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固定平台(fixed bearing,FB)假体和旋转平台(rotating bearing, RB)假体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轻、中度膝外翻畸形患者203例,其中181例为初次置换,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68例(168膝)纳入研究。男57例,女111例;年龄40~79岁,平均(59.3±7.2)岁。退变性骨关节炎1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根据假体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固定平台组(83例)和旋转平台组(85例)。所有患者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X线股胫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结果1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37.4个月。固定平台组及旋转平台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从术前72.8°±13.1°和71.2°±12.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6.5°±9.8°和115.4°±7.9°;X线股胫角由术前16.8°±5.3°和15.2°±4.7°降至末次随访时5.6°±2.3°和5.2°±2.1°;HSS膝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47.5±7.1)分和(49.6±8.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1±4.6)分和(90.2±5.3)分;SF?36评分由术前(52.3±15.4)分和(50.1±1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1.6±12.3)分和(82.2±14.5)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除膝关节活动度,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关节僵硬,加强功能锻炼后症状改善。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松动或下沉、膝关节迟发不稳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轻、中度膝关节外翻畸形,两种类型的假体在相同的软组织平衡技术下均可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矫正外翻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采用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的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采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03例216膝,随机分为高屈曲垫片组(A组,98例107膝)与标准垫片组(B组,105例109膝).术前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以术后1年为观测终点,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KSS膝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1年A组随访91例98膝,B组94例96膝.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A组121.1°±6.9°,B组118.6°±8.1°;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改善度A组17.1°±13.3°,B组16.1°±18.8°;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A组127.2°±7.1°,B组121.0°±7.8°;KSS膝评分A组(86.9±7.6)分,B组(87.5±6.8)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91.2±8.7)分,B组(90.1±9.3)分.其中两组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4例,B组3例;切口脂肪液化A组3例,B组5例;术后粘连A组2例,B组3例.结论 应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选择高屈曲垫片者术后早期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大于选择标准垫片者,而在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及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无性别差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无性别差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入选标准:手术时年龄在53~77岁之间,屈曲畸形<40°,内、外翻畸形<20°,单侧膝关节置换,符合骨关节炎诊断标准,膝关节局部无手术史.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4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对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mobile-bearing TKA)与固定平台型全膝置换术(fixed-bearing TKA)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近期未见有发表,本文即用Meta分析方法对使用两种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两年以上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检索关于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对照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数据,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均在3~5分之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两组假体的临床疗效在KSS-膝关节评分[MD=0.76,95%CI(-0.07,1.69),P=0.07]、SF-12生命质量生理评分[MD=-0.16,95%CI(-2.15,1.83),P=0.88]和SF-12生命质量心理评分[MD=0.64,95%CI(-1.28,2.57),P=0.51]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KSS-膝功能评分[MD=3.26,95%CI(1.39,5.13),P=0.0006]和关节活动度[MD=2.68,95%CI(1.73,3.61),P<0.00001]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Meta分析发现,使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KSS-膝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但并不能提高患者KSS-膝关节评分、SF-12生命质量生理和心理方面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0例(14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固定平台组(70例,采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组(70例,采用旋转平台假体)。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假体生存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5年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综合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爬楼分数),同期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结果127例患者完成5年随访(旋转平台组66例、固定平台组61例)。固定平台组1例因感染翻修,旋转平台组1例因无菌性松动翻修。固定平台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1例髌骨骨折、1例膝关节脱位、1例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弹响;旋转平台组发生3例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弹响。旋转平台组术后5年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9.8°±8.1°,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8.7±14.3)分,疼痛评分为(37.8±4.3)分,爬楼得分为(35.8±10.1)分;固定平台组术后5年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10.4°±5.5°,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9.9±17.2)分,疼痛评分为(38.1±5.0)分,爬楼得分为(37.5±11.0)分。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术后5年内,与固定平台相比,旋转平台并没有提供更好的最大膝关节屈曲度,更好的膝关节功能以及更好的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有关高屈曲假体与普通假体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术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膝关节功能评分(HSS、KSS、WOMAC)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09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09年10月),维普资讯(1989年1月至2009年10月)和CNKI(1979年1月至2009年10月)等数据库中关于高屈曲假体与普通假体在初次伞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疗效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ROM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采取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进行评价.结果 共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经改良Jadad评分均判定为高质量研究.纳入病例466例,高屈曲假体组和普通假体组术后ROM合并WMD为1.64195%C1(-0.04,3.32),P=0.06],膝关节HSS评分合并WMD为0.34[95%CI(-1.12,1.79),P=0.65],膝关节KSS评分合并WMD为-0.67[95%CI(-2.22,0.89),P=0.40],膝关节WOMAC评分合并WMD为1.66195%C1(-4.03,7.35),P=0.57].高屈曲假体组与普通假体组的ROM、HSS、KSS、WOMA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曲假体组相比普通假体组ROM无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金属对金属(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金属对聚乙烯(MOP)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30例(30髋)进行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MOM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7 kg/m2;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15)分.同期采用后外侧入路对30例(30髋)进行MOP全髋关节置换术(MOP组),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4 kg/m2;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17)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及影像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4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MOP组有1例患者术后2个月形成深静脉血栓.术后1、3、6、12个月Harris评分MOM组平均分别为(86±3)、(90±3)、(95±4)、(92±4)分,MOP组平均分别为(78±4)、(84±3)、(90±4)、(92±4)分.术后1、3、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OM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平均为239.2°±21.9°,屈髋平均为135.4°±10.9°;MOP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平均为190.1°±16.7°,屈髋平均为95.3°±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传统MOP全髋关节置换短期疗效好,其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中胫骨冠状面弯曲对胫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摄下肢全长X线片并测量胫骨冠状面弯曲角度(tibial bowing angle,TBA),TB...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用可活动关节间隔垫技术治疗有内科基础病及局部窦道形成的严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1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延迟感染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23~73岁,中位年龄67岁.患者均采用二期再置换手术治疗:第一期手术,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并植入含抗生素的可活动间隔垫,切除窦道,封闭原窦道口.术后予以积极抗感染和功能康复治疗.待感染控制后行第二期手术,取出可活动间隔垫,植入新的关节假体.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控制不佳,一期手术后感染未得到控制而行关节融合术,另外9例患者感染均获治愈.随访时间24~90个月,平均50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感染复发及并发症,患者无膝周肿痛等不适主诉.术前患膝HSS评分32~63分,平均48分;二期手术前HSS评分62~91分,平均79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74~95分,平均89分.术前、二期术前以及二期术后患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0、80%和100%.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13°~70°,一期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8°~93°,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3°~110°.结论 可活动关节间隔垫技术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articulating spacer for severe infected knee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medical comorbidities and local sinus tracts. Methods T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edical comorbiditie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abetes mellitus, etc) or local sinus tracts,who were complicated with late infected TK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twostage revision using articulating spacers.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debridement thoroughly and followed by implantation of an antibiotic-loaded cement articulated spacer. Two-stage revisions were not followed untill the infection were controlled.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knee scoring system and range of mo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Results One patient underwent knee fusion because the infection was not controlled after first-stage surgery. The other 9 patients had no evidence of infection. The mean follow-up was 50 months (range, 24-90 months), no recurrent infection developed for these 9 patients. The mean modified HSS score had improved from 48 points (range, 32-63) before the resection surgery to 79 points (range,62-91) at the end of the spacer period. At the latest follow-up, the modified HSS score averaged 89 points (range, 74-95). The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was 0, 80%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ange of motion had increased from 13°-70° preoperatively to 8°-93° prior to the revision. And at the latest follow-up, the range of motion averaged 3° to 110°. Conclusion The delayed two-stage revision using an articulating spacer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ally infected TKA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good reproducible, high rate of infection control, better joint function after surgerie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交叉韧带保留(PCR)型和后稳定(PS)型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两种不同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000年4月~2005年10月139例(166膝)初次行TKA的患者资料,比较PCR型(PCR组)58例(69膝)和PS型(PS组)81例(97膝)的早期疗效,结合文献分析两种不同假体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问题。结果术后随访1年,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PCR组为94.2%,PS组为9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PCR组平均为93.9分,PS组平均为9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PCR组平均为105.8°,PS组平均为10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诉患膝有轻微疼痛者,PCR组有7膝(占10.1%),PS组有10膝(占10,3%),均不需特殊治疗。有明显髌骨弹响征者PCR组2例,PS组4例,但对功能活动无影响。结论PCR型或PS型TKA后早期随访疗效满意;对膝关节畸形较轻,术中探查后交叉韧带结构完整者,可考虑采用PCR型假体,但应松解PCR,原则上宁松勿紧;对于PS型假体,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容易掌握,临床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2.
吴昊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61-665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常规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应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CeraverFrance)置换21例(男5例,女16例),对比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资料,分析下肢力线重建和韧带平衡的结果;检查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与额面松弛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20例。结果Ceravision系统对下肢力线的测量和在膝内、外翻应力下的测量均较X线片更精确。所有患者均获得人工全膝关节胫、股骨假体的满意对位和韧带平衡。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ROM)平均屈曲115°;无异常的膝关节松弛度;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常规手术组的绝大部分也能获得假体的满意对位植入,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ROM)平均屈曲109.4°,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额面松弛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优化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精确地截骨和三维对位,可以更好地反映假体旋转对位情况,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间隙不衡,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避免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比常规手术更合理的额面松弛度,术后的韧带平衡稳定更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8月至11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8例(69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髌骨置换组24例(35膝)、髌骨成形组24例(34膝)。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置换组20例(30膝)与髌骨成形组20例(29膝)获得随访。术后各时点两组KSS膝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KSS功能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12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髌骨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髌骨置换组膝前痛发生率与髌骨成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成形组术后胫股角(174.25°±0.97°与173.63°±0.48°)、髌韧带比值(1.01±0.09与1.09±0.07)、髌骨倾斜角(4.58°±0.18°与4.41°±0.19°)、髌骨适合角(2.69°±4.15°与2.56°±3.72°)、髌骨移位距离[(1.53±1.34) mm与(1.68±1.23)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改善膝关节和髌骨功能,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解剖的性别差异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对213例(294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87例(118膝),女126例(176膝);年龄55~70岁,平均64.4岁.患膝均无膝反张;伸直受限<10°,膝内翻或膝外翻<10°,KSS内外侧稳定性评分≥10分,双膝关节屈曲度均≥110°,双侧股四头肌肌力4+~5级,体重指数<30 kg/m2.对患者术前、术后2年的KSS评分,股骨远端前后径校正后的股骨前、后髁偏距以及术前、术中、术后2年的膝关节屈曲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男、女患者的KSS各项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术后膝关节屈曲度、KSS稳定性评分、行走功能的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男性患者术后KSS疼痛评分,上、下楼功能,术中膝关节屈曲度的改善值均高于女性.两组校正后的股骨后髁偏距均有所减小,女性的减小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女性(-5.23±3.02)mm,男性(-1.38±2.04)mm],前髁偏距减小程度相同[女性(-2.39±2.72)mm,男性(-2.97±2.81)mm].校正后的后髁偏距改变值与术后KSS疼痛评分、爬楼功能及术中膝关节屈曲度的改善值均呈正向相关.结论 中国男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优于女性,股骨假体设计应考虑不同性别间的解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