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位强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正确截骨及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7个屈膝位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男7例,女8例;年龄22~75岁,平均58.7岁;单膝13例,双膝2例。15例17膝均表现为屈膝位纤维性强直或僵直畸形,膝关节屈伸活动度(3.2±1.7)°。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23.3±12.5,功能评分35.2±9.8。术中在准确截骨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强直畸形采取不同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81.7±6.5,较术前提高;功能评分82.8±9.3,较术前提高。2例3膝遗留5°~7°屈膝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正确的截骨及有效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是矫正屈膝位强直畸形和假体置换的关键,其中有针对性的膝关节后房室结构松解的方法和步骤可避免过量截骨并获得满意的换膝间隙。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Li H  Guan ZP  Sun TZ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6):405-408
目的探讨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和术后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对8例(9膝)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为0°,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4分(10~68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7分(-10~55分)。结果8例患者(9膝)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髌腱止点撕脱1膝,髌骨下极部分撕脱骨折1膝,术后早期关节血肿1膝,皮肤浅表性感染1膝,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0.4个月(7.0~120.0个月),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89°(50°~120°),术后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1分(55~93分),功能评分平均为79分(50~90分)。2例2膝分别存在5°和25°的伸展滞缺。1例1膝因为关节不稳于术后1年行翻修术,更换加厚的胫骨平台垫片。结论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如能恰当处理,仍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膝关节的充分暴露,保留足够的髌骨床厚度,保护髌腱和膝关节的血液供应以及正确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伴重度屈曲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长期随访结果,探讨其关键的手术技术和康复措施。方法 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18例RA伴重度屈曲畸形患者32膝行TKA,平均年龄38.8岁。RA病程14.2年,畸形时间6.5年;术前畸形67.5°,活动度20.3°,合并内翻畸形3例,外翻11例;术前股四头肌肌力3级7例,4级11例;HSS评分21.1分。术前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术中软组织松解及增加截骨,术后伸直支具及伸膝锻炼。术后1、2、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评价关节活动度、生存率、HSS评分等。结果 16例患者获得随访,5~10年随访10例18膝,10年以上6例11膝。最后一次随访,膝关节屈曲畸形3.7°,活动度103.2°,HSS评分为81.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翻修,假体生存率93.1%。无感染及侧副韧带损伤。结论通过加强术前术后股四头肌功能训练,术中软组织松解及增加股骨远端截骨,膝关节RA伴重度屈曲畸形患者TKA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及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硫酸羟氯喹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合并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肘关节炎患者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治疗肘部疾患7例(7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4例,银屑病性关节炎2例,肘关节骨关节炎1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1~65岁,平均49.75岁.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52.5°(0°~75°)上升至术后的102.86°(80°~118°)(P〈0.05);肘关节前臂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由术前的71.25°(0°~120°)提高至115°(50°~150°)(P〈0.05).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分)由术前的55.63分提高至术后的81.25分(P〈0.05);3肘优,3肘良,1肘可,优良率85.7%.并发症:1例完全强直肘关节术后1周康复锻炼时出现肱骨内髁骨裂,石膏固定治疗后6周愈合,1肘术前即有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关节炎患者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较好,具有彻底矫正畸形、消除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的优点,但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掌指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8例13指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采用Swanson假体行掌指关节置换术.结果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5.8个月.掌指关节置换后按李庆泰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9指,良4指.结论 掌指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龙杰  张海森  陈思  刘畅 《中国骨伤》2020,33(10):922-927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对术后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切除及保留髌下脂肪垫组。切除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8~69(55.83±5.65)岁;术中采取常规切除髌下脂肪垫。保留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49~70(55.52±6.28)岁;术中采取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膝关节疗效评价,并采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I-S比)比较两组术后髌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9(23.85±8.8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翻修发生。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1年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1年两组之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切除组I-S比(1.03±0.04)小于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在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髌骨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刘军  甄平  周胜虎  田琦  陈慧  石杰  王伟  何晓乐  李旭升 《中国骨伤》2017,30(11):1067-1073
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尽管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缓解药物不断改进,药效却只能延缓关节功能障碍的进展。人工膝或髋关节置换术现已成为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惟一选择,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及畸形问题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持续进展直接影响术后的远期效果,如何完善围手术期管理,将关节置换术与药物治疗有效结合逐渐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拟通过对行关节置换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术前药物使用、术中手术技巧、假体选择、术后治疗、康复锻炼及并发症等国内外管理现状加以概括总结,为提高此类患者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近20年来,关节置换术日趋成熟,可全面改善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重建下肢负重力线、缓解疼痛、纠正畸形和恢复功能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笔者于2015年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骨质疏松行双髋、双膝关节置换术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5岁,未婚,因"四肢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2年余"入院。患者于1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四肢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伴晨僵,曾在外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硬患者(12膝)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二次截骨加软组织松解的方法,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 12~56(36.2±9.61)个月的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13~45(28.6±7.12)分提高到术后56~89(65.45±6.25)分(P<0.01).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提高到术后70°~110°(85.5°±10.18°)(P<0.01).结论 膝关节伸直位僵硬可以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满意.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正确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stiffness must be carefully evaluated when considering total knee arthrolasty for the stiff knee. Any previous skin incision must be recorded as well as the state of the extensor mechanism. The choice of prosthesis constraint should be decided on the state of the soft-tissues often released extensively to gain flexion. A quadriceps release or plasty and a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are the current options for exposure, soft-tissue release and bone cuts. Postoperatively, the motion should be started early combined to pain control in order to obtain an average of 65° of flexion at follow-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remains high including recurrent stiffness, delayed wound healing and deep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疗效,探讨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患者23例34膝,男3例4膝,女20例30膝;年龄25~73岁,平均为56.9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关节活动范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2.2个月(24~40个月),无失访病例.HSS评分术前平均(42.9±5.2)分(24~66分),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72.4±7.1)分(58~8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5.7±4.3)分(66~94分),较术前增加42.8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2.6°±5.7°(25°~50°),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80.2°±9.2°(60°~105°),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2°±40.5°(60°~110°),较术前增加46.6°.12例16膝因术后活动范围不足90°,在术后3~8周进行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末次随访时仍有6例8膝活动范围不足90°.结论 术中大范围的软组织松解、术后充分的肌力和活动范围训练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于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病例应及时采取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按摩松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2例(23膝)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65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22°~50°,平均为34.6°。骨关节炎17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髌骨完全脱位3例3膝,内侧不稳定1例1膝,屈曲挛缩畸形3例4膝。21例22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1例1膝采用限制型假体。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及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行髌骨置换5例。以膝关节活动度、X线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3.7°±5.8°(0°~8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10.6°±7.5°(80°~130°),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19.6±4.7)分(6~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7±3.6)分(84~96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末次随访时股胫角平均为8.6°±0.8°(0°~12°),较术前34.6°±2.4°(22°~50°)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例2膝有膝关节内侧不稳症状,给予膝关节支具保护;1例1膝术前严重髌骨脱位患者术后存在半脱位,未予特殊处理;2例2膝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未予特殊处理。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对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可采用常规截骨、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及后稳定型假体植入,能较好地矫正外翻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stiff and ankylosed kne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erformed on 84 knees in 53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ly ankylosed knees, having a preoperative arc of movement between 0 degrees and 20 degrees (average, 14 degre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surgical exposure were managed by using various extensile exposure techniques. Follow-up ranged from 4 to 15 years (average, 9 years).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arc of movement at final follow-up was 75 degrees, with a significant average gain of 61 degrees (P < .01). The average extensor lag was 6 degrees. Four knees had a residual flexion contractures of 5 degrees or les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ankylosed knees can achieve correction of deformity with a significant gain in range of motion and marked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TK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对35例(45膝)活动期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男10例(10膝),女25例(35膝);平均年龄(55±9)岁。排除全身发热、不耐受手术者。分别在手术治疗前、治疗后1年和2年检测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评定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SS)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记录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肿胀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SPSS 21.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本组35例(45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1.6)年。膝关节置换术后2年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手术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3±13)°(42°~67°)术后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3±11)°(8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61,P<0.01);膝关节KSS评分从术前平均(56±1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31,P<0.01)。术后受累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均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疼痛、肿胀和主观感受等方面。随访期间无伤口裂开、延期愈合、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的发生,1例术后第3天进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时发生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结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行TKA手术安全可靠,正确的围手术期评估与干预、有效的膝关节病变滑膜切除、精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TKA外科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本组52例中,男9例,女43例,年龄43~79岁,平均66岁。原发病变:骨性关节炎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程度:10°~20°有39例,20°-40°有9例,40°~60°有3例,600~900有1例;同时合并膝外翻畸形6例,膝内翻畸形26例。49例行常规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术,3例行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测量,46例屈曲畸形患者得以完全矫正,4例残留〈5°的屈曲,1例残留5°~10°的屈曲,1例残留10°~15°的屈曲。随访时间6个月~12年,平均7.8年。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1分提高至79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29分提高至8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彻底松解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适当增加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的切骨,是矫正屈曲畸形的有效方法,其中松解后关节囊、重建后隐窝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