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侍晓辰  周仕萍 《中国医药》2011,6(7):893-894
随着人们对女性乳腺疾病认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乳腺导管的解剖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lobular unit,TDLU)是乳腺的生物学功能单位.研究认为,大多数的乳腺疾病起源于TDLU的乳管上皮细胞,如纤维腺瘤、浆液性囊肿、乳管内乳头状瘤、小叶增生性腺病等.  相似文献   

2.
顾丽 《贵州医药》2008,32(1):92-92
纤维乳管镜是由光导纤维制成的能深入到细小的乳腺导管内直接观察病变、并能采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的一种内窥镜,是一种无损伤的诊断手段,兼具治疗作用,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乳头异常分泌症、且临床又不能扪及肿块者,对于导管内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1].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乳管镜置定位针在乳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榆查,发现33例乳管内乳头状瘤,其中12例经乳管确定病灶的方向、深度及体表标记,镜下放置定位针,根据定位引导进行手术.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找到肿瘤,术后经病理证实.结论 乳管镜下定位标记结合定位针有助于精确定位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位置,减小周嗣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管镜定位联合麦默通行乳管内肿瘤切除手术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瘤60例,其中32例乳管内瘤行超声引导下乳管镜套管注射美兰定位,行麦默通微创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及蓝染组织送病检;28例经溢液乳孔注入美兰,行蓝染乳腺小叶或区段切除病检。结果:32例超声引导乳管镜定位麦默通切除病灶组手术,病灶病理率为93.75%,高于传统组71.4%,MMT组手术时间(10±3)min短于传统组(25±8)min。结论:超声引导乳管镜定位联合麦默通切除乳管内肿瘤定位准确,切除率高,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乳管内乳头状瘤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管内乳头状瘤82例分析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阎汝川,郝斌,尹玉香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宗逞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为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病灶多位于乳晕下方较大的输乳管内。本病虽属良性,但有一定的恶变率。我院...  相似文献   

6.
斯岩  王水  肇毅 《江苏医药》2012,38(21):2531-2533
目的 探讨乳管镜诊断乳头溢液的病因及对治乳管炎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0例乳头溢液病例资料的镜下图像特征、镜下诊断及术后病理诊断;针对106例诊断为乳管炎症的患者进行乳管内灌洗治疗,并随访1年.结果 镜检诊断为单纯乳管扩张138例(14.1%),乳管炎症353例(36.0%),乳管内乳头状瘤366例(37.3%),乳管内乳头状瘤病77例(7.9%),乳管癌16例(1.6%),乳管炎症353例,未见明显异常30例(3.1%).48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乳管镜下诊断符合率达92.3%.106例乳管炎患者接受乳管药物灌洗治疗,75例溢液症状消失或缓解,总有效率达83.9%.结论 对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可直观的了解病因,准确定位病灶,提高术前诊断率,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和过大的手术范围.乳管内灌洗是治疗乳管内炎症的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乳管造影与纤维乳管内镜的比较,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07年—2009年48例单侧乳头溢液患者同时行乳管造影及纤维乳管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乳管造影诊断为乳管内隆起性病变28例,表现为充盈缺损、中断或移位等,纤维乳管内镜(FDS)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28例,乳腺癌2例,余为非隆起性病变。两种检查同时为阳性诊断25例,同为阴性诊断15例,不一致者为8例。结论:两种检查在乳管内隆起性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检查而言,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阳性率基本一致,结合定位及治疗,FDS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4年7月,2005年6月,76例行纤维乳管镜检查的乳头溢液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手术指征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乳管镜诊断为乳腺增生及导管扩张3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9例,乳腺癌3例。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24/25)、88.9%(8/9)、66.7%(2/3)。结论 乳管镜是术前诊断以乳头溢液为表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管镜在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在本院行乳管镜检查的45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镜检诊断乳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0例,乳头状瘤病6例,乳腺增生及乳管扩张症21例,乳管炎症5例,经病理证实符合率分别为66.7%(2/3)、90%(9/10)、83.3%(5/6)、90.5%(19/21)、80%(4/5)。结论乳管镜能够更准确、直观明确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病因、病变范围及部位,是术前诊断以乳头溢液为表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约5%为自发性乳头溢液。在常规体格检查时约10%的妇女可以被发现有乳头溢液[1],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约占40%[2]。笔者从2004-08~2006-10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常规乳腺导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管镜定位下切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50例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定位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50例均顺利找到乳管内肿瘤并切除。结论乳管镜定位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病变定位准确,使手术范围缩小,简单易行,术后美容效果好,极大提高了病变的诊断率和手术切成功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粗针经皮穿刺活检乳腺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8例超声诊断BI-RADS分类Ⅲ类以上的乳腺肿块用16 G活检针经皮穿刺活检,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且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108例患者的乳腺肿物中,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癌66例,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癌69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假阴性3例。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5.7%,特异度100%,穿刺准确率97.2%,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2.6%,约登指数0.957,Kappa值为0.941(P<0.01)。结论经皮粗针穿刺活检乳腺肿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高,且创伤小,痛苦轻,是基层医院确诊乳腺肿物性质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彩超、乳腺导管镜检查在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乳头溢液患者的导管镜检查和乳腺彩超结果,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本组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彩超检查的阳性率为75.0%;乳腺导管镜的阳性率为84.6%;联合检查的阳性率为100%.结论 乳头溢液患者采取乳腺彩超或乳腺导管镜检查,均有一定的假阴性率,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能达到满意的病因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徐渝  付冀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33-834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甲状腺肿块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对照。结果:B超诊断65例甲状腺肿块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为95.38%(62/65),超声诊断错误3例,占4.62%。结论:超声诊断甲状腺肿块有较高符合率,但某些声像图表现会给诊断带来困难而引起诊断错误,需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上海市吴淞地区2008~2010年,7~10月志贺菌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经大便培养筛选志贺菌,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菌群和血清型.采用Kirby Bauer法检测病原耐药性.结果:在74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宋内氏志贺氏菌最多.对抗菌素敏感性有差异.结论:2008~2010年,7~10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道血管畸形5例,小肠克罗恩病4例,小肠间质瘤4例,小肠溃疡1例,回肠非特异性炎1例,病变检出率为75%(15/20)。部分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SARS的临床特点,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7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7例,女47例,女性发病人数显著多于男性,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78岁,77%的病人年龄处于20~45岁之间,平均33±10岁;病人都有发热(100%),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92%,多数病人有畏寒(78%),伴头痛、肌肉痛(66%)、胸闷憋气(51%),肺部有罗音者较少(18%)。实验室检查:2周内WBC、L、PLT可降低,其中以淋巴细胞降低最为明显,达76%。发病1周内氧分压低于90mmHg者82%;胸片为单侧局部者为48%,单侧多叶者为23%,双侧者为29%。症状与体征不一致,症状早于体征2~4天,胸闷明显期为发病后4~15天,高热期为发病后2~14天。临床治疗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40~160mg,q12h)、氧疗、抗病毒药、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及对症治疗为主。结论SARS以高热、肺片状损伤为主,免疫系统受到明显损伤,女性多于男性,T细胞亚群的测定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氧疗、小剂量激素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的18F-FDGPET-CT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8F-FDGPET-CT资料完整的肺部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8F-FDGPET-CT资料分别采用目测法、计算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半定量法及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8F-FDGPET-CT诊断肺部肿块性质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是91.2%(62/68)、76.4%(13/17)和88.2%(75/85)。18F-FDGPET-CT检查方法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期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结论18F-FDGPET-CT能准确地鉴别肺部肿块性质及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是目前较好的肺癌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9.
薛宏威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88-189,192
目的:评价分析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有效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优于对照组为98.00%(49/50),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临床优异性显著,且减轻患者术中损伤,改善预后,简化手术步骤,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目前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已基本取代了开放性肾上腺切除术。本文讨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大肾上腺肿瘤(直径大于5.5 cm)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71例,其中原发性醛固酮腺瘤25例,柯兴氏腺瘤17例,嗜铬细胞瘤11例,无功能腺瘤8例,其它病变10例。对肾上腺病变类型、腹腔镜手术的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和预后进行总结阐述腹腔镜手术对大肾上腺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结果 71例大肾上腺肿瘤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70例(98.6%)经腹腔镜手术获得成功,1例(1.4%)术中转为开放手术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5~21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40~1500 ml,平均120 ml。膈肌损伤1例,右肾上腺中央静脉损伤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结论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是治疗大肾上腺肿瘤(直径大于5.5 cm)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