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启超  王宁 《西北油气勘探》2005,17(1):22-26,34
渤南洼陷地层压力表现为明显的超压特征。地层压力纵向上可分为上部正常压实段、中部超压段、下部混合压实段,对应着不同的埋藏深度。异常压力在平面上有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北部陡坡带发育微弱超压,洼陷带发育较强超压,而缓坡带发育最强超压。研究表明,渤南洼陷的超压发育与不均衡压实、粘土矿物转化及烃类生成有关,是控制该区超压形成与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超压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古孔隙度函数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古厚度、古埋深恢复,利用"改进的Fillippone公式"对古地层压力进行了计算。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渤南洼陷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发育,在馆陶—明化镇时期发育达到最大,渤南洼陷超压为晚期成因。  相似文献   

3.
渤南地区深层超压油气藏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压对有机质的演化、储层裂缝的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超压的成因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成因特征不同。渤南深层超压的形成主要受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流体特征、成岩演化特征等因素控制,其作用结果是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压力系数的大小与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超压的存在与烃类的演化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由于油气早期进入储层,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而不合油储层成岩作用强烈。油气的裂解,压力升高,但卸压困难,导致超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渤南洼陷古近系高岭石发育特征及转化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砂岩储集层中高岭石的发育程度与储集层物性和油气聚集关系密切.通过对渤南洼陷古近系沙三段和沙四段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岩心物性和含油级别分析测试,研究深层碎屑岩中高岭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深部碎屑岩储集层中的高岭石主要是由长石的溶蚀产生的,高岭石的发育是良好储集层和饱和油层出现的重要标志,高蛉石含量出现相对高值的储集层与工业油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高岭石形成分为4个阶段:沉积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阶段、自生高岭石大量产生阶段、油层中的高岭石被油气包围阶段及油层中高岭石出现异常高值阶段.深部碎屑岩储集层中的高岭石形成于酸性流体和长石相互作用的酸性成岩场中,保存在油气充注形成的惰性成岩场中,在弱碱性成岩场中迅速向伊利石和绿泥石转化.  相似文献   

5.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含油气系统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又有深部无机烃源)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将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Es3-Es4(!)、Es4-Es4(!),无机烃-Es(?)等3个子系统,并对其要素,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洼陷带向缓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上倾尖灭型及砂泥岩交互型油气藏,在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湖底扇型油气藏,在洼陷中心应主要寻找砂岩透镜体,尼岩裂缝型油气世故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等。图3参6(吴富强摘)。  相似文献   

6.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约3 000~4 000m的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孔带。结合岩心实测物性数据,利用连续深度区间的孔隙度分布图和建立的孔隙度—深度拟合曲线确定异常高孔隙带识别标准和分布范围。综合铸体薄片数据、扫描电镜分析、地层压力数据等,从成岩溶蚀、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等方面阐释异常高孔带成因,并结合沉积微相、岩相和断裂发育等总结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得益于异常高压对孔隙的保护、中成岩A期有机质低熟阶段的有机酸溶蚀增孔作用和早期烃类充注的保孔作用;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原始沉积因素如优势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等)和刚性颗粒(石英、长石和变质岩岩屑等)含量相对高值的中粗粒砂岩以及断裂的发育组成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南洼陷内有机质不仅是渤南油田油气的来源,也是有机酸的母质。有机酸的生成导致了深部3000-5400m处砂岩长石和岩屑发生溶解,导致次生孔隙的发育。沙三段潜在的烃源岩在中新世馆陶组沉积期.达到生油高峰期,该时期也是有机酸生成的高峰期以及长石和岩屑溶解、次生孔隙发育期。这表明,在大规模石油运穆时期.沙三段发育良好的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8.
渤南洼陷地温-地压场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三级负向单元,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从渤南洼陷的地层温度场和地层压力场出发,总结了该洼陷的地温场和地压场的平面和剖面特征,以及地温-地压场的耦合特征,并分析了地温-地压场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综合研究认为,渤南洼陷具有超压型复式温压系统特征;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低能的温压分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是渤南洼陷的重点勘探和含油层系之一.其储层在整个洼陷内分布广泛,含油气性较好,该区义601、义285、义65及义173等井,在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试油均见到良好的工业油流,但不同区块储层沉积厚度、物性和油气充注程度不同,成藏条件复杂.以实钻资料为依据,对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横向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为浊积扇体,主要分布在罗北及埕南洼陷边缘断裂所限定的断槽中,扇根位于南部,扇中位于渤南油田的主体部位,扇端位于北部义288井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及岩性-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成岩史恢复及成岩模式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特征,研究了渤南洼陷沙四段上亚段的成岩作用,重点探讨了泥岩和砂岩中粘土矿物对深部储集层的影响,依据胶结物交代关系,压实作用特征,孔隙演化特点,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演化特征,恢复其成岩史,建立了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的测压、测井数据建立全井段地层压力曲线,划分其垂向超压带,并根据垂直有效应力-速度交会图、烃源岩发育层段及镜质体反射率分析了超压成因和类型,完善了超压成因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古近系东二下段至沙三段均发育异常超压,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有机质生烃、流体传导,随着地层年代变老,超...  相似文献   

12.
博兴洼陷沙四段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博兴洼陷沙四段地层压力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干酪根的生烃作用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岩的深埋藏溶蚀作用形成了局部地区的异常低压,泥岩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同生断裂的泄压作用等对地层压力分布格局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沙四段及其上覆的巨厚泥岩盖层符合压力封存箱特征,结合滩坝砂岩油藏的分布,认为博兴洼陷沙四段主要存在以箱内成藏为主、箱缘成藏为辅的成藏模式,异常高压是箱内成藏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结合研究区测井解释成果和油田试油资料,综合应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试油法,确定了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不同深度段的砂砾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并拟合出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沉积相、成岩阶段、地层压力等对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有随埋深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有利的沉积相带是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对储层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滑塌浊积扇及中东部近岸水下扇的扇中亚相;其中近岸水下扇的扇中亚相最为有利,其次为滑塌浊积扇。成岩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储层物性。研究区砂砾岩体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1和A2亚期,对应于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生油气阶段,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其中溶蚀作用使得深部储层物性变好。研究区地层压力对有效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实测渗透层压力数据、计算的泥岩压力纵向分布、预测的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砂、泥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在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基础上,分析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凹陷内渗透层异常高压非常发育,泥岩的地层压力分布既可与砂岩的实测压力相似,也可出现小于砂岩实测压力的现象,说明砂岩中的异常压力并非全由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引起。通过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可以确认不同井处的超压是否主要由压实作用引起。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主要有压实与排水不平衡、构造挤压、高流体势承压、断层对水动力的垂向贯通,在不同地区,这4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别。概括而言,西部地区超压的成因以压实作用为主,东部则与构造挤压、断层活动导致的水动力贯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地化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具备了形成页岩油的物质基础.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含油性的关系确定了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标准,将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资源划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同时利用△logR法获取氯仿沥青“A”,通过化学动力学方法恢复了烃类的损失部分,并用体积法对渤南洼陷不同级别泥页岩层段的页岩油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研究认为沙三下亚段具有较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其中Ⅰ级资源量明显高于Ⅱ、Ⅲ级,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6.
程付启  宋国奇  刘雅利  金强  孙菲菲 《石油学报》2015,36(11):1349-1357
为了研究渤南洼陷中心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是常规隐蔽油气藏、还是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的问题,对其油藏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国内外连续型油气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渤南洼陷中心区沙四上亚段油气藏无底水、气-油倒置、储层致密(孔隙度为2%~10%、渗透率为0~1.0 mD)、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可达1.6)且紧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具备连续型油气藏的特征及形成条件,为连续型油气藏。分析认为,连续型油气藏的形成,不仅需要异常高的生烃压力排驱油气完成初次运移,还需要在高压驱动下在储层中进行二次运移,而储层内的高压来自生烃压力的传递作用。因此,连续型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即是伴随油气充注、源-储压力趋于平衡的过程。成藏动-阻力分析认为,连续型油气藏形成的前提是源岩生烃压力超过储层中值压力,据此推导了连续型油藏形成的孔隙度下限计算公式,并计算了30多口探井的孔隙度下限值。计算结果显示,在生烃压力最大的深洼区,储层孔隙度大于4%即可成藏,与目前勘探揭示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渤南洼陷沙三段富含油气且超压普遍发育,深洼带剩余压力较大,剩余压力梯度最高,其次为陡坡带和断阶带,缓坡带剩余压力较小,梯度最低。受超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各地区油气运移动力条件及其油气富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超压中心区油气运移动力较强,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油气多富集在渤深4断层附近;近超压中心区砂体侧向输导阻力不同,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出现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中,剩余压力梯度较低的地区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而远离超压中心的地区剩余压力较小,油气运移浮力作用明显占主导,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普遍发育砂砾岩扇体,油气成藏复杂,形成多种类型的油藏,包括构造、地层和岩性等常规油藏,还发育连续型砂砾岩油藏。为有效地指导勘探,解剖了不同时期可容空间的变化和古地貌样式差异,这些差异造成砂砾岩体规模和储盖组合样式差异较大,控制了油藏类型、分布及规模。综合分析认为,中浅层扇体,尤其是宽缓斜坡型古地貌条件下中浅层扇体形成的油藏类型为地层超覆油藏,控制其成藏的主要因素为扇体自身物性、盖层及储盖组合条件和潜山侧向封堵条件;深层砂砾岩体形成非常规油藏———连续型砂砾岩油藏,控制成藏的主要因素为储层物性;油藏类型有序性分布,深层发育连续型砂砾岩油藏,中部层系发育地层超覆油藏、岩性油藏,浅层发育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9.
裂缝是开发储集层研究的难点 ,不仅要有丰富的岩心资料 ,还需要将室内物理实验技术与数学地质方法紧密结合。渤南油田三区沙三段 4砂组低渗透储集层主要为浊积成因的岩屑质长石砂岩 ,以其为例阐述低渗透砂岩储集层裂缝参数的定性和定量表征问题。在裂缝性参数的定性表征研究方面 ,开展了裂缝类型、裂缝的力学性质与成因、裂缝的充填程度与含油性等研究 ;在定量表征方面 ,进行了裂缝的延伸方位 (主要采用古地磁定向、岩心微层面定向方法 )、裂缝的倾角以及高度与延伸长度 (均根据岩心裂缝统计 )、裂缝的密度 (应用裂缝视密度描述、裂缝间距指数法和分形几何方法 )和裂缝开度 (采用岩心样品的高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模拟恢复 )等研究。该油藏裂缝参数的研究为裂缝物性参数的定量解释、储集层物性的数值模拟以及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图 4参 3(王孝陵摘 )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南油田四区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具有沉积作用宏观主控,成岩作用微观改造的特点。压实作用是导致其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次之;溶蚀作用较为发育,改善了其储集性能。在成岩作用研究及成岩相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区沙三段储层划分为压实残余剩余粒间孔—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高岭石晶间孔—石英自生加大、充填/半充填微裂缝—碳酸盐胶结交代和强压实—杂基充填4种成岩相组合类型。据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压实残余剩余粒间孔—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