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泾县陈村水库灌溉工程与血吸虫病流行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水库灌溉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收集泾县陈村水库灌溉工程及居民耕地、经济状况资料,以及近10年螺情、病情资料,并于2002年对全部历史有螺环境进行查螺,分析水库建设后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灌区及其与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结果 陈村水库及灌溉工程修建后,在水库下游泾县境内形成4类灌区:自流灌溉区即总干渠灌区和东干渠灌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区即青左支渠灌区,淹没区及水库间接灌溉区。各区有螺面积均显著增加,其中总干渠灌区的螺、病情明显地较间接灌区严重,东干渠灌区的钉螺密度、耕牛感染及急性感染较自流灌溉前增加,淹没区螺情在近几年迅速上升。结论陈村水库灌溉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人工灌溉可加重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人工灌区钉螺扩散与水位之间关系。方法在陈村水库灌区的引水总干渠内选择一处坡滩,每月系统抽样查螺;选择一典型涵闸,测量其进水口高、宽;勘测滩地及涵闸高程;收集总干渠内来水量及历年逐月水位情况;综合分析水位变化对钉螺扩散的影响。结果干渠滩地淹水季节适宜钉螺孳生,螺情严重;干渠内钉螺分布在齐涵闸高2~3m水位的沿岸地带。干渠可以经涵闸对农田实施常年自流灌溉;水位齐涵闸高2m及以上时,自流灌溉易造成钉螺扩散。结论钉螺在总干渠内由上游向下游扩散是肯定的,经涵闸向支渠及灌溉农田扩散是可能的,主要受水位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岩潭村位于泾县城西3.5km 处,村内灌溉用水来自陈村灌区总干渠,下游流入扬子鳄保护区龙潭。在流入龙潭的沿途有人、畜粪污染,1995年查出有阳性钉螺。该村前胡、郑家两自然村与龙潭相连,汛期有返流。而前许、草坦两自然村直接与总干渠相连。为了解龙潭水系对该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的效果,我们于1996~1998  相似文献   

4.
陈村灌区水利工程引起钉螺扩散和疫情变化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引起疫情上升在国外早有先例.陈村灌区水利工程建成后,我们于1992—1994年多次进行调查,发现总干渠及其水系内的部份支、斗、农、毛渠内有钉螺孳生.灌区内“有螺无病”区的丁家桥镇3个村发现有在当地感染的病人,其中2个村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感).轻流行区的城关镇1个村疫情显著上升.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人工灌区水位变化对钉螺生存的影响,为生态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位变幅较大的引水总干渠内选择一坡滩作为观察点,同时以水深(水位)相对稳定的灌溉斗渠作为对照点;每月系统抽样查螺,室内鉴别钉螺死活;分析钉螺死亡率与气象及水位等因素的关系;以斗渠钉螺死亡率为基准,对于渠钉螺死亡率进行校正,分析校正钉螺死亡率与水位关系。结果干渠与斗渠的钉螺死亡率变化呈相同趋势,并高度相关;干渠校正钉螺死亡率与上月的水深呈显著负相关;干渠坡滩钉螺密度高,适宜钉螺孳生。结论在陈村水库灌区,钉螺生存除主要受气温等季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水位变化显著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泾县钉螺分布变化趋势,对制订相同类型流行区今后一段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00~2009年泾县钉螺分布面积、易感环境钉螺面积及复现和新发现钉螺面积等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2000年以来,受洪涝灾害和青弋江灌区总干渠水位等因素影响.泾县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新发现钉螺面积出现4个高峰期.分别是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8年,复现钉螺面积出现2000年、2002年和2008年3个高峰期:易感环境面积出现2004年、2009年2个高峰期。结论泾县钉螺分布状况受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消灭钉螺的目标难以实现.采取传染源控制结合小区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压缩易感环境钉螺面积.减少人畜感染为现阶段最适宜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泾县钉螺分布变化趋势,对制订相同类型流行区今后一段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00~2009年泾县钉螺分布面积、易感环境钉螺面积及复现和新发现钉螺面积等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2000年以来,受洪涝灾害和青弋江灌区总干渠水位等因素影响.泾县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新发现钉螺面积出现4个高峰期.分别是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8年,复现钉螺面积出现2000年、2002年和2008年3个高峰期:易感环境面积出现2004年、2009年2个高峰期。结论泾县钉螺分布状况受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消灭钉螺的目标难以实现.采取传染源控制结合小区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压缩易感环境钉螺面积.减少人畜感染为现阶段最适宜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宣州区佟公坝灌区水利血防工程实施对当地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1990年以来主要年份的人畜病情和螺情资料。结果 1990~2016年,佟公坝灌区人畜病情和螺情指标下降明显,对比灌区沉螺池上下游螺情,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差异显著。结论水利血防工程实施有效控制了灌区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防止山丘地区河道钉螺因灌溉向灌区扩散的方法.方法取消分散供水的小机台,灌区实施集中供水,在供水处修建沉螺池,辅以沟渠硬化,并采取常规药物灭螺等措施,比较工程实施前后的螺、病情变化.结果工程实施4年,共有效阻截钉螺34 500只,灌区钉螺面积下降99.73%.结论沉螺池辅以沟渠硬化可防止河道钉螺向灌区扩散,适宜山丘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 ,近 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 ,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 ,描述螺情变化趋势 ,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 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 1处 ,次 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 16处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 ;2 0 0 2年已有 6 9.6 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 ;经回归分析 ,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 ,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 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 ,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 ,灌区螺情开始回升 ;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 ,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方法通过在电灌站取水口打捞漂浮物、水泵出水口拦网检测钉螺,以及在灌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以未经防螺改造电灌站及其灌区为对照,以比较防螺效果。结果两电灌站取水口附近的运河水面漂浮物中均检获钉螺;经防螺改造后电灌站水泵出水口连续5年拦网检测未发现钉螺,其灌区每年监测调查亦未发现钉螺;未经防螺改造的电灌站水泵出水口每年拦网检测均能截获钉螺,其灌区亦连续4年查到钉螺。结论电灌站取水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可有效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2.
泾县陈村水库灌区螺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近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描述螺情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1处,次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16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2002年已有69.6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经回归分析,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灌区螺情开始回升;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修建大桥水库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阐明大桥水库修建导致的环境变化及探讨其对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收集大桥水库工程的相关资料 ,分析当地血吸虫病分布情况及流行规律 ,对库区、灌区的环境变动趋势及其与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水库修建后将出现 3类与钉螺孳生关系密切的新环境 :1新灌溉系中的农、毛灌溉渠 ;2灌区扩大所及耕地和坡度 <15°的新开荒地 ;3被废弃的原有沟渠和脱水河段。结论 灌区工程建成后 ,将新增大量潜在钉螺孳生环境 ,钉螺通过干、支渠的输送 ,可将灌区原来局限、散布的有螺点扩散 ;而环境的改变 ,人们的一些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将有利于血吸虫生活史的完成 ,进而逐渐扩大疫区范围 ,加重血吸虫病流行。为防患于未然 ,灌区工程建设应与灭螺工作和血防健康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泾县、宣城、南陵、繁昌、芜湖等五县市相连成片,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结合部,也是安徽省目前山丘水网型流行区疫情较重的地区,且疫情有扩散趋势。血吸虫病疫情与境内青弋江、水阳江、漳河、陈村水库总干渠、佟公坝和柏山渠等水系螺情消长密切相关,其  相似文献   

15.
电灌渠道在钉螺的扩散传播中的作用已有多次报道,而有螺渠道的灭螺工作往往因为渠道的渗漏,农时的影响,灭螺质量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造成灌区内的螺情迁延不断,宜兴市万石镇余庄灌区1990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将有螺渠道改成水泥导管铺设的暗渠,通过9年的纵向观察,获得了良好的灭螺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方法选择老便民河、潘家河和新便民河3项水利血防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河岸硬化+河口溢流坝工程、河岸硬化+河口建闸工程和主河道及部分支流河岸硬化工程。现场观察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比较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对通江河道钉螺控制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常规药物灭螺条件下,老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即被消除,但目标保护区(支流河道及灌区)钉螺仍未能消除;潘家河工程实施后即消除了主河道及支流和灌区钉螺;新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面积下降89.22%,支流及灌区钉螺面积则维持不变。结论通江河道河口建闸或溢流坝更有利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控制,在水位不稳定的通江河道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和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7.
1988~1990年,我们选择潜江市张金镇两个湖沼水网型地区采用人群化疗结合易感地带使用浸螺杀重点灭螺和单纯人群化疗不灭螺的方法作对比试验,观察其防治效果,为制订防病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试区基本情况 张金镇位于潜江市总干渠水系的下游、江汉平原的四湖地区的腹地。实验村与对照村以河流分界,两个村河流、渠道贯通,水系相互衔接。两个村总人口数2279人,1988年普查,实验村、对照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9%和48.3%,居民点均沿有钉螺的渠道分布。  相似文献   

18.
南陵县柏山渠灌区为中型自流灌溉水系,年平均灌溉时间为7个月,且流水不断、杂草丛生,渠系自然连接,形成一网状排灌系统 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场所,也是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的重要地带,再感染现象十分突出[1].  相似文献   

19.
中层取水拦螺网用于电灌站防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层取水拦螺网用于电灌站防螺的效果。方法在有螺河道肖梁河取水的王庄电灌站进水口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用常规法对电灌站水源河道和灌区沟渠进行钉螺调查。对有螺水源河道和灌区有螺环境进行药物灭螺。根据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进行防螺效果评价。结果 2006~2011年肖梁河每年均查出钉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972,P<0.01),并呈下降趋势。王庄电灌站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之前每年均查出钉螺,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呈正相关(r=1.000,P<0.01);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后灌渠即未查出钉螺。结论在有钉螺扩散风险的电灌站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结合药物灭螺是简便有效的防控钉螺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hm^2和275.13~292.31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m^2和7.72~11.15只/0.1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