提高治愈率,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采用SP_(65)特殊质粒与人类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重组。制备了Bio—HBV RNA探针,能特异地与HBV DNA杂交。并将该探针与缺口转移(Nick—translation)方法标记的Bio—HBV DNA探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出Bio—HBV RNA探针的敏感性比Bio—HBV DNA探针的敏感性提高10倍。本实验还分别应用了两种探针同时检测了70例乙肝病人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各为31.42%,28.57%(P>0.25)。并对Bio—HBV RNA探针应用于临床检测乙肝病毒DNA的效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三者之间的关系,判断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方法对5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PreS1、两对半标志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V—DNA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HBsAg(+)、HBeAg(+)、HBcAb(+)的模式中,PreS1与HBV-DNA检出率分别为5213%与88.4%,HBsAg(+)、HbeAb(+)、HBcAb(+)的模式中PreS1和HBV—DNA检出率分别为31.1%和47.5%,HBsAg(+)、HBcAb(+)的模式中PreS1和HBV-DNA检出率分别为47.3%和63.4%。结论PreS1能较好的反映HBV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和监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藏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4例藏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恩替卡韦组(ETV组,n=57)和拉米夫定(LVD组,n=57).恩替卡韦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 mg,口服,1次/d;拉米夫定组给与拉米夫定片100 mg,口服,1次/d,两组分别治疗4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点测定两组的ALT和HBV DNA值,记录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例数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48周时ALT、HBV DNA定量值均下降;与LVD组比较,治疗12、24周时ETV组的ALT、HBV DNA定量值下降,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藏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但拉米夫定耐药性高,恩替卡韦在恢复肝功能及降低HBV复制的效果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3.
治疗型HBV DNA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治疗型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研究概况,重点阐述治疗型HBV DNA疫苗研究进展、治疗乙型肝炎的依据、作用机制和与传统疫苗的比较等。同时对我们自行研制的治疗型双质粒HBV DNA疫苗的特色做了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R-CHOP)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87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且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根据是否发生HBV再激活分为HBV未激活组(n=174)与HBV激活组(n=1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化疗对HBV再激活的影响及预后情况。结果 HBV激活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71(66,80)岁vs. 65(54,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13,100.0%)患者HBV DNA由基线不可测转为可测,2例患者HBsAg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为阳性的时间先于可测及HBV DNA的时间。13例HBV再激活患者中,2例出现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未发生HBV再激活相关暴发性肝炎;7例(7/13,53.8%)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其中3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尤其是HBV前C基因突变株的发现,对慢性HBV感染中e系统的临床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趋向于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大型[1]: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肝炎和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阳性慢性肝炎(异型慢性乙型肝炎acypicalchronichepatitisB)。本文就抗-HBe和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6例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男性25例,女性1例,年龄23~48岁,平均29.8岁。1.2临床症状与体征乏力和食欲不振26例,关节痛5例,低热2例,蜘蛛痣24例,肝掌18例,肝…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112例。A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1b治疗,B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疗效、HbeAg和HBV DNA定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综合应答率均高于A组,A组和B组在随访结束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综合应答率均低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HbeAg和HBV DNA定量均低于A组,A组和B组在随访结束时的Hbe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14%(92/112),B组为84.82%(95/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和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增高,但肝功能损害无相应的加重。结论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并不能准确的反应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程度,而及时的检查血清HBeAg和HBV—DNA水平可直接了解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确诊的有明确HBV感染史的HCC患者312例,分析患者HBV DNA载量,定量检测HBV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分析其组合方式。结果①312例HCC患者中,HBV DNA阳性299例(299/312,95.83%)。HBeAg阳性者41例(41/312,13.14%),其HBV DNA载量为(5.79±2.53)Log10copies/ml;HBeAg阴性者271例(271/312,86.86%),其HBV DNA载量为(4.59±1.66)Log10copies/ml(P〈0.01)。②HBV标志物存在6种组合方式,6.09%患者HBsAg阴性,86.86%患者HBeAg阴性。结论 HBV DNA多为低至中等水平,HBV DNA阳性者中高病毒载量者仅为少数;HBeAg阴性者远多于HBeAg阳性者;HBsAg滴度较低,少数患者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19.
膦甲酸钠(可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对HBV-DNA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对HBV DNA的影响。方法  46例慢性乙肝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给予膦甲酸钠注射液和一般护肝药物 ) 2 4例 ,对照组 (仅给一般护肝药物 ) 2 2例。疗程均为 2 8d。观察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以及对血清HBV DNA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有 10例 (4 1.7% )HBV DNA转阴 ,9例 (3 7.5 % )HBeAg转阴 ;治疗组治疗后HBeAg ,HBV DNA定量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而且治疗组治疗后ALT ,HBV DNA定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膦甲酸钠具有较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效果 ,其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乙肝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前S_1蛋白抗原及其抗体的研究进展较快,并发现其抗原在HBV感染肝细胞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为其评价前S_1蛋白及其抗体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前S_1蛋白及其抗体对11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及50例健康人群进行检测,同时用检测HBV—DNA(PCR法)及各种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模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受检对象110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HBV血清学感染模式阳性程度不等。健康对照人群50例,其中30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