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武陵山片区将村落匠人叫师傅,村落工匠是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村落"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劳动者"之一,在传统乡土手艺中他们既是设计者也是制作者。他们不但拥有精湛的技艺,同时他们还懂得村落传统的民族民间习俗,在村落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设计和建造房屋还是生产生活器物,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因此片区民族村落工匠的技艺是基于满足当地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造物活动,从材料选取、形态型制、制作工艺、装饰纹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土性且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农耕文明时期他们以精湛的手艺守护着村落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传统村落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因此从民族村落工匠的传承来保护片区传统民族村落,让他们在传承手艺的基础上传播乡土文化,引导新生代村民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村落祖先留下来的祖制心存敬畏并为之自豪,从各方面保持片区民族村落原居民纯朴的民风,这是村落传承的"灵魂",守住传统村落"最后的家底"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胡颖  徐颖 《建筑与文化》2023,(6):115-117
合理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对浙江农村的生态维系、文化延续、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以及健康人居环境的促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文化村落改造设计需要设计者梳理地域文化特色,融合现代技术与材料的优势,结合当代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建出新的构造形式与技术细部。文章在分析浙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中民居改造的具体实施性策略。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作为连接现在与历史的桥梁,承担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作用。为了推进沈村乡村振兴快速发展,加快村落现代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村落环境质量,本文通过介绍沈村的建筑风貌、基础设施、旅游发展方面,分析当地村落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原则以及改造策略,设计出适合改善当地环境且持续发展的方案,并对沈村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对于以自然风貌与传统文化而闻名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在保护资源本体、坚守文化自豪感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成为改善乡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然而,当下在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过程中面临着"重开发,轻保护",自然风貌、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或消失,以及村落呈现"空心化"等危机。文章以传统村落——江西抚州洽湾古村为例,就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绍杭  张扬  徐鑫 《规划师》2011,27(5):32-36
浙江省青街畲族自治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采用建筑与空间系统、功能的适应性分析路径,建立了满足原住民与其他人群空间需求的多元功能目标系统,即浙南畲乡生活村落、水绕山环风景村落、民风淳朴人文村落和传统风貌旅游村落;通过有机更新,保护、延续了传统风貌和景观空间,突出了村落的人文特色;增强了公共空间活力;保护和改善了传统风貌和...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代化、城镇化给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带来巨大冲击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资源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建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系统结构框架,探寻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根源",并寻求在保护中凸显村落特色与差异的有效对策,以实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对于维护民族多元文化生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和保护的紧迫性,讨论了文化地理学对于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适用性,从文化生态与景观、文化扩散与整合、文化源流与区划、地方文化与制度、综合演变机制等方面阐释了文化地理学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方法与优势,探讨了文化地理学对于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内涵与特质的路径,为深化学科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式与应用基础。并以瑶族为例,初步提出了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框架,旨在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文化建设开展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所彰显的民族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强调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文章以柳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例,以当地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传统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下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措施包括政府制定政策、村民与社会多方参与、"互联网+"模式的新型开发模式,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地域性特色,并以此来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为柳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是特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正面临着风貌消失、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1。街巷作为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内的支撑框架,既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交通往来空间,也反映了当地传统村落整体空间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因此街巷空间形态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南自治州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章通过分析村落格局和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公共建筑,揭示了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从宏观、微观、精神三个层次解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影响。文章认为,传统风水观和防御理念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哲学观和居住理念致使民居建筑存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精神信仰是村落文化景观得以形成的内在源泉。文章通过对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梳理,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