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该研究以蒙古族奶嚼口和下层凝乳为原料,对乳酸菌进行计数和分离,通过产酸凝乳、耐胆盐实验及基因分析筛选并鉴定优良发酵菌株。结果表明,奶嚼口和下层凝乳中乳酸菌活菌数为(12.60±0.78)lg(CFU/mL)和(12.31±0.35)lg(CFU/mL);分离获得的200株乳酸菌中有19株产酸凝乳能力较好,其中12株来源于奶嚼口,7株来自下层凝乳;在0.3 g/L和0.6 g/L胆盐环境中,奶嚼口中筛选出的乳酸菌具有更强的胆盐耐受性;奶嚼口筛选出11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和1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下层凝乳筛选出的7株均为乳酸乳球菌。奶嚼口和下层凝乳中乳酸菌活菌数及种属并无明显差异,奶嚼口中分离的具有产酸凝乳能力的乳酸菌多于下层凝乳中所筛选的菌株,并有较强的胆盐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蒙古族传统奶嚼口进行微生物组成分析,以期为地方标准制定及工业化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借鉴。采用纯培养方法对奶嚼口样品中乳酸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培养计数,并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奶嚼口样品中乳酸菌活菌数为(7.91~8.69) lg(CFU/mL),双歧杆菌活菌数为(4.09~6.64) lg(CFU/mL),大肠杆菌活菌数为(0~5.45) lg(CFU/mL);样品中菌种分属于5个属,其中优势菌株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34.5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5.45%)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16.36%)。研究表明,蒙古族传统奶嚼口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资源,其中的污染指标菌(大肠杆菌)是工业化生产的掣肘所在,而蒙古族传统奶嚼口具有酸性高脂的天然属性,为潜在功能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3.
发酵方式对山药泡菜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山药自然发酵、混料自然发酵、山药接种发酵、混料接种发酵等4 种发酵方式对山药泡菜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种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的发酵周期分别为11 d和14 d;与自然发酵泡菜相比,接种发酵山药泡菜的pH值下降快、总酸含量高、亚硝酸盐含量低,乳酸菌数量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少,但其脆度与感官评分偏低;混料发酵山药泡菜口味纯正、品质优良,pH值为3,总酸含量为8.01 mg/kg。其中混料自然发酵亚硝酸盐含量1.4 mg/kg、乳酸菌数7.33(lg(CFU/mL))、菌落总数3.2(lg(CFU/mL))、大肠菌群数15 MPN/100 g、脆度2 975.00 g、感官评分89.10;混料接种发酵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1.2 mg/kg、乳酸菌数9.04(lg(CFU/mL))、菌落总数2.1 (lg(CFU/mL))、大肠菌群数6 MPN/100 g、脆度2 765.00 g、感官评分86.26。  相似文献   

4.
孙百虎 《中国酿造》2022,41(1):92-97
为提高桑葚(Morus alba L.)精深加工潜力,以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为发酵菌种,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桑葚汁的理化性质、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桑葚汁是四种乳酸菌优良的生长基质,发酵结束添加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桑葚汁中活菌数皆超过11 lg(CFU/mL)。发酵过程总糖及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综合比较四种菌种的发酵能力,菌株LP的发酵性能最佳,发酵后桑葚汁中活菌数为12.5 lg(CFU/mL),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4 mg没食子酸当量(GAE)/mL、4.5 mg芦丁当量(RE)/m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5.3%,铁离子还原力(FRAP)为25.3 mg抗坏血酸当量(AAE)/mL,其抗氧化能力最强,菌株LP可作为桑葚发酵的最佳菌种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5.
从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筛选适合发酵乳生产的乳酸菌,对分离纯化的乳酸菌进行了发酵性能检测,筛选出产酸快、发酵活力高、凝乳时间短、后酸化能力弱、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筛选的6株菌株单菌发酵牛乳,均在6.5 h内凝乳,发酵乳酸度>70 °T,乳酸菌活菌数>1×108 CFU/mL,发酵乳组织状态、滋味、气味等感官指标良好,可作为生产发酵乳的优良乳酸菌菌种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因能够改善肠道健康而逐渐被应用于发酵乳中,但由于部分益生菌在牛乳中生长缓慢、难以凝乳,因此益生菌发酵乳的产业化受到限制。通过复合菌种的协同发酵法能够实现益生菌发酵乳的制备,但无法保障功能性益生菌的高活菌数。该研究以2株功能性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CCFM1175和副干酪乳杆菌CCFM1176为研究对象,以发酵乳pH、酸度及活菌数变化为参考,筛选适宜与益生菌协同发酵的发酵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乳,并测定其贮藏特性及感官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通过与保加利亚乳杆菌5L6的协同发酵,罗伊氏乳杆菌CCFM1175和副干酪乳杆菌CCFM1176在发酵乳中的产酸速率及活菌数显著增加,发酵12 h后滴定酸度分别为(68.17±0.42)°T、(62.51±0.84)°T,活菌数分别为(8.24±0.05) lg CFU/mL、(8.61±0.08)lg CFU/mL,实现快速凝乳及高活菌数。同时,协同发酵法有效改善了发酵乳的后酸化现象并提高持水力,制备得到的益生菌发酵乳具有良好的贮藏特性及感官评价。该研究解决了2株功能性益生菌在发酵乳中难以凝乳或发酵速率较慢的问题,为促进功能性益生菌在发酵乳产业中的...  相似文献   

7.
以苹果浆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发酵的工艺条件,并分析发酵前后苹果浆的抗氧化活性。考察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苹果浆活菌数、可滴定酸、感官评分的影响。进而以活菌数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对苹果浆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10%(V/V),发酵温度为35 ℃,发酵时间为71 h时,乳酸菌发酵苹果浆中活菌数为9.01 lg(CFU/mL),感官评分34分,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为(165.86±1.56) U/m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2.36±0.05) μmol Trolox/mL。与未发酵的苹果浆相比,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5.78%和18.41%。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发酵南瓜浆复合益生菌株,以南瓜浆为原料,分别选择8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发酵,以活菌数、可滴定酸和pH值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活菌数最高、发酵能力最强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ICC21824和降酸速度最快、适应性最强的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CICC20373,并将这2株乳酸菌以1∶1比例复配发酵南瓜浆,以活菌数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n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南瓜浆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g∶mL),接种量7.8%(V/V),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24 h。在此优化条件下,乳酸菌发酵南瓜浆的活菌数为9.89 lg(CFU/mL)。  相似文献   

9.
将分离自西藏灵菇的益生性植物乳杆菌1-2通过在杀菌乳中添加活菌数8.0、9.0(lg(CFU/mL))和在排乳清后添加于凝乳块8.0(lg(CFU/g))的方式分别加入到切达干酪中,考察植物乳杆菌活菌数量、添加方式和成熟时间对干酪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出对照组干酪的风味物质26种,益生菌干酪组风味物质30种,添加植物乳杆菌1-2可产生乙苯、十二烷、己醇和丙酮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成熟时间对干酪风味的影响最大,随成熟时间的延长,益生菌干酪组中苯含量显著增加,而对照组干酪在成熟12周时才检测到苯。益生菌添加量和添加方式对干酪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相似,丁酸受益生菌活菌数和添加方式的影响最大,益生菌干酪组成熟12周时,丁酸含量最高达对照组的3.96倍(P<0.05)。在杀菌乳中添加益生菌活菌数8.0(lg(CFU/mL))组和9.0(lg(CFU/mL))组干酪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显著差异,但在杀菌乳中添加高活菌数9.0(lg(CFU/mL))和在排乳清后添加低活菌数8.0(lg(CFU/g))于凝乳块中对干酪挥发性风味的形成具有相似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改进益生菌干酪的加工工艺和风味品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的活菌数量是衡量益生菌产品及制剂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嗜酸乳杆菌为发酵剂分析比较牛乳发酵奶和羊乳发酵奶中嗜酸乳杆菌增菌发酵的活力差异,及在冷藏期活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了牛羊乳在促进嗜酸乳杆菌发酵方面的差异性及在冷藏期存活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在羊乳基质中表现为较好的增菌发酵效能,总活菌数为1.66×1010CFU/mL,大于牛乳基质中的总活菌数3.02×109CFU/mL;羊乳发酵奶和牛乳发酵奶在21d贮藏期内嗜酸乳杆菌的活菌数均维持在较高活力水平,而在21~26d的贮藏期内,其存活性显著降低(p<0.05),存活率分别为84.15%和84.39%。由此说明羊乳基质促嗜酸乳杆菌增菌发酵效能更佳,牛、羊乳发酵奶在贮藏期活菌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分离自益生菌乳制品、微生态制剂、保健品的13株国际公认的益生乳酸菌为试验菌株,接种于纯绿豆乳培养基中进行发酵。通过检测其凝乳与否、凝乳时间、以及凝乳时pH、活菌数、感官评价等指标,筛选适宜发酵绿豆乳的繁殖力强、发酵活性高的益生菌菌株。结果表明:经过层层筛选得到的干酪乳杆菌07-211、植物乳杆菌08.193、瑞士乳杆菌05-29等三株益生菌发酵6h均可均-凝乳,有绿豆香,且凝乳时,其活菌数分别可达到3.9×10^8、1.6×10^8、1.4×10^8cfu/mL凝乳时pH分别为4.16、4.30、4.32,滴定酸度分别为83.5、81.0、75.2oT,可作为新型绿豆乳制品的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2.
彭兴兴 《中国酿造》2021,40(1):203-206
该实验研究了瑞士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在发酵南瓜浆过程中的生长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根据活菌数、产酸速度和感官评价筛选出适合于南瓜浆发酵用的菌株。结果表明,瑞士乳杆菌迟滞期最短,4 h内就处于对数生长期,发酵速度较快;发酵结束时,鼠李糖乳杆菌活菌数最高,达到9.0 lg(CFU/mL)。发酵过程中,活菌数、pH、乳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变化存在一种对应关系。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南瓜浆感官评分最高,分别为4.8分、4.6分。综合考虑,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更适合发酵南瓜浆。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及利用度,该研究以含七叶苷和柠檬酸铁的特殊培养基,从实验室保藏的人源乳酸菌中筛出产β-葡萄糖苷酶目标菌株,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发酵豆乳转化大豆异黄酮的能力,分析持水力、产酸速率和发酵末活菌数。结果显示,从140株乳酸菌中筛出的12株目标菌株,菌株58和菌株m91发酵豆乳产大豆异黄酮苷元能力最强,总量分别达59.64、58.06 mg/L,均在原豆乳的8倍以上,显著高于其余乳酸菌(P<0.05)。在发酵豆乳基本特性研究中表明,菌株58发酵豆乳持水力为35.10%,发酵末活菌数为8.78 lg(CFU/mL),到达发酵终点用时11.50 h,并且产酸速率快。经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优选菌株58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分离自新疆酸奶疙瘩中6株乳酸菌在37℃下蛋白质降解和产香能力。结果表明,6株乳酸菌稳定期活菌数均在108CFU/mL以上,且凝乳细腻,具有良好的组织状态。各菌株发酵性能有差异,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乳脂乳球菌3株菌发酵性能较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性能优,可用于不同风味和功能的发酵乳制品生产。其中,干酪乳杆菌具有良好的蛋白水解力,发酵15h,酪氨酸含量为594.33μg/mL;乳脂乳球菌产香性能好,发酵24h,丁二酮含量为12.32μg/mL、乙醛含量为59.27μg/mL,与其他菌株具有显著差异;瑞士乳杆菌具有强的产酸、产黏特性,发酵24h,酸度达159.76°T,黏度值1 389mPa·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准确的检测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方法-乳酸菌发酵法。方法以接种量和温度为变量,优化发酵条件;以青霉素为目标抗生素,建立检测方法;以发酵4 h未凝乳的样品中抗生素最低浓度为检测限,测定本方法对20种抗生素的检测限;对比本方法和GB/T 4789.27方法检测111个商品乳样品中抗生素残留检出率,验证本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了乳酸菌发酵法检测乳中抗生素残留的具体方法;确定了本方法对8类20种抗生素的检测限,其中4类12种抗生素的检测限低于其在牛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本方法和GB/T 4789.27方法检测111个商品乳样品抗生素残留检出率分别为9.0%和11.7%。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合企业及基层检测单位作为初筛方法检测牛乳中的抗生素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