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老年开腹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行开腹手术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泵注生理盐水,试验组泵注右美托咪定,观察两组拔管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镇痛情况。结果治疗组SpO2变化情况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老年开腹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镇痛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硬膜外麻醉中的价值。方法 100例入组行择期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根据麻醉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50例。比较观察右美托咪定组和咪唑安定组麻醉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咪唑安定组患者给药5 min、麻醉30 min、麻醉2 h时的血压、心率控制情况均差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右美托咪定的不良反应轻于咪唑安定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硬膜外麻醉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及抗交感作用,能够使患者的血压波动减轻,血压更平稳,从而使围术期生命体征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5月接收的行手术治疗的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辅助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入手术室、给药5min、麻醉30min、麻醉60min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两组手术期寒战、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入手术室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5min、麻醉30min、麻醉60min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有一定变化,研究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稳定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血氧饱和度不同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3%,远低于对照组的17.74%(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治疗,可利于稳定心率和血压,改善术后效果,值得在临床辅助麻醉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陈艳  王光楠 《海峡药学》2022,(6):134-13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接受下肢骨科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行静脉注射麻醉,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以相同的方式替代右美托咪定行静脉注射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动脉压、呼吸频率、Ramsay评分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动脉压、呼吸频率及Ramsay评分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骨科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于老年患者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9):1361-136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某院收治的150例需要实施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奇数编号为对照组,偶数编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生理盐水实施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给药后10min比较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术后相关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气管拔出时间)。结果:两组Ramsay镇静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麻醉采用右美托咪定效果理想,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对于改善术后相关指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行超前镇痛,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曲马多超前镇痛。观察2组 VAS 评分、BCS 评分、RSS 评分,PCIA 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曲马多用量,不良反应。结果 T1~ T5各时段,观察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BCS 评分和 R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0~24h ,2组有效 PCIA 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4~48h,观察组有效PCIA 次数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48h 曲马多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可有效降低患者 VAS 评分,升高 BCS 和 RSS 评分,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且舒适度较好,减少了患者术后有效 PCIA 次数和曲马多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全身麻醉中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在不同时间点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Ramsay评分.结果 盐酸右美托咪镇静效果良好,1.0 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持续泵入时可引起患者一过性血压上升及窦性心动过缓.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全身麻醉时显现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良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均进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脑脊液将0.5%罗哌卡因1.5 mL稀释至3 mL后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对硬膜外腔间断性推注1.5%利多卡因5 mL维持麻醉;麻醉成功后试验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1,速度为0.2μg·kg-1·h-1;对照组按照相同的方法静脉泵注等量0.9%NaCl。2组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并观察24 h。比较2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应激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1.17±0.22)和(3.21±0.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完成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率(HR)分别为(82.04±6.48)和(91.27±6.58) times·min-1;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93.62±9.36)和(105.58±11.47)mmHg,...  相似文献   

9.
徐倩  邓智连 《江西医药》2014,(8):742-74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盆底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盆底重建40例,均采取硬膜外麻醉,随机均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对照组(B组),记录给药前(T0),输注完负荷量后即刻(T1),输注维持量10min(T2)、30min(T3)、及停止输注后(T4)停止输注后30min(T5)的MAP、HR、OAA/S镇静评分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T1-T5时A组OAA/S镇静评分显著低于B(P<0.05)。T1-T5时A组MAP变化低于B组(P<0.05)。术中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然后再按0.2μg/(kg·h)泵注维持适合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盆底重建术的镇静,并有助于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手术患者比例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方式及疼痛观念的改变、麻醉科医生意识提高与联合用药等动力的驱使下,临床麻醉用药种类与方式均较以往获得了较大的改观,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较新型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出现在大量的实验室与动物实验中,其表现出同类麻醉药物所不可及的α2肾上腺素受体亲和性,临床应用中亦体现出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且无普通麻醉药所致的呼吸抑制性,该药目前已成为手术麻醉领域的新宠。本文主要对右美托咪定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相关综述,以期为右美托咪定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30.5%,17.1%,52.4%,82例患者有27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是老年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针对病因以及加强抗凝治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右美托咪定用于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加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480-148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期对血流动力学和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行开胸手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麻醉诱导前试验组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5 μg/kg;对照组泵注等剂量生理盐水;泵注时间均为10 min.维持剂量以0.5 pg/(kg·h)持续静脉泵注.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拔管后即刻(T4)、拔管后I0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心电图ST段水平;观察患者的苏醒时间.结果 T2、T3、T4和T5时试验组SBP、DB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影响患者的苏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注右美托咪定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治的喉显微手术患者中选取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法分组(各26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前不预注麻醉药,研究组预注0.6μg/kg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即刻、置入支撑喉镜时、拔管后的应激反应指标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根据入院治疗前是否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华法令抗凝组17例,非华法令抗凝组39例,比较两组是否出现合并脑梗死与神经功能损害。结果华法法令抗凝组合并脑梗死与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非华法令抗凝组低(P<0.05)。结论基层医院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梗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应加大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患者白内障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行择期超声乳化手术,随机分2组,每组20例。观察组为右美托咪定组,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记录两组患者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镇静评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SBP、DBP、HR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但无需纠正;对照组术中SBP、DBP、HR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有7例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两组患者在吸氧的状态下,SpO2均接近100%;观察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患者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行监护麻醉,能够达到镇静、镇痛和稳定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世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96-2497
目的:通过对196例老年心房纤颤(AF)患者分析,找出首发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近4年来老年房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AF得到控制,4例死亡。冠心病患者108例,占55.1%,居老年房颤之首。防治基础心脏病注意休息,严格掌握用药原则,是预防老年心房纤颤发生的重要举措。结论:控制心室率和防止并发症是各类心房纤颤治疗的共同点。有效的预防用药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持续房颤或房扑,且发病时间少于3个月患者11例,给予伊布利特静脉注射,分析房颤、房扑患者静脉注射后的转复效果。结果11例患者9例转复窦性心律,2例未转复,转律有效率为54.55%,显效率为27.27%,且使用伊布利特转律的患者转律时间集中于30~40 min。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老年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经抗凝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口服胺碘酮,第1 周200 mg/次,3 次/d,第2 周200 mg/次,2 次/d,第3 周起200 mg/次,1次/d,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口服80 mg/次,1次/d,两组随访至1年观察转复并维持窦律的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71. 4%和68. 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 05),但随访至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 1%和28. 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 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长期口服有防止房颤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心脏彩超(PAF)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分别定义其为A组和B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24h内的房早次数明显比B组多,其房早联律间期也明显较B组短;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经大小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观察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房早的提早量,房早的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the antiarrhythmic drug verapamil were determined in six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lasma samples were taken following i.v. injection of verapamil 10 mg (Isoptin® 2 ml), and oral verapamil 80 mg (Isoptin® 2 tablets of 40 mg). Verapamil and its N-demethylated metabolite, norverapamil, were analyzed to 1 ng/ml plasma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sing deuterated standards.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jection, the disposition of verapamil followed a biexponential pattern with a fast distribution phase and a slower elimination phase (t1/2=5.79 h), corresponding to a plasma clearance of 0.26 1/kg/h.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nly an elimination phase was evident, with the same elimination rate (t1/2=5.53 h).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was 10.5%±7.5%. The norverapamil formed after i.v.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verapamil had plasma half-lives of 5.86 h and 6.77 h, respectively. The elimination of verapami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in healthy young volunteers and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was lower. Very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in heart rate and the log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erapamil was found in every patient during the elimination phase, irrespective of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ere was also a high correlation when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effect data from all the patients were pooled (r=0.59,n=71;p<0.0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